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激揚正氣 發展凝聚人心
——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綜述

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武山縣各級紀檢監察組織在市紀委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省、市紀委全會精神,聚焦監督執紀問責,始終堅持挺紀在前,管黨治黨不放松、正風肅紀不停步、懲治腐敗不手軟,紀律檢查體制機制改革、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貫徹落實、作風建設和紀律審查等各項工作穩步持續推進,為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紀律作風保證。

抓責任壓力傳導 落細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


積極發揮縣紀委組織協調作用,認真協助縣委分解責任,傳導壓力,讓各級黨組織將主體責任扛上肩、抓到位。一是細化實化責任分工。十八大以來,縣委就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制定印發了《武山縣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實施方案》和《中共武山縣委關于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的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了各級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和單位主要負責人、班子成員責任分工。每年初召開的縣紀委全會上,縣委、縣政府、縣紀委主要領導分別與縣委各常委、縣政府各副縣長,各鄉鎮、縣直各部門黨委(黨組)和紀委(紀檢組)負責人分層簽訂《黨風廉政建設目標管理責任書》,通過簽字背書,分解任務,靠實責任,構建了主體明確,邊界清晰的責任體系。二是層層傳導責任壓力。堅持以上率下,一級抓一級,層層傳導壓力,把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落實到具體行動上。縣委常委會、縣委中心組對中央和省、市黨風廉政建設新精神、新要求及時進行學習傳達,研究部署和貫徹落實。制定出臺《鄉鎮和縣直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向縣委、縣紀委“三述”實施辦法》,34名鄉鎮和縣直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向縣委全委擴大會議公開進行 “三述”,現場接受民主測評。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約談制度》和鄉鎮、縣直部門向縣委和縣紀委報告工作制度,縣委、縣政府、縣紀委主要領導“一對一”“面對面”約談黨員領導干部300多人(次);在各單位黨委(黨組)以書面形式報告主體責任落實的同時,各紀委(紀檢組)以“月例會”的形式每月向縣紀委報告了監督責任落實情況。三是推動責任落實延伸。各鄉鎮、縣直各部門主動將責任落實進行再延伸、再靠實、再細化,與班子成員、站所(股室)負責人、各村黨支部簽訂了《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承諾書;各村結合自身實際,詳細列出村三委權力清單,并進行嚴格對照執行。各鄉鎮、縣直各單位的內設股室、基層站所、村(社區)負責人每年向所在單位黨委(黨組)進行“三述”。在做好村務監督工作的基礎上,在全縣69個學區學校、21個衛生醫療單位創新性推行建立了校務、院務監督委員會制度,選舉產生了義務監督員383名,有效開展了校務、院務監督工作。

抓作風深化鞏固 推動八項規定精神落地生根


持續釋放監督執紀越往后越嚴的強烈信號,以常態化監督檢查、明察暗訪和倒逼式問責,推進作風建設相關規定落地生根。一是強化黨規黨紀教育。圍繞“清風武山”廉政教育主題,以黨規黨紀巡回宣講、召開輔導報告會、“黨規黨紀印我心·立足崗位做貢獻”演講比賽、黨規黨紀廉政知識測試和警示教育大會等為載體,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累計受教育3萬多人次。新命名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建設示范單位6個,向全縣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編印配發新《準則》《條例》、《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典型案例摘編》等宣傳資料23000多冊。編發廉政手機短信3620余條,組織349名新提拔及交流調整干部參加任前廉政考試和任前集體廉政談話。建立開通縣紀委監察局微信公眾號,通過黨紀條規、案例警示、廉政新聞、廉政文化、工作動態等版塊編發公眾號信息77期300余條,黨員干部黨規黨紀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二是完善作風監管機制。注重紀律作風長效機制建設,制定出臺了《精準扶貧問責辦法》《武山縣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實施細則》《效能風暴行動民主測評實施辦法》《關于規范公務接待工作的意見》《公務人員婚喪喜慶事宜報告制度》和《關于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實施禁酒令的有關規定》,健全完善了《武山縣干部作風績效考核辦法》《關于對縣直單位作風狀況測評暫行辦法》《武山縣干部下基層“五必訪、五必到、十不準”》等制度規定。不斷深化和鞏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成果,以縣委、縣政府和“兩辦”名義下發的文件、召開的全縣性會議數量分別下降18%和21%,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累計整改超標辦公用房2789.9平方米,全縣公務用車實現“零增長”, 2014、2015年“三公”經費支出分別壓縮26.4%和8%,廣大黨員干部作風發生了顯著變化,在社會上刮起了一股清廉新風。三是持續加強監督檢查。緊盯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重要時間節點,聚焦作風問題上出現的變異和新的“流行病”,加大對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委“雙十條”、市委“二十七條”規定的監督檢查力度,對頂風違紀的人和事在全縣范圍內進行通報,嚴肅問責。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縣紀委先后組織開展監督檢查47次,下發督查通報22期,通報典型問題17起,給予黨政紀處分和組織處理28人,群眾身邊“四風”和腐敗問題得到有效遏制,黨風民風持續向善向好。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采取逐條轉辦、集中交辦、跟蹤督辦、直查快辦和專門督辦等“五辦”方式,累計辦理答復網民留言6098件6990條。四是扎實開展專項整治。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效能風暴“十項攻堅行動”,在41個窗口單位開展了“群眾滿意服務窗口”創建活動,在全縣范圍內集中開展了領導干部“為官不為”、黨政機關“慵懶散軟”、會員卡持有清退、財政供養人員兼職違規經商辦企業清理等專項行動。按照省紀委統一部署,及時在全縣開展了“兩查兩保”專項行動,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評定中把關不嚴、優親厚友的9人給予了黨政紀處分,對脫貧攻堅中履責不到位的13人進行了公開通報批評,約談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20多人次,進一步嚴明政治紀律、工作紀律,切實保障縣委、縣政府關于精準扶貧各項決策部署有效貫徹落實。

抓“四種形態”實踐 發揮紀律審查懲戒和治本功效

堅決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以紀律審查為重點,創新監督審查方式,加大審查力度,提升審查質量水平,切實把紀律和規矩始終挺在前面的要求落到了實處。一是精準把握分類處置問題線索。建立問題線索管理機制,對所有信訪舉報實行臺賬管理,制定出臺“問題線索集體分析研判制度”和“信訪舉報集中評查辦法”,注重從問題線索入手突破案件,制度辦法出臺以來,開展分析研判7次、集中評查3次。認真貫徹《甘肅省委辦公廳印發<甘肅省關于在查辦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涉嫌違紀違法犯罪案件中加強協作配合的實施細則>的通知》精神,調整充實反腐敗協調小組,加大縣紀委與公、檢、法相互移送通報問題線索力度,相互移送問題線索12件。五年來,全縣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各級各類信訪舉報件389件,全部按照規定程序進行了處置,問題線索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二是堅決查處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認真勁,積極實踐“四種形態”,擴大談話、函詢、誡勉范圍,切實加強和改進執紀審查工作。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加大對“職級不高但影響較大,金額不多但性質惡劣,事情不大但干部群眾反應強烈”的“三不”問題線索的核查力度,抓早抓小,快查快結,有效遏制精準扶貧、土地征收流轉、“三資”管理、惠農補貼、低保救濟資金管理使用等涉農領域腐敗問題的發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形成領導接訪包案、紀檢監察干部全員辦案、鄉鎮交叉辦案、部門協作辦案和縣鄉聯動辦案“五項機制”,紀律審查力度得到進一步加強。五年來,共立案查處問題線索119件,給予黨政紀處分115人,紀律審查警示震懾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抓“三轉”深化 提升紀檢監察隊伍履職能力水平

按照紀律檢查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要求,積極推進“三轉工作”,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一是主業主責更加突出。堅持打鐵自身硬,把加強自身建設作為永恒主題,持續深化“三轉”,按照省、市紀委內設機構調整要求,先后兩輪對縣紀委監察局機關內設機構進行調整,使委局機關75%的機構、人員向紀律審查方向進行了傾斜。對縣紀委監察局機關參與議事協調機構開展三輪集中清理,參與議事協調機構數從最初的57個減少至目前的9個,紀檢監察機關主業主責更加突出。二是人員配置更趨合理。堅持把選好配強鄉鎮紀委班子作為加強基層紀檢監察隊伍建設的重點,將鄉鎮黨委副書記與紀委書記進行分設,為全縣15個鄉鎮新選配了紀委副書記(兼監察室主任)15名,專職紀檢干事30名。同時,結合鄉鎮換屆,新選任紀委委員79名,新選任鄉鎮紀委委員中,35歲以下干部占81.6%,大專以上學歷占89.9% ,具備法律、財會、審計等專業學歷的人員比例較以往提升2倍,紀檢監察隊伍人員結構配置更趨科學合理。三是履職能力不斷提升。不斷夯實基層紀委硬件基礎,為15個鄉鎮紀委購置配發密碼柜、電腦、攝像機、錄音筆等辦公辦案設備15套(件)。結合黨的群眾路線、“三嚴三實”等專題教育,以外出培訓、以會代訓、以案代訓、跟班培訓的方式,先后組織開展教育培訓42期,受教育2000多人次,選送65名干部到省市紀委跟班學習,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履職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