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奏強音
——武山縣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現代農業發展綜述

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武山縣緊緊圍繞全市“48113”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計劃,深入實施“11253”區域發展戰略,“抓項目、建基地、調結構、提質量、保安全”,農業經濟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按期實現年度脫貧目標夯實了產業基礎。

一是農業農村經濟穩定增長。全縣農業增加值達到19.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23元,分別較“十一五”末增加8億元和3114元,年均分別增長6.3%和14.9%;糧食總產達到14.37萬噸,較“十一五”末增加2.21萬噸,年均增長3.5%。

二是農業產業布局日趨合理。按照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經營產業化的要求,從突出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和特色種植業三個層面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五河流域為主的設施蔬菜,川區和高寒二陰山區為主的馬鈴薯、中藥材和蠶豆,淺山區為主的全膜玉米、復種蔬菜區域產業格局。

三是蔬菜產業突飛猛進。堅持把蔬菜作為戰略性首位產業來抓,按照“一園一線四片兩帶”發展思路,全面實施“設施改造、結構調優、科技支撐、品牌創建、質量監管、銷售增收”六大工程,全縣蔬菜產業發展呈現出面積穩步擴大、質量逐步提升、銷售渠道通暢、效益不斷提高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了布局區域化、服務社會化、產銷一體化、流通信息化的發展格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總產量達到106萬噸,總產值22億元,分別較“十一五”末增加13萬畝,32萬噸。

四是農業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中心,建成了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大廳,15個鄉鎮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站,344個行政村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點,初步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農村土地規模流轉快速發展,全縣土地流轉面積由“十一五”末的3.5萬畝增長到13.4萬畝。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定了《武山縣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全縣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80家(其中貧困村281家),家庭農場達到52家,156個貧困村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

五是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十二五”期間,中央和省市財政共安排我縣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356.5萬元,補貼各類機具15447臺(套),全縣各類農機具擁有量4.99萬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29.85萬千瓦,農機經營總收入達1.15億元,農機經營純收入達0.376億元。農村能源建設穩步發展,全縣農村戶用沼氣池數1.76萬戶,發放太陽灶2.1萬臺,太陽能熱水器300臺,建設鄉村沼氣服務網點78個,惠及人口近6.8萬人。

六是農業綜合執法趨于規范。農業綜合執法能力得到加強,執法辦公設施、人員隊伍和工作制度進一步規范,有力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相繼成立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監測站和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創建“平安農機”鄉鎮15個,建成“武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實現了網上使用追溯碼搜索和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實時對上市農產品開展追溯的全新模式,保證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