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天水報道(記者 武文宣)在渭河流域上游的甘肅武山縣,西秦嶺余脈橫亙于南,黃土高原逶迤綿延于北。
沿渭河一路尋訪而去,以蔬菜種植而著稱武山縣果然名不虛傳。渭河的支流小南河、榜沙河、西河、山丹河縱橫交錯,流水渙渙。據有關數據統計,渭河武山境內年流量達9.37億立方米。從多年前嘗試著建起第一個魚塘,到如今休閑漁業在武山遍地開花。這背后究竟深藏著什么樣的啟示呢?

A、啟示一:抓示范+建基地 富民產業優勢凸顯
鴛鴦鎮盤古村,180畝的連片魚池蔚為壯觀;在城關鎮石嶺下,龍王池魚苑城郊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游人摩肩接踵;龍臺鎮冷水魚休閑示范區,已成為縣域及周邊人們慕名旅游好去處。
2015年,武山縣漁業養殖部門積極創建了天水市農業農村科學發展示范點1個,獎勵資金10萬元,全省“十、百、千、萬”工程特色養殖示范基地1個,基礎設施大有改善,經營收入大幅提高。

“選擇在自然條件,經濟狀況較好的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培育漁業示范點一直是武山漁業部門關心的事情。”武山漁業站的小郭如是說道。
武山西河流域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山溝冷水魚養殖配套休閑餐飲為主要特色的漁業發展已成為武山縣鄉村旅游主導產業,促進了山區區域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

在西河上游的龍臺鎮董莊村培育鮭鱒魚養殖示范點,發展成了龍臺冷水魚養殖基地;在其下游四門鎮王家磨村;培育亞冷水魚鱘魚養殖示范點,建成了鱘魚養殖園。如今,西河整流域逐步形成了冷水魚休閑觀光產業帶,目前已建成企業場戶10家生產經營。
2015年,武山縣養魚水面達502畝,其中冷水魚18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20噸,其中冷水魚超過80噸,漁業總產值達1100萬元。
B、啟示二:抓規劃+定目標 “十三五”規劃出爐

近年來,武山縣認真貫徹落實漁業發展相關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漁業發展和資源保護,試驗推廣了以鮭鱒魚為主的冷水魚養殖,培育發展休閑漁業,全縣漁業實現了從粗放到精養、從單一養賣到提供垂釣、餐飲、休閑觀光等綜合服務方式的大轉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效益明顯提升,漁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近年來,武山縣在推進建設以大南河西河流域為中心的南部河溝冷水魚養殖休閑產業區、榜沙河中下游集中連片常規魚養殖休閑產業區的過程中,全縣漁業水面多種模式的休閑漁業場(點),逐步形成兩區域(西河、榜沙河)、一景區(水簾洞景區),城郊、鎮傍、村邊全面發展漁家樂場(點)的休閑漁業大發展格區。

“一個村莊、一家農戶、一塊魚池、一片綠蔭,一桌農家飯、年人均收入一萬元”的“六個一”休閑漁業模式,已經成為武山縣休閑漁業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好思路、金點子。
武山漁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武山縣將持續推進冷水魚養殖和休閑漁業發展,力爭2020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水產品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漁業(包括服務性收入)總產值達到5000萬元以上。
C、啟示三:抓服務+提質量 龍頭企業示范帶動
努力把武山縣建設成全省冷水魚養殖大縣和全國休閑漁業示范縣,這是武山人民迫切的希望。如今,武山休閑漁業已納入全縣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規劃的重要部分。
為了實現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夢想,武山縣漁業部門殫盡竭慮,將工作落到了農家池邊。武山縣漁業站在漁場規劃設計,良種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養殖技術經營模式總結推廣,漁業標準化創建等方面不遺余力地開展了各項服務工作。

每年通過省站引進的烏仔魚苗超過50萬尾;鮭鱒魚養殖技術集成趨于成熟,“微流水鱘魚養殖技術”成為縣域及周邊最有推廣價值的養殖實用新技術之一;創造總結出了龍臺冷水魚養殖小區“資源保護生產休閑型”、鴛鴦盤古養魚小區“生產休閑型”、城關石嶺村龍王池魚苑“餐飲休閑型”等生產經營模式;和可利用河溝、塘壩、濕地等資源,在全縣普遍推廣的“六個一”休閑漁業模式。

目前,全縣率先創建了龍臺金水灣冷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武山東勝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成武山四門九平鱘魚養殖場、武山龍王池養殖專業合作社、武山縣峪龍泉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3個市級漁業標準化養殖示范場。

同時,武山縣漁業部門積極配合農業部、省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進行的水產品質量抽檢,在養殖質量上提質增效;在品牌創建上,注冊各類獨立商標10余件;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健康養殖技術,為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D、啟示四 抓培訓+促創新 休閑漁業方興未艾
在平時的工作中,武山縣漁業站站長張旭特別重視對各級領導的匯報宣傳,經常抓機會給領導匯報,曾給省農牧廳領導、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領導多次匯報宣傳,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領導對漁業的重視。
為提高全縣休閑漁業建設檔次和經營管理水平,借鑒各地的優點,武山縣漁業站、漁業協會多次組織經營戶赴外地參觀考察學習,主要考察的對象是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農家樂和各類漁業展會。通過考察學習,不僅豐富了經營戶的發展思路,還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

以“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工作思路,武山縣漁業站一手抓漁業建設,一手抓休閑漁業宣傳工作。在歷屆舉辦的武山蔬菜博覽會上,武山漁業得到了多次成功展示。為了便于組織垂釣比賽、推介會、發布廣告等休閑漁業促銷活動,該縣還組織成立了武山縣漁業協會。協會自成立以來,成功地組織了多次釣魚比賽,出資給示范基地制作了廣告宣傳牌。

近年來,武山縣漁業站多次與旅游部門的銜接,推薦多個休閑漁場為星級農家樂,旅游部門采取多形式宣傳推介,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同時,武山縣畜牧局積極協調縣委宣傳部邀請中央省市媒體新聞記者對休閑漁業進行宣傳報道。

采訪中,武山縣漁業工作站站長張旭不無擔憂的向記者表示:“2012年,農業部出臺了關于促進休閑漁業持續發展的意見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在我們西北內陸地區發展休閑漁業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非常明顯,尤其是在山區山溝發展休閑漁業對優化生態環境起作用很大,成效明顯。但西部山區一般貧困程度深,群眾遭遇融資難,他希望中央在做頂層設計時在扶持地方特色漁業、休閑漁業上能給予項目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