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五年的探索與創新繽紛交錯,成就了武山縣的華麗蝶變。五年的發展與變遷波瀾壯闊,演繹著武山人民的昂揚斗志。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縣委團結帶領全縣人民,風雨兼程,砥礪奮進,譜寫了武山發展史上的嶄新篇章。為進一步凝聚同心同德的精神和力量,提振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勇氣,即日起,武山縣推出【聚焦黨代會】系列主題報道,細述五年來的滄桑巨變,勾勒未來武山的似錦前程。
凝心聚力促發展 奮發圖強奔小康
——武山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回眸
中共武山縣委 武山縣人民政府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雙聯行動聯系點武山縣調研

省委副書記、省長林鐸在武山縣調研現代農業
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在省委、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武山縣委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11253”區域發展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部署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圓滿完成了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譜寫了武山發展史上的嶄新篇章。
五年時間,并不足以讓滄海變桑田,而在這五年,武山兒女以不平凡的腳步,邁上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征程。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五年來,武山搶抓國家和省、市一系列重大政策機遇,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困難挑戰,全面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較快增長。2016年,預計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7.5億元,是2011年的1.74倍,年均增長8.9%;固定資產投資85.6億元,是2011年的2.25倍,年均增長17.6%;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8億元,是2011年的2.82倍,年均增長2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2億元,是2011年的1.86倍,年均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1540元和7078元,是2011年的1.89倍和2.19倍,年均增長13.6%和17.1%。

西梁“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

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
——轉型升級提速加快。五年來,武山大力發展縣域特色優勢產業,現代農業發展壯大,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建成武山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成功創建6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縣核心示范區和8個農業部設施蔬菜標準園,探索出了“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蔬菜種植面積達38萬畝,總產值達22億元,武山被命名為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建成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區等一批果品基地;新建規模養殖場78個,通濟牧業等3個養殖場創建為部級標準化示范場;不斷促進勞務產業品牌化發展,勞務創收達56.9億元,形成了“蔬菜主導、多業并舉”的富民產業格局。工業經濟穩步提升,祁連山水泥技改遷建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實現突破,工業創業園完成投資8億元,入園企業達21家。國家級洛門蔬菜批發市場、武山世紀商貿城等一批重點商貿項目建成運營,“瑞德園”等8件商標爭創為“甘肅著名商標”,武山被確定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水簾洞景區成功晉級為國家4A級景區,木梯寺景區等3個景區創建為3A級景區,“祈福圣地·大福武山”旅游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武山被列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縣。

灘歌鎮王磨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五年來,該縣持之以恒推進雙聯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了“1+20”精準扶貧方案,組建下派了156個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高標準完成了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大數據平臺和“853”掛圖作業規范運行。率先在全省實現了通行政村水泥路和安全飲水全覆蓋,新建移民安置點22個,搬遷30個自然村貧困戶1127戶6181人,改造危房1.89萬戶,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大力扶持貧困村發展蔬菜、畜牧、勞務、旅游等產業,貧困群眾收入增長2.2倍,絕對值居全市貧困縣第一。持續加大金融支撐力度,累計發放各類惠農貸款15.3億元。截至2015年底,全縣減少貧困人口12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3.89%。

武山大道

濱河路風情線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五年來,武山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共實施各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670項,爭取國家和省級項目資金36億元。加快推進“城(關)洛(門)一體化”,大城區框架逐漸形成,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是2011年的2.2倍。洛禮公路、武山大道、渭河城區段8座大橋、寧遠生態園、南北濱河路風情線、49個住宅小區和洛門“六縱三橫”道路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武山被確定為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縣,山丹等5鄉成功改鎮,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7.8%,較2011年翻了一番。深入實施“三城聯創”和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灘歌鎮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龍臺等3個鄉鎮創建為省級生態鄉鎮,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民武村幼兒園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五年來,武山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累計投入46.9億元,集中辦理民生實事111件。新建校舍29.3萬平方米,義務教育階段學校D級危房全部消除,鄉鎮中心幼兒園實現全覆蓋,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建成縣醫院住院大樓和中醫院門診大樓,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256個,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療參保率分別達到96%和93%,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2%,累計為440萬人(次)參合群眾報銷醫藥費5.86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3849套,發放住房補貼2244萬元。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相繼建成開放,鄉鎮文化站和行政村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成功創建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狼叫屲遺址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涌現出了何亞蘭等一批先進典型,武山被命名為省級精神文明先進縣。扎實開展“平安武山”建設,全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五年來,武山縣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政府部門由27個精簡為24個,審批事項由231項減少到132項,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序推進,“三張清單一張網”全面建成。文化旅游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劇團轉企改制和廣播電視有線網絡整合工作全面完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順利完成衛生計生職能機構整合。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縱深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后圓滿承辦了22個省市級現場會。舉辦了4屆蔬菜博覽會和6屆祈福文化旅游節。對外影響日益擴大,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各級主流新聞媒體記者1200多人(次)來武山采訪,央視《遠方的家》、《探索發現》等欄目組對武山進行了專題拍攝,武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認真貫徹落實從嚴治黨要求,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主題教育,全縣各級黨員干部政治意識不斷增強、作風明顯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累計投入1.2億元,新建改擴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246個,實現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實行村組干部任前聯審和縣級備案,選任村組干部557名,發展黨員2315名。深入實施“兩線三片百村”黨建示范片帶建設,北順村黨委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嚴肅換屆紀律,圓滿完成了鄉鎮換屆工作。認真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堅持開展“三述”,面對面約談和警示教育活動,全縣形成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