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3.36萬人下降到2.02萬人
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舉全縣之力,實施以整村推進為主體、以產業化開發和勞務輸出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扶貧戰略,進行開發式扶貧,取得了較好成績。僅2005年前10個月全縣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913萬元。200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84718噸,較上年增長3.8%;農民人均純收入1238元,同比增長10.7%,比2000年的868元凈增370元,年均增加92.5元。絕對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3.36萬人下降到2.02萬人;低收入人口由2000年的11.4萬人下降到9.78萬人。
扶貧開發工作順利開展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張家川縣扶貧辦緊緊抓住全縣大力實施整村推進、世行項目等農村扶貧項目的良好機會,與縣直相關部門通力協作,以項目為支撐,結合教育、交通、水利、農牧以及省、市幫扶單位的擬建項目,把涉及貧困村的建設項目綜合起來,集中力量,拼盤實施。幾年來,一大批村小學、村衛生所、鄉村農路以及各種水利項目在貧困村陸續建成,有力地解決了貧困村學齡兒童就地入學和村民就地醫療的難題,極大地改善了項目村的基礎設施狀況,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充實了貧困村持續發展后勁。截至目前,全縣共打水窯27392眼,整修農機路2000多里,整修梯田39.5萬畝,建村小學222所,建立鄉村衛生醫療機構282處。
同時,縣扶貧辦創新扶貧資金投入機制,進行多元化投入,不斷擴充扶貧資金總量,努力培育主導產業和新型產業。千方百計地引入縣信用社、農行等相關金融部門和幫扶單位的大量支農資金,全面整合,配套投入,捆綁使用。在扶貧實踐中,該縣以種草養畜為主導,大力推廣暖棚舍飼養殖技術,努力發展新型特色經濟,著力培育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全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通過積極整合農業項目建設資金,整體推進貧困村的項目實施,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充分調動了農民投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扶貧效益日漸彰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共種植牧草32萬畝,養牛14.9萬頭、羊12.6萬只,建冬暖棚5172座,氨化池1500多座。此外,蘆筍種植、中藥材種植、仁用杏栽植等一些新型產業正在張家川縣積極引進和試驗推廣當中。
該縣還依托勞動力資源和勞務基地優勢,樹立“清真餐飲”等勞務品牌,開展與天津、廣東、西安、蘭州等重點勞務基地的良好合作,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特別在輸出前,十分注重輸轉勞工的培訓工作,不斷強化勞動技能,全面提高勞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輸出后,定期走訪跟蹤,全力維護勞工的合法權益。僅今年前10個月,全縣培訓勞務人員1.95萬人次,共輸轉貧困勞力5.8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85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