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不是展廳里冰冷的陳列,而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聽它們講故事,感受它們顛沛輾轉的喜怒哀樂,讓它們活起來,走進先祖跌宕起伏的人生。今天武博小編繼續帶領大家一起來欣賞館藏一級文物——灰陶聯盞。

寺洼文化灰陶聯盞,通身為泥質灰陶,主體呈一倒扣的鐘形,在鐘形體的頂端粘連著七個豆狀盞杯。其中中間一個稍大略高,其他六個稍小一些,等距分布在中央一個的周圍,呈眾星拱月之狀。
上世紀七十年代,此件文物出土于武山縣山丹鎮任家門村,后被武山縣博物館收藏至今,現在為國家珍貴文物,曾赴天水市博物館等多地展出。它的年代屬于中國西北地區的寺洼文化時期,是當時的一種照明用的燈具。

寺洼文化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因在甘肅省臨洮縣寺洼山首先發現而得名,距今約3400——2700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商代末期至西周晚期,主要分布于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據學者研究發現,寺洼文化先民是古代羌人,其經濟生活以畜牧和狩獵為主,兼營農業。

這件灰陶聯盞的胎質成泥質灰陶,制成方式為泥條盤筑法,頂部小盞杯為用手捏制,它向世人表明了當時的制陶工藝和水平。其形狀表明了當時游牧民族/古代羌人使用的照明燈具的樣子和質地。頂部的七個小盞杯的分布情況,揭示了當時人們對天空中的北斗七星的崇拜及信仰。(武山縣博物館 張志理 李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