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1236”扶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特別是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會議召開后,武山縣馬力鎮民武村緊緊圍繞縣委提出的“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工作思路,按照省委王三運書記在民武村調研時提出的“奮力夯實五個基礎”要求,把培育“民武先鋒”黨建品牌作為推進“雙聯”行動、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探索實施了黨建引領保障精準扶貧“八種模式”,有力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縱深開展,群眾生產生活質量顯著改善,村黨組織帶領貧困群眾致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村‘兩委’班子+駐村幫扶工作隊+雙聯單位”的責任落實模式。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在脫貧致富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成立了村精準扶貧領導小組及工作室,通過發放精準扶貧“明白卡”和“小畫冊”,全村群眾對“1+17”精準扶貧政策“一口清、一冊明”。緊緊圍繞“六個聚焦”(聚焦“扶持誰”、聚焦“坐標系”、聚焦“扶什么”、聚焦“怎么扶”、聚焦“樹導向”、聚焦“抓落實”),明確職責,細化任務,簽訂承諾書,定期或不定期召開黨員會、群眾會和精準扶貧推進會,嚴格落實周通報和倒排問責制度,全面構建了村班子、村級其它配套組織、駐村幫扶工作隊、雙聯單位四級聯動的工作體系,凝聚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強大合力。

二是“黨支部+黨員示范戶+貧困戶”的組織發展模式。根據全村產業布局、經濟發展和黨員實際,在落實好黨員“設崗定責+星級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依托蔬菜、奇石、木雕、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創新黨組織設置,成立了產業引領、勞務技能、果蔬營銷、特色種植、美化環境、文化傳播等6個黨小組、1個互助協會、7個大戶能人黨員帶貧困戶互助組,從信息、服務、技術等方面,引導貧困戶積極發展致富產業,參與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與決心,形成了“支部指導建黨小組、黨員大戶帶動小微企業、貧困戶參與助增收”的新格局。
三是“選育+嚴管+重用”的能力鍛造模式。狠抓村組干部選、育、管、用四個關鍵環節,按照1:3比例,從全村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回鄉創業人員中選拔了1名村文書、2名組干部及18名村級后備干部,及時充實了村組干部后備人才庫。大力實施村組干部“跟蹤培養”工程,先后組織6名村組干部和4名駐村幫扶隊成員參加省市縣調訓6次、鎮上集訓13次,建立完善村組干部目標承諾、激勵保障、坐班值班、為民代辦、責任追究等5項制度,促使村干部在扶貧攻堅主戰場上發揮主力作用。

四是“組織培訓+實踐操作+示范帶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扶貧先“扶智”的思路,依托縣、鎮黨校“理論課堂”、村級遠程教育“空中課堂”、田間地頭“實踐課堂” ,大力實施鄉土人才培養、關愛、創業等3個計劃,因戶因人施策,分類建立了不同鄉土人才個性化需求臺賬,采取觀看電教片、科技特派員現身說法等短平快方式,舉辦了務工技能、果樹栽培、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等培訓班9期856人次,先后有70名優秀鄉土人才獲得了職業技能證書,初步實現了貧困戶都有一個科技明白人的目標。

五是“黨組織+后備干部+黨員”的結對幫帶模式。積極借鑒“蓉順共建、同奔小康”的先富帶后富模式,按照“1+x”的方式和相互對應關系,北順村黨委、村組干部、黨員、致富能人、種養加工戶與民武村黨支部和貧困戶締結成友好幫帶對子,率先在全縣探索了“先富幫后富、黨員幫群眾、共奔致富路”的扶貧模式,民武村組織黨員和貧困群眾代表、創業青年3次赴北順村考察培訓,舉辦“民順共建”報告會和政策宣講會5期。同時,在村內大力實施黨員致富戶和貧困戶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幫扶和定期看望的關懷機制,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給予幫助和支持,極大地激發了貧困群眾奮起趕超、脫貧致富的信心和熱情。

六是“黨員活動+教育培訓+便民服務”的綜合服務模式。積極整合衛生、文化、黨建等各類資金120多萬元,建成了集村“兩委”辦公室、黨員活動、科技培訓、電商服務、金融服務、衛生計生、文化活動等12項功能為一體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和1533平方米的村級文化廣場,根據村級代辦服務事項,制定了具體工作流程,把辦事項目、內容、條件、流程全部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公開,做到服務項目“一眼清”、服務內容“一口清”、群眾辦事“一趟清”,實現了“七個不出村”:存款貸款不出村、特產銷售不出村、購買日用商品不出村、網上購物不出村、信息咨詢不出村、小病就診不出村、手機交費不出村,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七是“精準評估+激勵約束+全程監督”的考評管理模式。建立了精準扶貧群眾監督員、村干部工作日志互閱互評、群眾評議村班子和雙聯單位評議村干部等4項制度,全面推行“三有三先三評”工作法(村有民情臺賬、貧困戶有包戶干部、干部有工作日志;全村大事優先辦、群眾急事優先辦、民生實事優先辦;群眾評、領導評、組織評)。10名村組干部和駐村幫扶隊成員給群眾立下“脫貧承諾狀”,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對脫貧工作階段性評估3次。創新脫貧激勵措施,對村組干部幫貧困戶、黨員幫貧困戶、致富能人幫貧困戶成效突出的個人,在評先選優、村級后備干部列入、有關政策享受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形成了人人參與、支持、推動、監督精準扶貧工作新常態。

八是“基礎設施+金融支持+產業培育”的強村富民模式。采取幫聯助力、項目整合、群眾參與等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籌措資金,大力實施水、路、電、房等基礎建設,發展木器加工、蔬菜、林果、養殖、勞務等富民產業,完成民武自然村村內巷道改造硬化21條5300多平方米,自然村通村路拓寬砂化工程1.5公里,新修山區產業路1.5公里,拓寬改造山區產業路2.4公里,新修榜沙河民武段護村堤防700米;建成山場自然村200畝優質核桃園,扶持3戶木器加工戶注冊成立小微企業,改造危舊墻5600平方米,動力電已接到戶,安裝太陽能路燈27盞,積極落實雙聯、小額婦女、精準扶貧專項貸款93戶465萬元。完成350米惡塄溝護村堤防、幼兒園建設征地和前期設計,創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先行、項目帶動、金融支持、商貿推進”的民武特色脫貧致富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