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山縣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緊緊圍繞全縣十年農村扶貧開發規劃,以農民增收和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依托整村推進、世行項目、產業化和科技扶貧等項目支撐,立足當地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行區域開發,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縣農村貧困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1年至2005年,全縣絕對貧困人口減少33500人,低收入人口減少5640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30元,增長68%。
突出產業化扶貧,拓寬增產增收路子。
武山作為蔬菜種植大縣,蔬菜是一大特色優勢產業。但是,由于傳統的種植習慣和水資源等各方面的原因,蔬菜種植一直以渭河流域為主,種植范圍小,受益群眾多數集中在非貧困村,絕大多數貧困村很難培植增產增收項目。針對這個情況,近幾年來,該縣依托產業化扶貧等項目,按照川淺山區發展蔬菜,山區發展規模養殖的布局要求,大力培植主導產業。在蔬菜產業方面,堅持″西移南進,上山進溝″的發展戰略,以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為依托,大力發展蔬菜示范園區,使蔬菜種植面積由渭河流域的洛門、城關、山丹三鄉鎮為主,逐步向南面的四門、灘歌擴展,向西面鴛鴦、樺林、馬力、高樓延伸,由河谷川道地區向淺半山區發展,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9萬畝,總產量達到6.3億公斤,總產值達到4億元,僅蔬菜一項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7%。
在規模養殖方面,依托整村推進和世行項目,先后在50多個村開展圈舍建設,引進良種豬,扶持和發展了一些規模養殖示范村,使山區農戶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突出科技扶貧,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技能。
近幾年來,依托科技扶貧項目,該縣大力開展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在種植業方面,先后推廣了管灌滴灌、黃瓜嫁接、黃板誘殺、地膜覆蓋等20多項新技術,引進西瓜、甜瓜、甜櫻桃、仁用杏等60多個新品種,提升了蔬菜種植的檔次和質量。在養殖業方面,先后示范推廣了奶牛胚胎移植、黃牛凍配等技術,引進大約克等良種豬和波爾山羊等良種羊,養殖品種得到更新換代。通過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了生產和經營能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強了農民的科技意識,逐步培養出了一支能生產、會管理,敢創新的農村致富能人和科技能手。
突出整村推進及世行項目實施,實現整體脫貧。
該縣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30個,實施世行項目村108個(其中實施整村推進的世行項目村7個),共計131個村,占行政村總數的38%。
通過實施整村推進和世行項目,使這些項目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改善了村容村貌,解決了項目村群眾急需的人畜飲水、堤防、灌溉、文化衛生設施等方面的一些突出問題,幫助這些村的貧困農戶找到了增產增收項目,有了比較穩固的收入渠道。特別是整村推進項目,幫助絕大多數貧困戶建立了增產增收項目,逐步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從而使項目村達到整體脫貧。同時,在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方面,武山縣依托整村推進項目,通過整合各方面力量,先后將洛門大柳樹村、洛門旱坪村、四門三衙村、洛門文家寺村、灘歌黑池殿村、灘歌關莊村、溫泉溫泉村、榆盤徐黃村、鴛鴦頡門村、馬力北順村、馬力楊坪村、城關君山村、城關老莊村等十余個村建成了種植和養殖園區和示范基地,不但使這些村徹底改變了貧困面貌,同時以這些村為主,引導周邊地區同步發展,帶動全縣支柱產業壯大發展,使這些村成為全縣支柱產業生產的主導區。
突出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鄉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2000年以來,該縣先后在梯田建設、水窯、人畜飲水、道路、學校、小型水利、機井、渠道襯砌、文化衛生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狠抓了對貧困鄉村基本生產生活的改造建設,使項目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特別是水窯項目基本解決了干旱山區人畜飲水問題。通過改善貧困鄉、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全縣小康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突出科技培訓和勞務輸出,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
貧困地區由于自然條件落后,生產、經營條件差,能夠適宜從事增產增收的生產經營渠道很窄,勞動力過剩的問題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