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力量叫做責任
——四門鎮駐村干部柴柱搶險救災速寫

災難可以將人打倒,也可以激發人昂揚的斗志和力量。柴柱,四門鎮政府一名普通的駐村干部,在特大洪水面前,不畏險阻,忠于職守,連續在“孤島”——侯堡村奮戰四晝夜,以實際行動展示了優秀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他滿身疲憊,卻堅毅果敢,每一個和他并肩工作的同事,無不被他的精神折服,每一個認識他的村民,無不對他親近佩服。如今,洪水已經過去,人們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回憶起7.25特大洪災中的經歷,他說得最多的是兩個字就是——責任。
7月25日凌晨,夜黑如墨,大雨傾注。四門鎮政府抗洪救災指揮部燈火通明,每個人的臉上都凝結著嚴肅,柴柱接到任務后火速奔赴候堡村緊急疏散轉移群眾。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在奔赴侯堡村的途中,如猛獸般的洪水已將侯堡村道路的沖毀,在后方,通往鎮區的道路也已被洪水沖斷,前無進道,后無退路,山體還在滑坡,柴柱及其他干部不顧山上隨時可能有滾石的危險,徒步前往侯堡村。當他看到眼前的場景,柴柱本來懸著的一顆心立刻又提到了嗓子眼——洪水沖刷道路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弧形,洪水隨時可能漫進村莊,沖毀整座村落。

柴柱立即組織黨員干部疏散人群,尤其是沿河的住戶及老人兒童。在疏散群眾過程中他得知,侯堡村68歲的老人侯世明眼看著洪水暴漲,卻守著自家的小賣部不愿轉移,柴柱和村支書孫海玉在多次勸離無效的情況下,向鎮黨委請求公安干警強制撤離。但是,暴洪泥石流已將侯堡變成了一座“孤島”,柴柱當機立斷,組織黨員干部強行把老人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他和黨員干部通宵奮戰,至天明時,共疏散、轉移受災群眾175戶,786人,有效維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疏散轉移完受災群眾后,柴柱不顧奮戰一夜的疲勞,開始組織干部群眾搶修被洪水沖毀的道路,全力打通“生命線”,以便外界的救援力量及大型機械能夠及時到達侯堡村,給侯堡的村民帶來重振生活的希望與自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個駐村干部,他身先士卒,不顧危險,總是在最危險的路段進行搶修,時時不忘叮囑身旁的群眾要時刻注意安全。他忘記自我,不知疲倦,剛修好的道路,又被兇猛的洪水沖毀,如此往復,他一次又一次的組織群眾進行再搶修,他的舉動鼓舞著在場的每一位群眾去戰勝洪魔。

7月27日,洪水逐漸退去。柴柱來到侯占山家,幫他清除淤泥,頭上、臉上、褲腿都濺滿了污濁的泥漿,但他沒有絲毫的厭惡。笨重的柜子、桌子,壓在他肩頭,他沒有叫一聲苦。他邊干邊疏導情緒異常低落的侯占山,鼓勵他們一家人要樹立戰勝洪災和恢復重建的信心。
他始終以心系群眾、服務群眾為己任,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發動組織群眾全力開展生產自救,在他的帶領下,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積極行動,扛沙袋,搬石頭,加固受損堤防、清理排洪溝渠、搶修塌方道路。經過7個晝夜的連續作戰,侯堡至鎮區、侯堡至大蒿通楊河、侯堡至大灣通沿安的三條“生命線”全部打通,為全面開展楊河、沿安的搶險救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洪水給侯堡村村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沒有人抱怨,沒有人責怪,因為他們看到了柴柱始終堅守在最危險的第一線,他始終沒有忘記一個駐村干部的責任,盡職盡責,帶領干部群眾搶險救災。柴柱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在抗洪搶險中,他沒有豪言壯語,甚至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只是把所做的事情都看成是自己分內的責任,從履行責任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力量,并把這種力量傳遞到了仍在繼續的災后重建中。(通訊員 李亞平)

清理完山體滑坡后的通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