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全面完成以頂凌覆膜為主的春耕生產任務

2017年武山縣頂凌覆膜面積13萬畝、馬鈴薯種植21萬畝、豆角種植5萬畝(含復種)、中藥材種植5萬畝。開春以來,縣農業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提前做好地膜、農機、種子等物資招標采購和引種工作,下派農技人員,積極與各鄉鎮溝通,搞好農業技術服務指導,把旱作農業和富民增收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糧食增產、農業增效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堅決打好以頂凌覆膜為主的春耕生產第一仗。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頂凌覆膜13.75萬畝,超額完成省農牧廳下達的13萬畝覆膜任務;馬鈴薯、正茬豆角、中藥材等富民產業種植工作有序開展,預計將在五月中下旬全面完成種植任務。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及早安排部署,狠抓地塊預留。在去年秋播前,縣委、縣政府把全膜玉米、馬鈴薯、正茬豆角、中藥材種植地塊預留作為農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及早進行了安排部署,并及時下發文件將13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21萬畝馬鈴薯、5萬畝豆角、5萬畝中藥材種植任務分解下達到各鄉鎮。各鄉鎮在縣鄉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及時確定適宜種植區域,將種植任務分解到村,面積落實到戶到地塊,確保能夠全面落實春耕生產任務。

二是加強物資供應,提高群眾種植積極性。春節前,縣農業部門就通過公開招標將省級財政補貼的140噸地膜,按照任務面積分發到12個項目鄉鎮;春節后,縣農業部門積極協助各鄉鎮采購自購膜,并及時銜接縣扶貧、財政部門和市農業部門,及時整合扶貧資金和市級配套資金補貼地膜,做到了地膜的及時供應,共累計發放省級配套地膜260噸、市級配套地膜26.69噸;整合項目資金采購簡易起壟覆膜機1942臺,在覆膜工作啟動前就配發到各有關鄉鎮,做到了不務農時,目前共累計投放簡易起壟機1.197萬臺,極大地提高了覆膜質量和進度;累計調用馬鈴薯良種隴署8號、10號、冀張薯8號等19個品種17.2萬公斤,投放到榆盤、樺林、溫泉、沿安等鄉鎮,促進了21萬畝馬鈴薯種植任務的全面完成;組織群眾從岷縣、隴西調進地膜當歸種苗10萬公斤,從青海調進藏柴胡1萬公斤,建成了沿安草灘、楊河廣元千畝地膜當歸示范基地和楊河中梁千畝小麥油菜套種柴胡示范基地。

三是強化技術服務指導,切實提高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行政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縣農業局抽調85名技術人員,組成15個技術指導組,深入到各鄉鎮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嚴格按照技術要求規范操作,指導群眾在春播中,要以施用農家肥為基礎,按測土化驗結果進行配方施肥,積極撿拾土壤中殘留地膜,在玉米播種期指導群眾改變傳統習慣,增加種植密度,在品種選用上,指導群眾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種植適宜的高產優質品種。截至目前,共舉辦培訓160多期、現場指導280余次,開展廣播宣傳200多次,發放技術資料1.8萬多份,培訓農民15000多人(次),現場指導群眾8000多人(次)。
四是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責任落實。堅持把富民增收產業作為春耕生產的重點內容來抓,及時下發文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周密安排部署頂凌覆膜及富民產業培育工作。縣上制定下發了《關于切實抓好2017年旱作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頂凌覆膜工作的通知》和《關于2017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富民產業培育(豆角、中藥材)財政獎補資金的實施方案通知》,各鄉鎮都成立了富民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四定五包”,即給干部定任務、定時限、定幫扶、定技術規范措施和包農戶、包地塊,縣鄉技術干部包覆膜質量、包技術服務、包跟蹤落實的示范片工作辦法。為確保春耕生產有序展開,縣鄉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主要領導通過實地查看、與群眾座談交流、聽取包片領導和技術干部匯報等多種形式督查指導春耕生產,強有力的推動了各項工作任務的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