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何以跨越千年?
人民日報客戶端甘肅頻道
董洪亮 宋朝軍

新的一年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描繪宏偉愿景、飽含殷切期望。賀詞中提到“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作為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10余個朝代的開鑿和修繕,現存221個窟龕,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天水考察時指出,我國四大石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為國護寶,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林海茫茫,山崖壁立。為保護好麥積山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的文保工作者堅守在山野之間,與寂靜洞窟為伴,不斷更新文物保護方式,守護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
窟里,幾名修復師緊握刀柄、輕刮泥土,讓壁畫和塑像重現昔日光彩。這是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工作人員的日常。修復點滴累積,在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這樣的努力已持續數十年。
張斌是這些修復師中的一員。每次進窟,他都會為麥積山石窟的獨特藝術價值感到自豪。
對準修補處輕捏吹氣球,清理表面的灰塵,張斌開始了日常的修復工作。他熟練地在修補處滴下混合溶液、填泥抹泥、表面做舊……一上午時間,張斌僅填補完成雕塑上的一處豁口。“每個環節都要一絲不茍,不容有失。”他說。
每尊塑像、每幅壁畫在制造年代、用工用料上都不相同,修復時要逐一考量。針對不同雕塑和壁畫的特點,修復師會專門從麥積山周邊地層中尋找合適的泥土,甚至會認真選擇和泥所用的水。
經過數十年的摸索,在修復空鼓、起甲和脫落等方面,修復師都找到了適當的方法,能做到修舊如舊。
“棧道已經成為麥積山石窟的生命線。”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岳永強每次走在棧道上,都要仔細察看。這條棧道,不僅凝聚著建造者的心血,更折射了麥積山石窟的興衰演變。
1941年,學者馮國瑞來到麥積山下,看到棧道大多塌毀敗絕,西崖完全無法通達,而東崖也只是部分洞窟可以勉強通達,很多洞窟只能遠望。
新中國成立后,麥積山石窟的文保工作迎來新生。1952年10月,敦煌文物保護工作者常書鴻帶領西北勘察團對麥積山石窟進行勘察,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他們新修和加固了西崖棧道100多米。后經原文化部麥積山勘察團和麥積山石窟文管所的修復和加固,棧道終于連接起所有洞窟。1977年起,麥積山石窟又實施了歷時8年的全面維修加固工程,修筑了鋼混結構新棧道,確保能夠順暢通達所有洞窟。
循著棧道,岳永強登上距地面80多米高的散花樓。“40多年里,我們不斷維護、加固棧道,為保護、研究、弘揚麥積山石窟文化提供了基本條件。”岳永強說。
在麥積山石窟,一代代守護人護山、護道、護窟,傳統的“噴、錨、粘、托”技術不斷完善,工藝技術迭代升級。現在,X射線衍射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高科技分析儀器也開始增添助力,幫助科研團隊分析塑像、壁畫的制作材料與工藝,為制定精準的保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麥積山石窟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建立了文物風險監測預警體系,二氧化碳、土壤溫度、巖體裂隙和光照等都有專用測試儀,確保第一時間能夠發現并處置潛在風險,極大提升了麥積山石窟的風險管控能力。
在麥積山石窟第四號窟的一座龕室內,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數字中心副主任孫苑和幾名同事正在進行數字化采集。一個幾平方米的洞窟,往往需要拍攝上萬張照片。
孫苑和同事們采集的素材,會被送到千里之外的敦煌研究院,進行拼接組合。2017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整體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麥積山石窟的數字化工作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截至目前,借助計算機、高精度攝影、三維掃描等,科研團隊已對10多個洞窟進行了詳盡的數字化記錄,并對幾十個洞窟開展關鍵部位數字化采集,為構建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