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高空冷渦和高原槽東移影響,12月13日夜間,武山縣境內普降小雨,目前降雪還在持續。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武山水簾洞銀裝素裹,景色宜人,空氣清新,“互聯網+旅游”帶你領略神奇的“水簾洞雪韻”。
點擊觀看:“互聯網+水簾洞”行動“水簾洞一號”(請選擇匿名登錄)
點擊觀看:“互聯網+水簾洞”行動“水簾洞二號”(請選擇匿名登錄)

武山水簾洞雪景

武山水簾洞雪景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
——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渭河上游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已發現的“武山人”頭骨化石推斷,早在三萬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武山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陸路絲綢之路對外經濟、文化的進一步開拓、交流、發展與佛教在中國各地的弘布與傳播,開窟造像成為上至皇室宗族、大臣顯貴,下到地方官吏及商賈、豪族等信奉和敬仰佛法的社會時尚。水簾洞石窟群就是當時佛法盛行和開窟造像比較發達的佐證。
水簾洞石窟群處在群山環抱,山勢突兀,峽谷交錯,高嶺橫天,方圓五公里的獨特丹霞地貌中,這里草木蔥蔥郁郁,環境恬靜幽雅,距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考證,明清時期,水簾洞石窟仍有一定規模的宗教活動,且范圍有所擴大,在水簾洞石窟群方圓2.5公里的范圍內分布有五臺(蓮花臺、清凈臺、說法臺、鐘樓臺、鳴鼓臺)和七寺(千佛洞、拉梢寺、顯圣池、粉團寺、磚瓦寺、金瓦寺、觀臺寺),其中多數現已無存。從現藏于水簾洞的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碑刻的內容來看,當時主要信仰由大勢至菩薩轉世的麻線娘娘。大約在清末至民國初年,道教開始入住水簾洞,并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道教信徒們在水簾洞大興土木,修建了諸多樓臺觀宇,吸引了眾多信徒,使水簾洞石窟群得以被外界的群眾所知曉,并逐漸成為武山、甘谷、隴西、通渭四縣的宗教活動中心。
五臺七寺大部分已不存在,現僅存水簾洞、拉梢寺、千佛洞及顯圣池等四個單元。隨著歷史的變遷和自然、人為因素的影響,這處宗教圣地昔日的輝煌逐漸被沉寂和蕭條所替代。而麻線娘娘離奇曲折的美麗傳說,一直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每年農歷二月初九到十九日期間,都要舉行大型的集會活動,武山、甘谷、通渭和隴西等地的群眾跋山涉水來此進香朝拜,祈求佛神降福和保佑,給千年古寺平添了幾分神圣。
武山水簾洞1963年2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水簾洞石窟群包括水簾洞、拉梢寺、千佛洞、顯圣池等四個單元,分布在約 1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
水簾洞位于蓮花山南麓一塊內凹的天然崖壁平臺上,為水簾洞石窟群中的一個單元部分。臺地東西約100米,南北約40米。以古建筑為主,均系20世紀30年代以來重修或新建,現在是武山縣道教協會所在地,也是武山、甘谷、隴西、通渭一帶宗教活動中心;主要文化遺存是北側崖面上的壁畫和摩崖浮塑,多系崖面敷泥彩繪壁畫和個別的浮塑,均為佛教題材的內容,壁畫現存面積約88平方米,系北周原繪,宋元時期進行過大規模補繪和重繪。摩崖浮塑為北周原作,包括覆缽塔和尖楣拱形龕兩種題材。石窟座西向東,為一個大型的天然洞穴,長約50米,高30米,深20余米左右。夏秋之季,雨水自崖頂上沿傾瀉而下,猶如珠簾垂掛,故名水簾洞。
水簾洞右側有菩薩殿,依山勢修成,精巧巍峨,共兩層,清代重建。民國38年(1949年)被火燒后重新修復。2層樓頂檐下有隴上著名書法家范振緒先生所書寫的“西山暮雨”橫匾,殿內塑有當地民間傳說中大勢至菩薩的化身“麻線娘娘”的尊像。殿堂前有與“麻線娘娘”成仙有關的傳說中的“苕刷樹”與“火棍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形狀奇特,較為罕見。菩薩殿下的建筑群,多為民國年間重修,從上世紀80年代始,又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繕。整個建筑群修建于洞穴前方,形成為一個四合院式格局。殿堂主要有五圣宮、四圣宮、三圣宮、娘娘(菩薩)殿、火神殿、王母殿、邱祖殿、玉皇閣及魯班殿等。殿內所供尊像,多為道教神靈。四圣宮下方磚砌的墻壁上嵌有清代康熙年間的“水簾洞功德碑記”及上世紀50——80年代撰刻的“水簾洞大勢至南無觀世音菩薩李真秀降壇詩”、“水簾洞功德主偕四縣庶人等善行序”、“修建水簾洞混元門碑記”、“修建水簾洞六角亭碑記”、“水簾洞石窟群序碑”、“龍門正宗開山祖師李真仁傳略”、“道士陳明德傳略”、“維修水簾洞碑記”等碑銘。
拉梢寺是水簾洞石窟群的精華部分。包括對面天書洞崖壁上的窟龕,窟區平面總體呈“七”字形分布,綿延約300多米。據史料記載,拉稍寺石窟最早開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后經歷代重修,現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遺存大小窟龕24個,各類造像31身,浮雕33尊,覆缽塔7座,壁畫近1700平方米,摩崖題記1方,榜書2處。窟龕多為小型摩崖淺龕。造像以摩崖石胎浮塑為主,兼有部分泥塑。石刻銘文明確標明拉梢寺大佛的鑿造出資帶頭修造的功德主為當時的“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遲迥”及“比丘釋道藏”等人。相傳當年動工之日,巧匠紛至,各呈其藝。他們創造了拉堆樹木梢攀高、層累而上的辦法,由上而下,摩崖雕鑿,拉梢寺因此得名。
壁畫在拉稍寺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蓮苞峰南壁崖面上,歷代均繪有大面積壁畫,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以摩崖浮雕大佛為中心,在四周崖面繪諸神及眾生聽法,兼繪單幅佛說法圖。另一部分崖面通體繪千佛場面及單幅或成組的佛說法圖;技法上先用墨線勾勒輪廓,然后再填涂色彩,因而畫面顯得清晰艷麗,多數壁畫內容帶有比較強烈的密宗繪畫特點。北周時期的窟龕多為大型摩崖浮塑或圓拱形淺龕,宋元之際在崖面上開鑿有部分摩崖淺龕,元代的淺龕內多塑浮覆缽式佛塔。拉梢寺經歷代修繕,雖蝕跡斑駁,仍不失風雨滄桑后的奇美神韻。由于長期處于露天狀態下,盡管在2009——2011年國家文物局投巨資進行了修復保護,但壁畫保存狀況仍就不容樂觀。
堪稱世界之最的拉梢寺大佛通高42.13多米,兩側為高約38米的脅侍菩薩,佛座由三層仰蓮和獅、鹿、象浮雕相間組成。在同一崖面上融小龕、佛塔、彩塑、浮雕、懸塑和壁畫于一體,在浮雕四周彩繪有布局嚴謹、場面宏大、排列有序、等級分明的大型千佛說法圖,它們與整組浮雕完美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莊嚴、神圣的釋迦牟尼成道說法圖,組成了一個既獨立又統一的整體,顯得色彩斑斕、內容豐富、氣勢宏偉,天才的處理了人們立地拜佛觀像的視覺效果。彌補了我國古代石窟風格類型的空白,反映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是我國石窟藝術中具有承前啟后的典型代表作。拉梢寺形神兼備、巧奪天工、渾然天成的藝術魅力,不愧為世界大型浮雕藝術的天才杰作。
千佛洞 在拉梢寺西約500米的掛青山西壁崖面上的一天然洞穴內,又名千佛崖、七佛溝。現存大小窟龕49個,造像25身,壁畫約150平方米。木樁棧道將崖面壁畫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崖壁直接高塑三世佛、二弟子、二協侍菩薩及一佛二菩薩。下部正中殘大佛像呈低平肉髻,面相方圓,含有西魏遺風,亦具北周特色。窟龕多為圓拱形淺龕,造像多為摩崖懸塑,大部分為北周原作。壁畫除保存部分北周飛天壁畫原繪外,多為中唐、五代作品,宋元之際進行過大規模重繪。洞穴東西兩崖壁分層開龕造像。東壁造像現已毀,西壁上下七層開龕造像,現保存部分摩崖塑像、龕像及壁畫等。西崖據現存情況由上而下,東崖殘損嚴重,只保留有一殘跡。
顯圣池 位于火燒屲西壁天然崖壁上,系一天然巖洞,略呈等腰三角形,高約8米,寬約10米。分為兩個部分,南側崖面上主要為壁畫,多為隋代繪,現存面積約100多平方米,位于巖洞右側上方及轉角部分。北側崖面上僅殘存一組造像痕跡,可能為北周或隋,多為北周至隋代所繪。從形式上看,為一立佛及二脅侍菩薩,佛僅存痕跡,菩薩的木樁及泥胎尚部分保存,仰蓮臺座尚清晰可辨,其中佛像高約3米,菩薩像高2.5米,其余無存。洞窟周壁及篷沿終年滴水叮咚,寒氣襲人。冬春時節,冰凌懸塑,玉雕粉琢,五月尚寒,蔚為壯觀。
水簾洞石窟群本身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社會價值,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為中國古代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歷史見證。而麻線娘娘的美麗傳說,是我們世代守望的這片千年遺存的精神家園有力支撐,也正是因為有了麻線娘娘的神奇故事的廣泛傳播,才成就了對源遠流長的歷史、宗教文化與精美絕倫的摩崖浮雕藝術、美妙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最有力、最有效的保護。(文張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