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莊潔凈了,漂亮了,人的思想觀念變新了,更加和諧了。今年以來,武山縣大力實施鄉村環境衛生清潔工程,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全縣鄉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保潔已成村民的自覺行為

出武山縣城由東向西,一路驅車向城關鎮清池村行駛,記者驚奇地發現,道路兩旁路基的雜草是被人工修剪了的,整個道路整潔而干凈。走進村莊,一座座樓房映入眼簾。每座樓房的前前后后都打掃得干干凈凈,看不到垃圾;村道兩旁的排水溝,看不到淤泥和污水。村中央有棵千年古樹,樹下面是用水泥鋪成的圓形休閑場地,一位70歲左右的老人正在清掃衛生,只見他動作緩慢但沒有絲毫的馬虎。記者上前與老人搭訕:“你是村里專門負責打掃衛生的吧?”老人笑笑說:“屋前屋后都由各戶自己負責,村里哪還需要專門負責打掃衛生的?公共場所,我不掃其他人也會掃的,大家自覺得很呢!”
比拼已成村民致富動力
清池村給人的感覺不僅僅是整潔,還有靜謐。偌大的一個村莊,幾乎看不到一個人,聽不到人們的喧嘩聲。記者好奇地問那位老人,他告訴說:“我們這里,有賣不完的菜,干不完的活,哪有時間在家閑聊哩!”順著老人的指點,筆者來到村頭,抬頭望去,只見滿眼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白色塑料大棚,讓冬季的渭河兩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村民丁順昌告訴記者,他曾是全村的貧困戶,在縣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前兩年種了5畝韭菜,年收入4萬多元,從村里的貧窮戶一下子躍進了富裕戶的行列,喜悅的他逢人就說,“靠種韭菜,我過上了好日子!”
據鎮干部講,清池村人有一股比拼精神。他們比誰家的韭菜種得多,比誰家的韭菜種植技術精,比誰家的韭菜質量好、產量多,比誰家的收入高,僅韭菜種植面積從原來的5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360多畝,一冬下來,戶均收入上萬元。目前,武山縣韭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7萬多畝。
民主管理成為村民和諧的保障

灘歌鎮關莊村是一個有200多人口、姓氏較多的村莊,但自統一建設新村之后,該村不僅經濟發展了,在民主管理上也不斷完善。村民團結,鄰里和睦,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村。關莊村每年年初都要召開一次村民大會,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村民信得過、有威信、辦事公道的村民小組長。有了這些民主選舉產生的村民小組長,村里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帶頭做。關莊村每年通過村民大會討論完善村規民約,并在會上宣讀,會后上墻公布。記者發現,在關莊村的村規民約里,特別強調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提倡移風易俗,重視環境的綠化美化和義務投工投勞等內容。關莊村還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建立了議事制度和財務公示制度,村里無論大事小事,村民小組長都按規定召集村民開會商討,采納大多數人的意見,村里的集資款支出和國家政策性補償款發放等情況年底都要公布上墻,讓村民心里有一本明白賬。如今,關莊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民主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并成為關莊村和諧發展的有力保障。(記者 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