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張家川大地,牧草旺盛,牛肥羊壯,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悠閑吃草的、露天飼養的、暖棚喂養的一幅牛哞羊歡的畜牧圖景……
張家川縣以轉變畜牧生產方式,提高畜牧業綜合能力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良種引進、凍配改良和養殖小區建設為重點,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畜牧產業,從今年年初開始,建設“隴東南畜牧大縣”。去年年底,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89.7萬頭(只),其中牛飼養量11.87萬頭,羊飼養量12.65萬只,分別占全市牛飼養量和羊飼養量的31%和近30%,列全市第一,在隴東南16縣區中,牛羊飼養量居于前列,畜牧業人均純收入472.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2.3%,畜產品總產量達到7048.04噸。
發揮優勢制定優惠政策
近年來,張家川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縣畜牧業推廣工作的全局,不斷加大畜牧推廣資金的投入力度。“十五”以來,全縣共投入畜牧科技推廣資金27091.9萬元。其中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項目資金和科技費用2024.9萬元;加大支農信貸力度,共投放用于畜牧科技推廣的農貸資金16387萬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縣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傾斜用于畜牧科技推廣專項資金360萬元;整合各類扶貧項目資金720萬元;集聚社會閑散資金1600萬元。
通過落實優惠政策,全縣已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14個,其中養牛小區9個,養羊小區5個,小區飼養牛10110頭、羊643只。全縣建成畜牧養殖繁育加工基地5個,即以馬鹿、閆家、平安、恭門、張棉、劉堡為主的肉牛繁育基地,年飼養牛3.8萬頭,中部以張川、胡川、木河為主的肉牛加工育肥基地,年育肥出欄牛2.4萬頭;西部以梁山、馬關、連五、川王、大陽、龍山為主的肉羊生產基地,年生產肉羊3.2萬只,以張川、木河、龍山為主的蛋雞飼養基地,年飼養良種蛋雞14.72萬只;以張川、木河、劉堡和張棉為主的優質紫花苜蓿示范帶涉及5個鄉32村,種植面積18230畝。全縣15個鄉鎮共完成以圈舍改造為重點的暖棚養畜121處,1.8萬間,飼養畜禽15.87萬只,暖棚普及率達到80%以上。張家川縣從2001年開始狠抓飼草料的引進與示范推廣,先后共引進國內外優質紫花苜蓿品種苜蓿王、阿爾崗金、金皇后等10多個品種,在全縣15個鄉鎮大面積推廣種植12萬畝,建成集中連片萬畝以上示范點1處,千畝以上示范點2處。引進毛尾草、美國豌豆、飼用玉米等牧草新品種3個,在馬鹿、閆家、張川等鄉鎮種植5000畝,以養殖小區、整村推進示范村、養殖專業村為重點,累計建成青貯氨化池3290個,共完成青貯氨化飼草14.35萬噸,其中青貯5.8萬噸,氨化6.75萬噸,建成飼養加工點15處,年內加工生產混(配)舍飼草料1萬噸。
依靠科技擴大良種良法
為了提高養殖水平和效益,該縣以優化畜群結構為重點,大力開展優良品種的引進與繁育改良。積極引進西門達爾、南德溫、海福特、夏洛來內牛,荷期坦奶牛,德克賽爾山羊,波爾山羊、無角陶賽牧綿羊、黑頭薩福克羊、小尾寒羊,梅花鹿等多個新品種,通過開展凍配改良、三元雜交等改良技術,選育優質品種,使全縣畜群結構和畜禽品質進一步得到優化,牛、羊、雞良種率分別達到95%、84%和95%。一是黃牛凍配改良。在全縣15個鄉鎮186個村872個組共完成黃牛細管凍配改良27036頭,共產活良種牛犢25954頭,引進純種海福特種公牛2頭,改良當地黃牛720頭,已產活牛犢310頭,在改良方向上已由二元雜交向三元雜交和選育選配過渡,不斷提高黃牛品質。二是頭號品種改良。在張家川鎮上磨村建成良種羊繁育場1處,引進純種波爾山羊18只,黑頭薩福克羊16只,無角陶賽特羊10只,德克賽爾羊10只,以良種羊繁育為依托,共生產凍精20000枚,采用凍配和本交的改良方法,在13鄉74村5000戶農中,推廣養羊“五配套技術”,改良當地羊12600只,產活良種羔羊22000只。
培育龍頭實行一體化經營
張家川縣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實施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目前,該縣15個鄉鎮中的6個鄉鎮有牛羊交易市場,一是以張家川鎮上磨村良種羊系列場和種雞場為代表的全縣養羊、養雞漸成規模;二是以張家川鎮南川村、劉家村,木河鄉下龐村等為代表的養牛專業村已遍布城鄉;三是以張川縣伊味思清真食品廠、張川鎮伊民清真屠宰廠、龍山鎮清真牛羊肉定點屠宰廠為代表的16戶定點屠宰加工企業異軍突起,再加之全縣1000多戶牛羊肉屠宰加工銷售戶的加盟,為牛羊肉的加工銷售提供了平臺;四是2007年以來,該縣多方籌集資金,興建張家川縣工業園區,準備做大做強以清真伊味思特色企業為代表的牛羊肉屠宰、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牛羊肉產業開發科技示范園區,延伸產業鏈條,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