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武山縣榜沙河流域中型灌區建設項目、渭北三路、水簾洞道路修復工程,分別在馬力、城關、榆盤三鄉鎮依次啟動開工。這標志著我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擴大內需、加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擊出了“快拳”。
參加啟動儀式的有省農發辦副主任吉國榮,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閆天成,省農發辦土地治理處副處長安愛平,市委副書記宋敬國,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柴金祥和市委辦公室、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農發辦、市交通局、市文化文物出版局等部門的負責人,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員工,縣四大組織全體在家領導,縣直各單位和各鄉鎮的負責人以及當地的廣大群眾。

天水市委副書記宋敬國宣布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在榜沙河流域中型灌區建設項目啟動儀式上,天水市委副書記宋敬國宣布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省農發辦副主任吉國榮對武山縣各項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表示非常滿意,并希望繼續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進一步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科學調度,并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監理制和縣級報賬制,保證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加強項目資金和工程建設管理,扎實推進工程建設。加快建設進度,保質保量按期完成任務,爭取早日發揮效益。

天水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柴金祥分別參加了三個儀式,做了重要講話,他指出:榜沙河流域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是天水市水利工程建設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武山縣農村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喜事,更是武山縣立足水力資源優勢,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又一重大舉措。該項目既是一項增強農業生產能力的基礎性建設項目,又是一項改善民生的德政工程。項目的實施,必將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灌區內兩鎮一鄉5萬多畝耕地的灌溉問題。他要求武山縣委、縣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靠實責任、強化監管、合理調度,積極穩妥地做好工程占地和拆遷安置工作,提供優質服務,扎實推進工程建設,務必將榜沙河流域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設成為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他指出:近年來,武山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兩年打基礎,三年大發展”的奮斗目標,堅持“城關東延,洛門西進,南改北擴,相向發展,建設一個最佳宜居大縣城”的城建發展思路。經過兩年的努力,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成績,城區面積由3.2平方公里擴大到6.8平方公里,翻了一番。渭北三路市政建設工程是今年縣委、縣政府確定的重大建設工程,也是縣城“北擴東延”工程道路主框架的擴建工程,更是建設“大武山”的主框架工程。工程的建設,對擴大城市的規模、提高城市的品位、促進城市的發展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水簾洞石窟拉梢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塑造天水形象,提升天水旅游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武山縣委、縣政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認真做好該道路的建設和管理工作,高度重視工程質量,努力實現投資、進度、質量和安全控制目標。參與工程建設的單位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認真落實各項工程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工程建設水平,力爭把該項目建成質量高、工期短、投資省、效益好的一流旅游道路工程、樣板工程,為提升武山旅游業發展水平,提高水簾洞景區的知名度做出新的貢獻。

榜沙河流域中型灌區位于武山縣西南部的馬力鎮境內,實施整流域開發,建設萬畝反季節蔬菜基地的重點區域。該項目是繼北順渠、東順渠、南河灌區之后,我縣實施的又一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是實現川區水利化、山區梯田化、道路網絡化、飲水安全化、城鄉清潔化“五化”目標的根本保障,更是充分利用水資源優勢,造福武山人民的一大惠民工程。該工程概算總投資2155萬元,設計新建渠首4座,襯砌干渠63.7公里。
工程建成后,灌區有效灌面將達到5.12萬畝,受益人口達到4萬余人,將有效改善灌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大力促進榜沙河流域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能強力推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切實加快農民增產增收。

武山縣城區道路拓建工程(23#、25#、27#路)位于武山縣渭河以北,道路全長351.211米,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形式,一塊板斷面,路幅寬度為24米,其中中間為16米的車行道,兩側各4米的人行道, 25#路為南北向的城市Ⅲ級次干道,南起北濱河路,北至27#路,道路全長250米,采用瀝青 混凝土路面結構形式,一塊板斷面,路幅寬度為20米,其中中間為12米的車行道,兩側各4米的人行道,設計車速為30KM/h;27#路為東西向的城市Ⅲ級次干道,西起25#路,與規劃的24#路相交,東至23#路,道路全長741.276米,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形式,一塊板斷面,路幅寬度為20米,其中中間12米的車行道,兩側各4米的人行道,設計行車速度為30KM/h。概算總投資為900萬元。

武山縣水簾洞道路修復工程是《水簾洞文物保護規劃》的組成部分,是通往水簾洞景區的唯一通道,該項目設計公路全長2.658公里,路基寬4.5米,路面寬3.5米,采用自然景觀與文物保護規劃相一致的原則,利用天然地形地貌進行線路布設,盡量做到公路與沿線景觀相協調,把對文物的影響降到最低。除個別路段外,大部分路基高度在河床基礎上提高了1.5-3米,在100年一遇的洪水中允許洪水漫上路基,但要防止洪水沖毀路基,道路右側均設計為漿砌片石擋墻。路面按20厘米水泥混凝土面層+20厘米水泥穩定砂礫基層,路基填料為天然砂礫。工程概算總金額為1258.4111萬元。(政府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