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病難,難在優質醫療資源的匱乏;看病貴,貴在藥品價格的虛高不下。這些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隨著張家川醫療條件的改善,初步得到了緩解。現在,張家川所有農民依靠新農合,享受到了低廉的醫療服務。各類項目建設,也使張家川醫療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過去,農民因為費用高,害怕看病。從2006年以來,國家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鄉鎮衛生院正式人員工資,全部由財政供給,衛生院的公益職能進一步顯現。特別是為了降低百姓看病費用,張家川早在2008年,就在鄉鎮衛生院,搞了藥品零差率改革,從藥品價格上讓利于百姓。
歷時五年的新農合改革,讓眾多張家川農民得到經濟發展的實惠。現在,無論是縣級醫院,還是鄉鎮衛生院,除了城鎮居民看病外,更多的是農村患者,因為看病可以報銷,農民問病就診,對健康的關注度高過了以往任何時候。而張家川的新農合參合率,從2008年起,連續三年保持在100%。
患者金萬祥感慨萬千地說,農民來醫院看病第一報銷,又便宜,這個病看的又快,花錢又少,從我上一次看病交了200塊錢,吃藥掛水打吊針一個禮拜,交了200元,報銷了180多元。

張家川縣衛生局長汪雙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累計補償參合農民63萬人,補償總金額9190萬元,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縣行政廣場周邊,是張家川新城區的核心區域,這里寸土寸金。張家川拿出最好的土地,借助國家項目,在行政廣場南部,投資1600多萬元新建了張家川縣中醫院。而位于老城區的縣人民醫院,這幾年也靠國家項目,改善了住院條件,提高了業務技能,醫療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張家川縣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海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像以前心臟的介入手術,胃癌根治,包括普外科的肝葉切除,泌尿外科手術、腹腔鏡手術,在這幾年都填補了醫院的空白。特別是胸外科進行以來,我們在醫院開展了肺葉切除,胸腔探查這些比較難的高難度手術。

最近五年來,張家川爭取實施衛生項目39項,投入各類資金5200萬元,完成了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保所、縣二院、14個鄉鎮等改建擴建和新建,新增業務用房3.8萬平米,百姓看病難問題得以緩解。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是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年,張家川決定將縣醫院和縣中醫院進行資源互換的決定,預計到2011年底,兩家醫院將完成資源互換,這樣一來,縣醫院借助國家政策實現大發展,縣中醫院的業務用房也將擴大1倍,從而實現兩家醫院的互利共贏。

地處老城區的縣人民醫院,受各方面的限制,發展已無空間,住院床位遠遠不能滿足患者需求。跳出老城區,搬進新城區,與縣中醫院兌換后,縣人民醫院靠國家項目,迅速可以做大做強,住院床位可以達到近500張。縣中醫院搬到縣人民醫院后,業務用房面積由現在的14000平米,增加到28000平米,為將來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兩家醫院的互換,優化了城區醫療資源,也盤活了張家川衛生事業。
說起張家川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可以說是亮點頻頻。他們不僅在全市提前實施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而且他們的鄉村醫生培訓和學歷達標率,都走在全市前列,這一項項創新舉措,方便了人民群眾看病就醫,而且使張家川的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經過幾年發展,現在,張家川已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尤其是鄉村兩級醫療機構,真正發揮了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以往,鄉鎮衛生院的主要職能是面向廣大農民,提供基礎醫療服務,而現在,衛生院有2/3的工作任務轉向履行九大公共衛生服務,將服務環節由看病提前到健康咨詢和疾病預防。
分布在全縣269個行政村的鄉村醫生,有204名具有中專學歷,并且以中青年醫生為主。同時,今年國家對鄉村醫生有了經費支持,每名鄉村醫生每年可獲得6000元的補貼。機構健全,人員到位,待遇落實,使基層醫療機構充分發揮了作用。
張家川縣劉堡鄉衛生院長魏志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從2005年之后,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也加大了,涉及的工作比原來增加了好多,現在我們以九項公共衛生,提高住院分娩,兒童計劃免疫的及時接種率,再就是65歲老人的健康體檢,再就是家庭居民的健康檔案的建立。
張家川縣衛生局長汪雙家說,十二五時期,全縣衛生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衛生事業管理更加科學有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疾病預防控制能力明顯增強,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