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武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更是一方具有優良革命傳統的熱土。武山是中國共產黨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1927年2月,邑人王廷杰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3年共產黨員柴宗孔在武山開展地下活動,于1936年9月建立了天水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一中共武山劉坪支部。從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中央三大主力紅軍長征途經武山,黨和紅軍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張國燾、周恩來等在武山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先后建立了中共山丹區委、武山縣蘇維埃政府和山丹、鴛鴦區蘇維埃政府等組織,開展了擴紅、籌糧、剿匪、反霸斗爭。近日,武山縣信息中心聯合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黨史辦推出【紅色記憶】系列報道,集中展示紅軍長征途經武山的艱辛歷程,重現永垂不朽的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為建黨95周年獻禮,敬請關注。
紅軍長征之紅四方面軍在武山

紅軍長征途經武山所建的各類組織分布圖(1936年9月——10月)

武山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鴛鴦鎮頡家門村)
1936年8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二縱隊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委詹才芳率部由岷縣經漳縣新寺進入武山縣境內,三十一軍九十一師駐鴛鴦、山丹一帶,總部駐鴛鴦頡家門村。九十一師師部駐山丹鎮車可圖院內,部隊分駐山丹、賀店、車川、魏溝、任門一帶。

紅軍政工干部遺留在武山的工作筆記

武山縣蘇維埃政府所辦識字班學員遺留下的隨行日記

紅軍優待俘虜宣傳單
紅四方面軍在武山把政權建立作為在新區工作的重要內容,組織當地人民開展聲勢浩大的打土豪、地主及土匪工作,建立紅色政權和人民武裝。9月4日,九十一師在賀家店天爺廟開會,歡迎籌糧積極分子。打開財主的兩個糧窖,籌糧兩萬多斤。之后在頡家門村成立了武山縣蘇維埃政府,楊芬芝任主席,后又成立了鴛鴦區蘇維埃政府、區農會、中共山丹區委、山丹區蘇維埃政府、區農會。吸收馬鴻九等人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馬鴻九曾使用過的戰刀

紅軍長征遺留在武山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省分行代金券

紅軍長征遺留在武山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
紅四方面軍在武山活動期間,建起了天水地區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武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鴛鴦、山丹區委,及多個黨支部,開展了一系列剿匪、籌糧、反霸等活動。

大型紀錄片《長征·故事》在灘歌大堡子遺址拍攝

山丹鎮渭河村農會舊址
10月8日,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在武山駐扎了45天后,奉命撤離武山,繼續北上。經費家山,穿越榆盤去往通渭。其中在渡渭河時,紅軍借來桌子、面柜、門板、木板等,架起兩座行軍便橋,本地群眾攙扶體弱戰士,背送東西,護送紅軍過河。(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 韋晨燦)

紅四方面軍遺留在武山的書信筒

紅四方面軍遺留在武山的燒水罐

紅四方面軍遺留在武山的草帽

紅四方面軍宣傳隊所使用的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