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鄉大陽村村民楊寬心有十多畝蘋果園,靠著積累了近30年的種樹經驗,每年在冬季都要對自家果園精心修剪一番?墒墙衲,他沒有像往年那樣一入冬就馬上修剪果樹,而是把時間往后推了推,因為他聽農業局工作人員說,近期甘肅農業大學的教授要來縣上做蘋果生產技術方面的專題培訓,他想等上完課以后再修剪果園。
12月27日,楊寬心等來了甘肅農業大學培訓中心副主任、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黃成定一行。在大陽鄉大陽中學禮堂,楊寬心和鄉里的160多名果農一起,聆聽了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陳佰鴻教授、草業學院王森山教授、草業學院李惠霞副教授的精彩講課。課堂上,他又是聽,又是寫,時而點頭,時而又搖頭,注意力完全被教授們充分準備的PPT課件內容中新穎而又實用的蘋果生產技術和農作物病蟲害防御知識所吸引。

(陳佰鴻教授在楊寬心家果園里修剪果樹)
授課結束后,當得知陳佰鴻教授打算去他家果園,拿自己蘋果園“開刀”做示范,現場講解蘋果樹修剪技巧和注意事項時,楊寬心感慨的說:“人都說50知天命,我五十好幾的人了,今天不僅當了一回‘大學生’,還讓大學教授幫我修剪果園,很幸運,也很感激!”

據了解,蘋果產業是張家川縣西部川區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果農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為此張家川縣在龍山鎮、大陽鄉一帶建立了南山梁萬畝蘋果園基地,同時結合“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把蘋果生產培訓當作西部地區農技推廣培訓的重點內容之一,廣泛了解果農需求,制定專門培訓計劃,指導全縣各級培訓機構和農口相關單位與高等院校建立科技聯系,積極引進科技合作項目,通過集中培訓和日常培訓,課堂教授和現場指導,經驗交流和參觀學習等相結合的方式,使果農的生產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為院校的科技提供開花結果的廣闊“沃野”,讓科學技術轉變為助農增收的“助推器”。院地合作培育出了科技之花,結出了小康之果,目前張家川縣在農、畜產業上的科技轉化率已達到50%以上。

據張家川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在這次院地攜手培訓中,縣農業局與甘肅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培訓部、農學院、草業學院等專業學院合作實施了“大陽鄉、龍山鎮蘋果生產培訓”項目,該項目在張家川南山梁萬畝蘋果園基地推廣旱作技術、建園技術、整形修剪等六項配套技術,提出創建“有機蘋果”品牌、實施提質增效工程等六方面有效建議,使當地果農受益匪淺。

(縣政協副主席馬威(右)代表縣委、縣政府向甘肅農業大學贈送錦旗)

(果農認真聽講做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