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七大”體系建設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武山縣“十三五”時期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十二五”時期,是武山縣農業農村發展的黃金期。全縣農業工作緊緊圍繞全市“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深入實施“11253”區域發展戰略,通過“抓項目、建基地、調結構、提質量、保安全”,實現了糧食連年高位增產,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33元,農業增加值達到19.4億元,“十二五”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為“十三五”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連續13年下發“1號文件”指導農業農村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深化農業領域綜合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省、市、縣也出臺了持續扶持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生產成本快速上升;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約束趨緊;市場競爭力弱,比較效益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經營規模小等問題是必須破解的難題。為此,我們必須樹立現代農業長期發展的理念及目標。

“十三五”時期推進武山縣農業改革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扎實推進精準扶貧不松勁,積極實施全縣“45311”現代農業產業推進計劃,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把握新機遇,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到2020年,通過全縣人民共同努力,力爭農業增加值達到26.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 9.07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面脫貧,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縣域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如期實現這些目標任務,就必須加強現代農業體系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大南河流域蔬菜生產基地
一、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培育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現代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堅持在河谷川道區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淺山干旱山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南部山區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全力打造蔬菜、畜牧、果品、勞務四大主導產業。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全縣首位產業,繼續實施以“一園一區四片兩帶”為主的蔬菜產業發展戰略,完成渭河川道區10萬畝設施蔬菜大棚改造提升工程,在四河流域發展特色蔬菜種植,在南、北二陰山區推廣正茬豆角種植;堅持以點帶面,積極推廣武山“西梁模式”,加快建設淺山干旱區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旱作農業基地。加快畜牧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建設,深入推進草牧業、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發展草食畜牧業,培育壯大南部山區冷水魚、放養雞、生態羊、舍飼牛、黑毛豬等特色養殖,有效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林果業,不斷擴大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區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打造“一區四帶”優質果品示范基地。繼續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以楊河、沿安、溫泉、咀頭等鄉鎮中藥材基地為重點,積極培育中藥材產業。著力推進勞務產業技能增效,按照穩定輸出規模、提高勞務技能、提升品牌質量、引導返鄉創業的要求,穩步提高技能型、智能型勞動力輸轉比例,進一步拓展就近轉移就業空間,確保勞務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堅持把現代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農業發展與體驗旅游、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相結合,逐步形成有鄉土氣息、鄉愁韻味等地方特色休閑農業。到2020年,全縣蔬菜總面積達到40萬畝,總產量達到125萬噸,總產值達到25億元;畜禽飼養總量達到440萬頭(只),畜牧業生產和加工總產值達到15.2億元;優質果品面積超過15萬畝;建成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4萬畝以上;勞務收入達到18億元。

國家級洛門蔬菜批發市場
二、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壯大發展;充分發揮多種形式的適度規?萍汲晒麘、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組織化、產業化水平。著力培育一批現代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職業化,大力支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通過農村土地流轉等方式,擴大生產規模。鼓勵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大戶成立家庭農場,支持家庭農場以農村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組建合作農場,支持引導合作農場將股份合作的土地進行規劃整理,進行規;、標準化、專業化、生態化生產。不斷提升壯大農民合作社,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引導農民以各類承包經營權、資產、資金、技術等多種生產要素作價入股建立農民股份合作社。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創造品牌、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著力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全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抓好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改善服務條件,增強服務功能。強化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加快國家級洛門蔬菜批發市場二期建設進度,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建成洛門5萬噸冷鏈物流和金鑫萬噸冷鏈物流三期等項目,加快建設豆角等特色農產品產地貯藏庫。到2020年,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500家以上,其中種養大戶達到1700戶;全縣各級各類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發展到160家以上;示范性家庭農場達到5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0家;全縣農產品冷儲能力達到20萬噸。

武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三、加強現代農業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加快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積極推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投入品監管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等重點工作。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目標,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多種方式;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加強縣、鄉兩級監管機構建設,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健全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及縣、鄉二級應急指揮體系;深化農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資源,探索推進農林牧等領域內的綜合執法,不斷強化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持續開展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瘦肉精”、生鮮乳、生豬屠宰、水產品等專項整治行動。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和登記管理,充分發揮農產品產地認證對標準化進程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強動物疫病防控,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和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不斷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確保產出安全。到2020年,全縣無公害農藥、生物農藥推廣面積分別達到50萬畝和20萬畝,化肥、農藥使用量基本實現零增長、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尾菜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80%和50%以上,主要農產品追溯管理實現全覆蓋,確保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5%,力爭把武山縣建成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

武山縣蔬菜科技示范園區
四、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科技興農、人才強農”戰略,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整合科技資源,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農業科技人員激勵政策,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完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推進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對縣內農業企業科技研發的引導扶持,增強農業科技人員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基地的技術服務指導,發揮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品種選育、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主體作用,加快農業產業化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技術創新突破。依托武山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武山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搭建多形式科技服務平臺。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著力推廣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高效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畜種改良、秸稈利用等先進農業適用技術。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團化辦學,促進學歷、技能和創業培養相互銜接,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50人以上,培訓農民1萬人次以上。到2020年,良種對農業增產貢獻率提高到50%以上,主要作物商品種供應率達到80%以上。

小麥機械化作業
五、加強現代農業物質裝備體系建設。持續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覆蓋面,穩步推進大中型沼氣建設。大力發展連棟溫室、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等設施,示范應用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設備及物聯網技術,推進設施蔬菜、食用菌、中藥材、花卉、工廠化育苗等設施種植業發展,扎實推進蔬菜產業設施化生產,重點推廣防雹網棚、鋼架大棚、噴微灌設施、殺蟲燈、防蟲網、粘蟲板、水肥一體化等設施設備。大力發展設施畜禽和漁業規模養殖,提升畜禽和漁業養殖設施化裝備水平。加快農機推廣應用步伐,引進推廣大中小型農業農村急需機械,增加農機裝備總量,優化裝備結構,擴大作業規模,提升綜合作業水平。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特色優勢產業關鍵環節機械化,促進大中小型機械、動力與配套機械、糧食生產與特色產業機械、川區與山地機械協調發展。加強農機化技術與裝備引進研發推廣,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積極培育壯大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推動農機裝備總量增長、結構優化和社會化服務。穩步發展規;託庠圏c,以通濟牧業沼氣建設工程為樣板,積極爭取中大型沼氣、農村區域性集體供氣、太陽灶、熱水器等環保、節能、高效的新能源項目,加快新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步伐。到2020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6.5萬千瓦,耕種收綜合作業水平達到60% ,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1.4億元。

武山縣銀政合作洽談會
六、加強現代農業投入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縣域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持續增加財政投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安排專項資金,強化預算執行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創新財政和金融支持方式,靈活運用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多種手段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繼續加大對扶貧、水利及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貼息、政策性擔保、風險補償、保險補貼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政府涉農項目,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持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重點利用好扶貧互助資金“雙助貸”工程、“三戶一孤”人員大病救助保險全覆蓋等工程,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機構到鄉鎮布網設點,延伸服務半徑,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信貸支持;有序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果樹經濟林及活畜抵押貸款試點。不斷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尤其是要將蔬菜、果園及設施農業納入到保險范圍;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探索建立政府、銀行、保險三方合作機制,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發揮保險機制融資增信作用。全面落實農產品初加工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及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武山電商服務中心
七、加強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制定農產品網上銷售質量標準,培育農產品網上交易群體,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最大限度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保障農民利益。搶抓武山縣被列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機遇,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強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信息化農業、創意農業、精準農業、智能農業,積極助推種養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全過程信息化。整合涉農部門信息資源,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災害預警預報、執法監管、質量安全追溯、產權交易等方面應用,加快推進農業管理信息化。加快電子商務進農村和“快遞下鄉”工程建設,積極發展農超對接、直供直銷、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搭建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水平。完成“百縣寬帶鄉村工程”,提高鄉村兩級寬帶網絡普及和接入能力,推動電子商務向農村發展。鼓勵縣內互聯網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積極利用淘寶網“魅力武山特色館”、武山電子商務創業園、武山電商服務中心及鄉村兩級服務站點,推進電子商務應用,促進農產品網上銷售,指導農民合作社利用信息服務平臺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發布本社產品生產和服務信息,提升農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設水平。到2020年,全縣行政村電商服務網點、寬帶網絡、物流運輸實現全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