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總工會緊密圍繞職工隊伍發展的新變化、新情況和新期待,依托省總智慧工會建設的良好契機,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不斷探索和創新工會驛站建管新模式,為職工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適應社會需求打造驛站“互聯網+”
對全市119處工會驛站進行了實地精準定位,將驛站門頭、內部設施設備等照片、開放時間、可提供的服務項目等工作內容上傳至百度和高德地圖,并同步到職工之家APP,職工只需通過手機就能快速找到附近的驛站,無需再進行煩瑣的詢問或搜索,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職工可以直觀地了解驛站的環境和設施,從而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利用互聯網技術,工會驛站的服務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區域,而是能夠覆蓋到更廣泛的職工群體,特別是那些習慣于使用互聯網工具的年輕職工。通過“互聯網+”服務手段,特別是地圖服務和移動應用平臺,市總工會不僅解決了線下宣傳覆蓋面有限的問題,還極大地提升了工會驛站服務的可達性和便利性,成功地將工會驛站服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職工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貼心的服務體驗。
線下提升改造完善驛站功能配置
對全市119家工會驛站進行統一編碼和星級評定,通過編碼,清晰識別驛站位置和服務內容,方便職工群眾快速找到所需服務。根據驛站的服務質量、設施條件、管理水平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評定星級,為職工群眾提供了選擇驛站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激勵驛站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組織人力物力,為全市驛站統一制作并安裝燈箱標識,清晰展示“工會戶外勞動者驛站”字樣,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明確指引。在夜間,當燈箱亮起時,工會標識格外醒目,成為城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溫暖了無數戶外勞動者的心。通過這些改造,驛站的軟硬件設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驛站內,職工群眾可以享受到工會提供的各種暖心服務,從基本的生活需求到精神層面的關懷與輔導,都體現了工會對職工群眾的深切關懷和尊重。這些服務不僅為職工群眾提供了一個溫馨的休息環境,還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創新數智賦能引領驛站智能升級
天水市總工會緊盯2024年全總工會驛站“雙15工程”的目標任務,以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為引擎,全力推動工會服務的創新與升級。在西關古城等地,一批全新的智能化工會驛站應運而生。這些驛站不僅滿足了戶外勞動者歇腳、喝水、熱飯、上網、充電、閱讀等基本需求,還通過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通過手機掃碼、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多種方式,實現了無人值守的自助服務。勞動者只需簡單操作,即可輕松進入驛站,享受各項服務。這種便捷高效地進入方式,不僅提升了服務的便捷性,也降低了驛站的管理成本,實現了24小時智能化“不打烊服務”。這種服務模式打破了傳統驛站的時間限制,使得職工在任何時間都能享受到工會提供的貼心服務。目前,天水市已有29處工會驛站完成了數智化改造。市總工會將繼續深化數智化提升工作,推動更多驛站完成改造升級,為職工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同時,也將積極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數智化服務模式和體系,為工會服務的創新與升級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豐富工作內容升級驛站服務品質
充分發揮驛站平臺載體作用,實現服務功能“15項+”,進一步規范工會驛站管理,創新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通過“思想引領、先進文化、政策法規、暖心服務、愛心互獻”五方面的深入實踐,依托工會驛站常態化開展“送溫暖+送清涼+送崗位+技能培訓+健康服務+政策推介+文化宣傳+愛心服務+送法律維權+普法守護”等普惠活動,將驛站服務從“冷可取暖、熱可納涼、累時休憩、渴時飲水、避風遮雨”的基礎服務進階到多功能服務模式,打通工會服務職工群眾“最后一公里”,讓工會驛站“好看又好用”,真正把工會驛站打造成服務職工的亮麗品牌和“工”字號新地標。
小驛站,大服務,市總工會始終以職工為中心,以驛站為平臺,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和管理機制,努力將工會驛站打造成職工群眾的溫馨家園和工會工作的新亮點。未來,市總工會將通過持續的努力和改進,為全市職工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新聞來源:天水市總工會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