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山鄉新變化
——城關鎮侯山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紀實

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延伸至家家戶戶,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山羊跑滿山坡,一塊塊排列整齊的耕地綿亙在遠山深處……初夏時節的侯山村,充滿生機和活力。
侯山村位于城關鎮西南7公里處,是一個只有69戶284人的小村莊,也是城關鎮13個貧困村之一,全村貧困戶37戶166人。長期以來,由于受自然、交通等歷史條件的限制,群眾收入來源單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這嚴重制約了侯山村的發展。情況在近些年有了大變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城關鎮緊抓政策機遇,轉變發展思路,多方爭取協調,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富民產業培育力度,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力度,在侯山村實施了一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徹底改善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夯實基礎設施,惠及千家萬戶
侯山村走了幾十年的“泥水路”,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地面凹凸不平、深坑淺洼,給群眾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為徹底解決群眾出行難、農產品出村難問題,2015年,城關鎮對照需求清單,大力宣傳動員,主動籌集資金,采取政府補貼、群眾投工的方式,投資400多萬元,啟動實施了侯山村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硬化道路7公里;投資11萬元,啟動實施“一事一議”村內巷道硬化工程,硬化主支巷道1.5公里。道路硬化工程的順利完工,有效解決了全村69戶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路通了,解決“吃水難”問題成為了侯山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當務之急。2015年6月,城關鎮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依托武山縣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項目,籌集資金10余萬元,啟動實施了飲水安全接水入戶工程,積極動員群眾挖管槽、鋪管道,累計鋪設自來水主管道1.5公里,支管道4公里,8月份通水后,侯山村群眾將徹底告別祖祖輩輩靠地窖水度日的歷史,喝上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培育富民產業,鼓足群眾腰包
侯山村地處武山縣南部淺山區,氣候干旱,主要以發展“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旱作農業為主。為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多源頭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近年來,城關鎮立足村情實際,以“村有主導產業、戶有主導收入”為指導思想,因地制宜提出了“良田沃土種植,山上坡上養殖”的產業發展思路,鼓勵和支持貧困群眾大力發展家庭養殖業。截止目前,全村共有養羊大戶7個,年出欄山羊100余只。家庭養殖業的興起,讓廣大群眾徹底擺脫了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制約,拓寬了增收渠道。

在肯定和鼓勵廣大群眾大力發展家庭養殖的同時,家庭養殖業規模小、養殖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力弱等弊端也逐一顯現。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增強家庭養殖業的“造血”功能,城關鎮堅持“規;B殖”的發展思路,以侯山村養羊專業合作社為依托,以扶貧互助協會為資金支持,計劃在2016年啟動實施以紅豆草和苜蓿為主的良種牧草區建設工程。該工程完工后,將為侯山村養殖業從家庭養殖向規;B殖轉變提供有力支撐。

侯山村文化廣場建設工程
——加強社會建設,提振脫貧精神
社會建設是關系到群眾基本生活質量的公共事業,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由于長期受客觀條件制約,侯山村依靠科技致富能力不足,教育基礎較為薄弱,文化生活相對貧乏,醫療衛生條件較為落后,這使得侯山村長遠發展后勁不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城關鎮把社會建設作為侯山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抓手,持續加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取得顯著成效。

侯山村幼兒園
為提高貧困群眾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城關鎮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侯山村,通過召開廣播會、舉辦科技培訓班、發放科普宣傳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進一步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對照需求清單,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投資12萬元,落實土地1.1畝,啟動建成了侯山村幼兒園,解決了全村10余名學齡前兒童入園難問題;投資10余萬元,建成村級標準化衛生室,配齊醫療衛生器材,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群眾“看病遠”問題;聯系縣發改局,爭取資金30萬元,落實土地2畝,于今年6月啟動實施了侯山村文化廣場建設工程,8月底完工后,將為侯山村群眾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積極聯系縣交通局,爭取資金20萬元,計劃8月份開工對1.5公里的產業路進行拓寬砂化,該工程完工后將進一步夯實侯山村產業發展基礎。

侯山村幼兒園

村內巷道硬化前后對比

村內巷道

通村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