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養殖富農家 美麗鄉村入詩懷
——武山縣休閑漁業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側記

從武山縣城出發,車沿賀岷公路而上,出灘歌鎮,很快來到龍臺鄉。過董莊,沿西河前行半個小時許,就到了太皇山腳下的上河峪林區。
青山、綠水、煙雨、幽谷呈現在了眼前。
白楊樹包圍著的魚塘邊陰涼愜意。在陽光的映照下,一條條自由嬉戲的虹鱒、金鱒猶如舞動的彩練,活躍了一塘綠水,也激發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熱情。一處處新奇、鮮活的休閑漁業景觀令人目不睱接,流連忘返。
休閑漁業:武山鄉村旅游的新名片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小橋流水美如畫,錦鱗動處漾金波。岸邊人影悄未語,水清魚歡躍龍臺。看到此景,大家一定會聯想起“鯉魚跳龍門”的情景,殊不知,在這里卻有著魚躍龍臺的另一種詩情畫意。

龍臺鄉腰莊村位于上河峪自然保護區,自然山水優美,旅游資源豐富,魚塘、山林、農家等相互交錯,形成“池中觀魚躍,山寺聽鳥鳴”的田園風光、山水人家的美麗景觀。武山縣龍臺鄉通過對腰莊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村落環境整治,魚塘周邊景觀整理,文化廣場、停車場建設,休閑步行道、親水平臺和水中亭設置,實施庭院、道路綠化美化工程,加快打造以青山、碧水、野趣為特色,融現代文明、田園風光、鄉村風情于一體的“美麗村莊”。
停車過小橋,記者走進君義山莊,眼前的景象著實讓我們感到不虛此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歷來都是農耕之本。入座,服務員說,我們這里的山里有大量烏龍頭、蕨菜等野菜,在加上人工養殖的冷水魚,百姓的日子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龍臺鄉有不少養殖戶建起了新房,有的還購置了小車。在龍臺鄉,冷水魚養殖已經成了一個經濟創新,農民增收的新名片,而秦嶺細鱗鮭更是吸引了無數行人一睹真容。
董軍義是龍臺鄉董莊人,精瘦精瘦的。初中畢業后曾到浙江務工,后給別人跑貨車,看到家鄉發展旅游的前景后,他在家門口辦起了養漁塘,開起了農家樂。而現在,他建設了三個魚塘,開發了娛樂別墅,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小老板。不安于現狀的他在慈云寺下以牧漁為業,誠信經營。見我們來,他熱情的招呼大家吃飯喝酒,多少有點財大氣粗的感覺。
記者走進龍臺腰莊村看到,青磚瓦房掩映于綠樹叢中,村中干道鋪設得平平整整,路邊安裝了新穎的路燈和花壇。當地農民悠閑、富足的生活狀態令城里游客羨慕不已,再加上涼爽的陣陣秋風、怡人的鄉村風景和整潔的衛生環境,游客無不賞心悅目,樂而忘返。

城市居民的休閑式消費需求,讓武山西河流域的農民眼睛亮了、視野寬了。龍臺鄉黨委書記盧芳告訴記者,“近年來,該鄉抓住機遇,政府果斷決定利用位上河峪林區的資源優勢。打通了產業路,建起了新農村。將一個個集生產、觀賞、休閑垂釣于一體的漁業養殖場建設了起來。傳統農業與旅游業結合,讓該鄉董莊村村民走上一條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致富新路。
在盤古魚場,今年30歲的養殖戶東富軍告訴記者:“2003年,我租了別人的一畝魚池育苗養魚,現在已經發展到了87畝,成為目前天水市最大的養魚場,具有餐飲、垂釣、娛樂功能。”現在,盤古村村民文雙德、宋旭明等人,先后投資開挖魚塘30個。盤古村水域面積達186畝,畝產達到400公斤,畝均效益達到4000元以上。養魚小區已初具規模,合作社僅旅游服務收入達100萬元左右。
采訪中,武山縣畜牧局副局長張旭說,盤古村的發展前景比較好,該村400余畝河灘滲水地充分利用后采取“臺田養魚”模式進行開發池中養魚、臺田種草種樹,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開辟成具有水鄉特色的以生產商品魚為主,將來要建設成休閑式生態漁家樂。另外,一大批像董莊這樣的村莊,紛紛利用地理、資源優勢,由傳統農業向休閑農業快速轉型。到目前為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覆蓋了部分鄉鎮。

特色養殖: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2008年秋,嘗到休閑農業甜頭的龍臺董莊村冷水魚養殖戶按照旅游要素,加大休閑農業開發建設的力度,以漁業生產為主題,以區域文化為內涵,以景觀為依托,結合本地特點,打造功能齊全的休閑農業示范景區。其中,君義山莊等漁業養殖戶進行了改造提升,積極推出“住在漁家、玩在漁家、吃在漁家”的“漁家樂”休閑旅游項目,已成為武山“農家樂”示范基地。
近年來,武山縣試驗推廣鮭鱒魚為主的冷水魚品種,培育發展休閑漁業,全縣漁業產業實現了從粗放到精養、從單一的養賣到提供垂釣、餐飲、休閑觀光等綜合服務方式的巨大轉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采訪中,記者看到武山縣龍臺君義山莊的服務員忙的團團轉。“來我們山莊觀賞冷水魚、品味地道農家飯、休閑觀光的顧客暴增。”她興奮地說。“今年接待的游客去年相比增長了近一倍,特別是自駕游的更多了,發展休閑漁業這條路真是走對了。”
在武山盤古村,每天釣魚的游客絡繹不絕。來自全市的垂釣愛好者參經常組織釣魚比賽。天水市發改局上班的李倩感嘆地說,“這里的釣場環境優雅,水質優良,組織有序,堪稱天堂釣場,我老公是個釣魚發燒友,我們每個周末幾乎都自己開車去。”
武山榜沙河流域不但水質優良,而且垂釣資源豐富。近年來,武山縣漁業工作站因勢利導,積極幫助養魚戶聯合發展垂釣經濟,吸引本地、周邊縣市乃至全國垂釣愛好者觀光休閑。
在盤古“漁家樂”,該村村支書包吉平告訴記者,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垂釣運動帶來的垂釣經濟收入比較可觀,效益比原先高出一倍以上。隨著上武山“漁家樂”成為天水閑漁業示范基地,相信會有更多的垂釣愛好者前來休閑垂釣,帶動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
休閑漁業不僅是鄉村旅游的新熱點,更是農業科學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新亮點。在發展休閑農業過程中,武山縣始終堅持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充分開發具有旅游、觀光價值的農業資源,引導農民參與休閑觀光漁業開發,使之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

“ 河流養殖冷水魚技術試驗”的成功極大地拓展了養魚空間,也為我縣漁業找到了確實可行之路。大南河西河、榜沙河上游有生產上千噸冷水魚的水資源潛力,養殖技術已達到自繁自育的水平。武山縣漁業工作站的小郭對記者說道。
武山縣有河谷灘涂地、滲水地、薄田等宜漁土地5000余畝,適宜于集中連片發展常規魚養殖,“臺田養魚”、“塑料薄膜防滲”等漁業實用技術的試驗示范為常規魚養殖奠定了技術支撐。龍臺鄉董莊村冷水魚養殖開發小區、溫泉鄉“福源生態農莊”、鴛鴦鎮盤古村養魚小區依托周邊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人脈資源,發揮自身環境優美、產品綠色環保的優點,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觀光垂釣、農家餐飲等服務,延長了漁業產業鏈,經濟效益翻倍提高,成為漁業經營方式創新的典型。
在武山,大南河西河水域、榜沙河水域為重要漁業水域,兩河流域宜漁土地為漁業重點開發區域。西河流域龍臺腰莊自然村以南為漁業資源保護核心區;腰莊下游至四門三衙村為冷水魚開發中心區,聶河、山丹河、榜沙河上游河水和冷泉水為周邊區;榜沙河流域中下游為現代漁業生態區,包括鴛鴦盤古400畝、鴛鴦安家咀100畝,馬力王門400畝、馬力下溝門100畝共1000畝集中連片常規魚養殖基地,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進集約化經營,保障全縣水產品需求。
目前,該縣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10%。2012年末,全縣養魚水面達464畝,其中冷水魚12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00噸,其中冷水魚超過40噸,漁業總產值達770余萬元。
張旭說:該縣漁業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推動漁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按照“擴量、增效、保質、安全”的總體要求,推進以大南河西河流域為中心的南部河溝冷水魚產業區,榜沙河中下游集中連片現代漁業生態區,全縣漁業水面多種模式的休閑漁業產業層的建設,努力把武山縣建設成全省冷水魚產業大縣、休閑漁業大縣是他的夢想。打造“龍臺冷水魚”特色產品,“西河冷水魚一條溝”、“榜沙水鄉、盤古漁村”休閑漁業品牌,力爭2020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000畝,水產品產量達到1000噸,其中冷水魚產量500噸,漁業經濟(包括服務性收入)總產值達到5000萬元。

漁業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的助推器
隨著市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休閑漁業在武山悄然興起,并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的發展勢頭。在這里,農民不只滿足于傳統農業勞作,他們在為社會奉獻特色農業果實的同時,還用鄉村美麗的風景、豐富的漁業產業、清新的環境和質樸的農耕文化讓城里人享受一種新的休閑方式。
采訪中,龍潭山莊農家樂老板楊天錄告訴本報記者,過了“五一”就不得閑,僅他的農家樂每天都能接待100左右客人,估計整個夏天每戶農家樂怎么也得賺五、六萬的吧。看著自家涼亭里滿桌的客人后金水灣冷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經理楊茂榮說樂開了花。“現在農村環境好了,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全家都會到這里,體驗農村生活,品嘗綠色環保的農家菜。”一位來自蘭州的游客說。其實,自入春以來,不僅龍臺鄉董莊村的農家樂火了,四門、馬力、溫泉等鄉鎮各具特色的農家樂,到處都是熙熙攘攘的游人。
省社科院文化產業專家周小華說:鄉土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休閑農業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村為空間,以農民為主體,以城市居民為客源,實現“大農業”與“大旅游”的有機結合,使得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為環境,在加快城鄉經濟文化融合、城鄉一體化進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陪同記者采訪的天水市政協辦公室宋桂文說:休閑漁業提高了漁業的比較利益,為水產動物的銷售開辟了很好的渠道,調動了農民的投入熱情,致富了農民。發展這項新產業,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拉動內需,豐富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客觀需要,也是漁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動力。
休閑漁業是對漁業生產的補充,是對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實現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是都市型農業多功能特點的具體體現,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與此同時,漁業發展的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還很突出。過去我們對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得多,保護得少,導致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無魚可捕。一些地方水域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水域環境污染加劇,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武山休閑漁業是漁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項新興產業,盡管有一定的發展,但目前尚處在初始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規劃布局不到位、休閑項目不齊全、經營管理不規范、宣傳力度不強勁幾個方面。
漁業發展,要為人類提供足夠的水產品,提高漁業效率,還要在人口、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保持平衡要堅持生態優先。武山縣西河流域為資源保護、生產休閑型漁業產業帶,榜沙河中下游為生產休閑型漁業基地,城郊城關石嶺村和渭河干流宜漁村、旅游線路培育餐飲娛樂休閑垂釣為主的休閑漁業場點,榆盤鄉河程建設林士峽濕地公園培育新的水生生物生存環境,優化生態美化鄉村。休閑漁業創造出了較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拓展了漁業空間,又開辟了漁業新領域,為漁業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記者 武文宣 武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