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是寒冬時節,走進四門鎮松樹村,絲毫感覺不到荒涼和冷清,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多彩的鄉村美景:寬闊平坦的水泥硬化路、整潔明亮的農家院落、圖文并茂的文化宣傳牌、精神抖擻言笑晏晏的村民群眾……處處彰顯著脫貧攻堅帶來的滄桑巨變。

松樹村,地處四門鎮東南山區,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轄12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全村一半以上人口為貧困人口,田地大多是陡坡地,村民們祖祖輩輩靠天吃飯,一直被貧困束縛著。“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通信靠吼,交通靠走;房屋破舊不堪,村里臟亂差。”這是松樹村群眾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

就在這短短幾年里,這個貧困村實現了華麗蛻變。如今,寬闊平整的通村硬化路,干凈整潔的村莊環境……

一個偏遠小山村如何完成這樣的蛻變?樸實的村民給出了答案:我們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一靠黨的好政策,二靠祖先留下的青山綠水,三靠村里有一個好班子。

近年來,在鎮村兩級的共同努力下,松樹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創新脫貧攻堅方法舉措,全村面貌煥然一新,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松樹村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52.47%降至現在的2.55%,累計脫貧195戶919人。

黨建引領 凝聚脫貧之力。松樹村始終把加強黨的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以“兩學一做”“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為載體,強基礎、興產業、補短板、惠民生,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形成了黨員跟著支部走,黨員帶著群眾干的良好局面,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基礎先行 夯實脫貧之基。針對出行不便的“老大難”問題,硬化(砂化)通自然村道路16.8公里、村內巷道3.1萬平方米,實施危房改造178戶,安裝太陽能路燈52盞。自然村村內巷道硬化、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C、D級危房全部消除。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實施村莊綠化美化工程,改造危舊墻體500米。建設600平方米廣場1處,安裝運動器材6件,方便了村民休閑娛樂。

產業為重 把穩脫貧之舵。圍繞產業脫貧治本之策,松樹村大力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形成了以豆角、中藥材、花椒、畜牧養殖等多元化發展模式。種植正茬架豆820畝,畝均產值4500元,年產值達367萬元,貧困群眾戶均增收9000元以上。建成花椒園500畝,中藥材1000畝。成立了2家企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政策到位 強化脫貧保障。松樹村始終把提升貧困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為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之一,全面落實臨時救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全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貧困群眾參合率100%,貧困群眾參保率100%,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