新華網天水11月15日電 地處隴東南地區的甘肅省天水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眾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從古老的大地灣遺址到雄偉的麥積山石窟,從神秘的伏羲廟到眾多的明清古建筑,從婉轉悠揚的秦安小曲到激昂豪邁的武山旋鼓舞,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散發著歷史的光芒,見證著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近日,“文明中國·看甘肅”主題采訪活動報道組走進甘肅天水,切身感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新時代綻放的文明之光。
古老遺跡:承載歷史的厚重
位于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的大地灣遺址,猶如一部無聲的史書,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如彩陶、骨器、石器等,為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2014年,考古發掘工作取得新成果,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存將大地灣遺址人類活動歷史向前推至距今6萬年。在遺址周邊建設的博物館和文化展示區,通過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方式,讓游客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大地灣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碗和圓足碗(距今約7800-7300年)。新華網發(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林玉 攝)
屹立于秦嶺山脈之中的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雕塑和壁畫聞名于世,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其造像以泥塑為主,或魁偉雄健、或俊秀清朗、或圓潤飽滿……不僅保存了千余年來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記,也體現了南北朝以來北方彩塑藝術完整發展的歷史進程。據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張銘介紹,麥積山石窟在1000多年的營建歷史中,融合吸納、包容并蓄、不斷創新,各民族文化交融、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印跡隨處可見。從早期較為生硬的“你之造像,我之建筑”的“混搭”,逐步轉化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融合。
10月19日拍攝的麥積山。新華網發(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林玉 攝)
伏羲文化無疑是天水悠久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相傳,三皇之首的伏羲氏誕生于此,在這里畫八卦、造書契、取火種、作甲歷、制嫁娶、創禮樂、立九部、制九針……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天水因此被稱為“羲皇故里”。而伏羲廟,作為祭祀伏羲的圣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每年6月的公祭伏羲大典,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前來尋根祭祖,共同緬懷伏羲的豐功偉績。在天水伏羲文化促進會會長雍際春看來,伏羲及其文化創造活動反映了中國遠古新石器時代中期漁獵畜牧向農耕過渡的文明肇啟時代。
民間藝術:綻放獨特的魅力
天水不僅擁有著古老的文化遺跡,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雕漆工藝復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和智慧。為了保護和傳承天水雕漆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天水市政府加大了對雕漆工藝的扶持力度,鼓勵工匠們傳承和創新雕漆工藝。同時,通過舉辦雕漆藝術展覽、文化節等活動,提高了天水雕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秦安小曲,以其婉轉悠揚的旋律和生動的歌詞,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情感世界。秦安小曲在民間廣泛流傳,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為了保護和傳承秦安小曲,當地政府積極組織小曲藝人進行演出和交流活動,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小曲傳承人。同時,將秦安小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愛這一民間藝術。
10月16日,秦安縣集賢村文化活動室內,集賢文藝劇社的社員們正在排練演唱新編秦安小曲。新華網發(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林玉 攝)
武山旋鼓舞,以其激昂的節奏和豪邁的舞姿,表達了當地人民的勇敢和堅韌。旋鼓舞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旋鼓舞在灘歌鎮戴磨村尤為活躍。
10月17日,武山羊皮鼓制作非遺傳承人趙元軍向記者展示武山旋鼓制作過程。新華網發(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林玉 攝)
近年來,戴磨村圍繞“富有特色、文化濃厚、民風淳樸、匯聚人氣”的思路,在本村建成了非遺文化傳承館,組建了“鼓韻遺風”志愿服務隊,組織開展以“產、學、研、展、賽”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融入文明實踐全過程。
10月17日,武山縣灘歌鎮戴磨村村民表演武山旋鼓舞。新華網 任鈺 攝
傳承保護:凝聚眾人的力量
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近年來,天水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制定出臺了《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管理辦法》《天水市武山旋鼓舞保護傳承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資金投入,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同時,積極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開發文化旅游項目,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天水的文化遺產。
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來。民間文化團體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宣傳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志愿者們紛紛加入到文物保護的隊伍中,為保護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企業也積極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通過投資建設文化旅游項目等方式,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廣大市民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他們對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天水,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和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如參觀文化遺跡、學習民間藝術等,表達對文化遺產的熱愛和尊重。同時,市民也積極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和意見,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貢獻自己的智慧。
展望未來,天水市將繼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力度。通過創新保護方式、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等措施,讓天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新華網 任鈺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