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擷英】
經久不衰的武山旋鼓舞
郭永強

武山旋鼓舞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一古樸而粗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在武山土地上經久不衰,加之不斷的創造與革新,成為武山地域文化中的瑰麗奇葩,光鮮照人。
武山旋鼓舞又稱“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是流傳于天水武山一帶的地方民間舞蹈。表演道具羊皮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葉面,半圓形外圈用鐵鑄成,上面蒙著去毛的羊皮,鼓面直徑一般為30厘米,槌柄綴著9枚看似古幣的鐵環,俗稱“九連環”,鼓槌由藤條或羊(牛)皮編織而成。
武山地處西秦嶺北坡,古時是野獸經常出沒的林莽之地。據考證,最早羊皮鼓為當地放羊娃所制。在狼群出沒時,放羊娃敲打羊皮鼓,震耳的鼓聲嚇退狼群,以保羊群。又相傳小狼崽一般在每年端午前后出生了,出生的狼崽要得天花,放羊娃們就在狼崽出天花的時候,在各個山頭打起羊皮鼓,用粗獷而震耳欲聾的鼓聲恐嚇狼崽。所以,每年到農歷四月初一,放羊娃的羊皮鼓就在各個山頭“嘭嘭嚓——嘭嘭嚓——”響起,到了端午節形成聚集性旋鼓的盛大場面。
武山各地都有固定的廟會,時間一般是在春耕結束夏收未到的閑月里,有些廟會活動唱大戲、燈戲,有些廟會活動以旋鼓為主。這時的旋鼓以娛樂為主,寄托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有些廟會是在顆粒歸倉后的秋天舉辦,人們用旋鼓來慶祝莊稼豐收。所以,武山旋鼓與傳統農業的農事活動息息相關,鼓聲“嘭嘭”,墜環“嚓嚓”,舞動起來,酣暢淋漓。

旋鼓也有好多種套路,各個套路的擊鼓聲點、節拍和步伐各不相同。時而鼓鑼交替各敲兩點,邁步前進,中間隊列組成球狀,外邊單列側身橫躍,交叉變換隊形,這便是“獅子滾繡球”;時而三列縱隊跳躍上前,中隊旋成球,兩側隊如龍翻騰,鼓擊5響,9頁環2響,此叫“二龍戲珠”;時而鼓擊7響,隊列呈“S”形旋鼓,此叫“煙霧纏山”。鼓聲從1響直至11響,步伐隊列變幻出奇,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套路和名稱。還有“十字填梅花”“八門套九星”“齊王亂點兵”“白馬分鬃”“太子游四門”“蛇蛻皮”“九連環”等。每變換一個套路,都由領隊的“鼓頭”用鼓聲點示。隨著套路的變化,步伐也隨之變化,有時縱跳,有時橫跨,有時左右踮步,有時坐馬式狂奔,剽悍莽撞,粗獷勇猛。
武山旋鼓舞經過代代言傳身教流傳了下來。父輩們手把手教下一代如何邁步,如何敲打鼓面,如何跟著節拍搖動鐵環。為了便于小孩參與,又按比例縮小了扇面,創作出了小孩子能拿得動的旋鼓。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從最初只有男性參與的祭祀活動走向了全民健身娛樂活動。隨著女子旋鼓隊的加入,旋鼓逐漸地在粗獷豪放中糅進了舞蹈成分,紅妝英姿,豪情俊美。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村村耍社火,旋鼓舞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武山縣每年也舉行旋鼓舞比賽,各個旋鼓舞隊伍同臺表演,在比賽中相互交流。武山旋鼓舞也屢屢在中國藝術節、全國鑼鼓大賽、伏羲文化節等大型藝術節會中亮相,產生了廣泛影響。
2023年11月,甘肅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對天水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請批準的《天水市武山旋鼓舞保護傳承條例》進行了審查,并予以批準,由天水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施行,對于進一步保護傳承好武山旋鼓舞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旋鼓舞的文化品牌影響力,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