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校運會女子3000米決賽中,機電工程學院23級新能源汽車2班李燕紅同學以12分53秒62的優異成績強勢刷新校紀錄,超越原13分13秒44的紀錄近20秒,在耐力與意志的比拼中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突破傳奇。

壓力下的成長密碼
追溯熱愛的起點,初三備考的暮色操場是故事的開端。面對升學壓力,李燕紅總在課間奔向跑道,讓步伐碾碎焦慮,讓晚風帶走疲憊。“那時的每一圈奔跑,都是與自己的和解。”她說,長跑不僅是身體的舒展,更成為青春期對抗壓力的“精神鎧甲”,在日復一日的揮汗中,一顆關于堅持的種子悄然扎根。
信念鑄就逐夢底氣
大一加入學校國旗護衛隊的經歷,成為她蛻變的關鍵。晨曦中的正步訓練、星光下的體能拉練,不僅鍛造出強健體魄,更讓“堅持”二字融入血脈。“護衛隊教會我,有些目標需要用日復一日的咬牙來靠近。”當她將“破紀錄”定為目標時,國旗護衛隊賦予的堅韌早已化作賽場拼搏的底氣——這不僅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更是對初心的致敬。
十公里的自我對話
為突破極限,她開啟“雙程訓練法”,每晚9點30分,晚自習后的操場準時出現她的身影,3公里基礎跑打底,再加碼7公里耐力跑,累計10公里的夜訓成為日常。首次站上3000米賽場的她,在第四圈遭遇高溫與體能的雙重考驗,雙腿如灌鉛般沉重,“放棄”的念頭數次閃現。但看臺上此起彼伏的加油聲如強心劑注入體內:“不能辜負大家的期待,更不能辜負每天夜跑的自己!”最后一圈,她迸發全部力量沖刺,以超出訓練最佳成績6秒的絕對優勢撞線,讓汗水在紀錄簿上留下閃光注腳。
在奔跑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個成績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跑線。”賽后采訪中,李燕紅目光堅定,透露未來將挑戰半程馬拉松,繼續拓展運動邊界。談及學業與體育的平衡,她分享秘訣:“高效時間管理讓兩者相輔相成,運動后的專注度反而讓學習更有動力。”她向全校同學發出邀約:“3000米賽道從不缺少勇者,只要站在起跑線,就是超越自我的開始。”
以奔跑之名詮釋青春風貌
基礎部(體育部)主任裴成斌在點評中表示,李燕紅的突破不僅是個人能力的彰顯,更生動詮釋了甘林學子“德技并修、全面發展”的精神底色。“體育的意義,在于教會我們用堅韌面對挑戰,用熱愛奔赴未來。期待更多同學在運動中挖掘潛能,在人生的各個賽道上跑出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