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造福促和諧 真抓實干謀發展
武山:全力以赴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

一條條致富新思路在精準扶貧中誕生,一個個發展難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迎刃而解。道路硬化了,居住小區、養殖小區、文化廣場建起來了,發展資金又得到較好的解決。武山縣在整村推進扶貧、產業扶貧、定點扶貧等系列扶貧工程的推進下,全縣扶貧工作鋪出了一條收獲之路,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81元,實現了整體脫貧19村,減貧1.26萬戶、5.68萬人。
武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列入六盤山特困片區,2013年列為全省利用國開行貸款開展通村道路和飲水安全建設試點縣,2014年被列為全省精準扶貧機制示范縣。2013年底,全縣有156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7376戶、12.2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28.67%。
今年以來,武山縣委、縣政府按照省委王書記“五個精準”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扶貧開發工作新精神,以“1236”扶貧攻堅行動為總抓手,以精準扶貧為主要手段,統籌兼顧,強化措施,凝聚全縣合力深入推進精準扶貧,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完善建檔立卡,做到對象精準。逐村逐戶完善了幫扶計劃,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實施“滴灌”式精準扶貧。一是認真開展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在入戶調查、認真排摸的基礎上,按照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張榜公示等程序,在156個貧困村精準識別扶貧對象2.7萬戶,12.2萬人,準確完成了2014年扶貧對象建檔立卡數據錄入,并將2015年計劃脫貧的3.16萬人精準分解到村到戶。二是全面加強精準扶貧基礎工作。下發了圍繞扶貧攻堅特困片區和貧困村進行項目資金整合的通知,在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上向特困片區和貧困村傾斜,確保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填寫完成《扶貧手冊》5.4萬余份,發放精準扶貧資料袋2.8萬個,切實做到了扶貧措施落實有據可查,農戶增收有據可依。三是因村因戶制定脫貧措施。緊緊圍繞貧困村基本村情、制約因素、項目需求,因村施策、因戶施策,開出了底數清單、困難和問題清單、扶持對策清單、幫扶干部責任清單和脫貧任務考核清單,制定了村級規劃、增收計劃和脫貧時限、干部駐村的幫扶工作責任制。根據貧困村基本需求,統一印制下發了各鄉鎮《精準扶貧富民產業發展布局圖》和《精準扶貧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圖》,制發武山縣精準扶貧“因戶施策五張清單”6萬冊,“因村施策六張表” 700冊。實行精準扶貧掛圖式作戰。

——突出重點任務,做到內容精準。按照貧困村、貧困戶的需求和實際情況,著力解決小康短板,重點在五個方面進行幫扶。一是扶基礎。依托“國開行貸款試點”項目,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3處,解決了16.6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全縣實現安全飲水的村達到300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7.2%;新建通村水泥路120條401公里,通水泥路的行政村達到87.5%,今年安全飲水和通村水泥路將實現全覆蓋。二是扶產業。高標準建成蔬菜科技示范園核心區,帶動全縣新改建設施蔬菜大棚5500多畝,新增蔬菜1.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6.5萬畝,產值突破20億元。新建規模養殖場30個,發展規模養殖戶180戶,全縣畜禽飼養總量達270萬頭(只),畜牧總產值達6.98億元。馬鈴薯、果品、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多元富民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三是扶公共服務。新建校舍7.7萬平方米,消除D級危房1.14萬平方米,扶持發展民辦幼兒園11所,實現了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92個。建成農村文化休閑廣場30個,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家,農村文化室35個,農家書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四是扶資金。新建農村金融便民服務點15個,全縣金融便民服務點總數達到74個。甘肅銀行、蘭州銀行落戶武山,注入財政擔保資金6200萬元,組建了武山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為貧困戶貸款提供擔保。兩年來累計發放雙聯惠農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各類政策性貸款4.74億元。組建貧困村互助協會80個,互助資金總數達到1500多萬元,制約群眾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利用深交所對口幫扶武山的有利機遇,建立了“深銀通”產品,成立了武山縣農業產業協會,“中和農信”小額信貸項目即將啟動,有效破解企業融資難題。五是扶技能。以“陽光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為依托,建立了兩個培訓基地,開展訂單、定向培訓5.2萬人次,提高了貧困人口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產轉業。整合人社、扶貧、農業等相關部門培訓資源,全面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參訓人員達8萬多人(次),增強了扶貧群眾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加大“雨露計劃”實施力度,培訓“兩后生”4000余名,輸轉勞務人員10.9萬人(次),創收15億元。

——推行“滴灌”模式,做到措施精準。一是深度融合抓聯動。不斷推進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建立駐村幫扶工作機制,組建了156個駐村幫扶工作隊,選派468名幫扶隊員,駐村開展幫扶工作。認真落實“逢提必下”制度,選派151名年輕后備干部和新提拔的科級干部到貧困村掛職鍛煉。建立了聯系村、聯系戶動態調整機制,把由鄉鎮聯系的60個貧困村調整為省、市兩級單位幫聯,對部分縣直單位聯系村都已脫貧的再增加調整了一個貧困村,實現了幫扶資源效益最大化。二是整合資金抓統籌。統籌各類項目和幫扶資源,向最貧困的鄉村、最困難的群眾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聚集,根據貧困村需求清單,全面整合各類幫扶資源,統籌安排使用,全縣整合資金1.9億元,集中解決貧困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的問題,實現了扶貧資源效益最大化。三是項目建設抓落實。加快易地扶貧搬遷步伐,積極爭取和實施溫泉王河及易地扶貧搬遷項目5個,搬遷安置18個自然村,656戶貧困戶,從根本上改變了搬遷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近兩年在28個村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今年前半年計劃實施18個,目前,增收項目全部完成,基礎設施項目正在開展。

——明確目標任務,做到考評精準。按照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特點及地域因素,在全縣劃分出西部淺山區、北部干旱山區、南部淺山區、南部高寒陰濕山區四個特困片帶,作為全縣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茖W制定《五年脫貧計劃》,明確了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將全縣156個貧困村脫貧計劃進行了細化,具體目標是2014年脫貧19個,2015年110個,2016年22個,2017—2018年5個。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扶貧攻堅考核機制和《武山縣扶貧攻堅工作業績考核評價辦法》,縣上對各鄉鎮、各部門的考核,由主要考核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攻堅工作轉變,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主要指標,引導各鄉鎮、縣直各有關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攻堅上。制定下發了《武山縣選派到村任職干部考核辦法》,重點幫助貧困村開展扶貧攻堅工作。同時,堅持把扶貧攻堅業績作為領導班子調整配備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推動形成了全縣上下齊抓扶貧攻堅、共促小康社會建設的良好局面。(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