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張家川縣城,街道寬闊整潔,車輛往來穿梭,鱗次櫛比的高樓錯落有致,五彩斑斕的廣告牌靚麗動人,一盞盞路燈伸臂迎客,一株株行道樹迎風搖曳,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城市氣息,這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近年來用足用活民族政策、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
過去的五年,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乘風破浪、大步前行的五年, 也是張家川縣經濟發展最快、民族團結最好、民生改善最大、人民受惠最多的五年。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張家川縣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搶抓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著力擴大內需、高度關注民生、大力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機遇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省委“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動”和市委 “1135”區域發展戰略等五大機遇,緊緊圍繞把張家川建成全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示范縣,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甘肅省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隴東南畜牧大縣,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旅游區的“五大目標定位”, 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深入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使全縣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 17.26億元,比2007年的8.87億元凈增8.39億元,增長94.6%。完成工業增加值3.2858億元,比2007年的1.6797億元凈增1.6061億元,增長95.6%。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2861億元,比2007年的3810萬元凈增9091萬元,增長2.3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4.0572億元,比2007年的6.56億元凈增17.4972億元,增長2.67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53元,比2007年的1600元凈增1253元,增長78.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800元,比2007年的6360元凈增5440元,增長增長85.53%。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2億元,比2007年的1.6755億元凈增2.5965元,增長1.55倍。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11312噸,比2007年的89078噸凈增22234噸,增長24.96%。總人口達到33.2496萬人,人口自增率控制在8‰以內。城鎮失業登記率為4%,萬元GDP綜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控制在“十一五”規劃目標內。

——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推進。張家川是一個農業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起到基礎性作用。五年來,縣委、縣政府都把農業和農村工作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三大目標,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發展馬鈴薯、草畜、蔬菜大棚等特色農業,大力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步伐。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扶持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企業15家,農業綜合開發效益逐步提高。201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11312噸,比2007年的89078噸凈增22234噸,增長24.96%。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5.5433億元,比2007年的4.0401億元凈增1.5032億元,增長37.2%;以建設“肉牛大縣”為目標,全力推進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2011年,全縣牧業產值達到1.96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0%,人均畜牧業收入達到760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張家川縣因此連續兩年榮獲 “甘肅省牛羊產業大縣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大力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先后實施了木河桃園、恭門毛磨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堅持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張川鎮南河堤防、東峽水庫除險加固等水利工程,堤防、節水灌溉能力進一步完善。實施了渠子梁、連五梁、劉堡梁安全飲水等一批水利骨干項目,解決了15鄉155村12.0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全縣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60.35%。累計新修梯田10萬畝,全縣70%以上的耕地實現梯田化。整合資金,建成“一池三改”沼氣池1.3萬口,為加快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夯實了基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工程,全縣生態建設進一步改善。牢固樹立“抓扶貧就是抓民生、抓扶貧就是抓和諧、抓扶貧就是抓小康”的理念,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減少貧困人口和提高貧困區域農業綜合生產水平為目標,以“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為主要方式,以整村推進、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扶貧、勞務輸轉技能培訓(“兩后生”培訓)、社會幫扶等重點工作為核心,扶貧與開發并重,民生與發展兼顧。五年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億元,累計使3.07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目標,全縣貧困面由2007年的24.98%下降到2011年的14.8%。以技能培訓和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形成了“清真餐飲”、“民族家政”等特色勞務品牌。5年來,共輸轉勞動力28.27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1.25億元,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群眾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工業經濟大幅攀升。五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不斷加大工業技術改造力度,通過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構建大產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集中力量培育、發展和壯大壯大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伊味思清真食品公司、鑫達礦業公司、建明調味品廠、綠源中藥材飲片加工等一批骨干企業,在全縣上下初步形成了以農畜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增強了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加快打造工業發展平臺,培育建設了中部工業園區。截止2011年底,全縣規模企業發展到13家,培育壯大年銷售收入過0.5億元的企業1家,201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6.3188億元,比2007年的3.2644億元凈增3.0544億元,增長93.57%。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五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思路,大力實施“經營城市”戰略。多渠道籌措資金3億多元,實施了以道路延伸改造、市政服務設施建設等一大批重大項目,使縣城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8.2平方公里。先后投資1.06億元,完成了張家川縣城中城北路、和平路、阿陽路等17條20公里城區道路的新建、延伸和改擴建;配套實施城區亮化、美化、綠化工程,安裝各式路燈1000盞,新增縣城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對城區小巷道全部實施全面硬化。建成新城區供熱點1處,并對老城區供熱點進行了改擴建。啟動實施了星月花苑、寶鼎花園、恒順嘉園、金都聚富家園等商住樓項目和馬家花園、和諧家園、和暢家園等廉租房建設項目。建成了張家川縣行政中心辦公大樓及縣公安指揮中心、體育活動中心和國土、林業、工商、計生等行政辦公大樓。特別是張家川回鄉風情園、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張家川廣播電視影視中心、北河堤防工程、城區綠化工程等城區重點項目建設暨“雙十”工程項目的實施,使張家川縣城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城市品位明顯提升。城市的集聚帶動功能逐步凸現,發展要素逐步向農村輻射,農村條件進一步改善,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車、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戶戶通電的目標。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五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原則,把和諧惠民作為發展社會事業的根本目的,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調整優化教育資源,實現了初高中分離辦學;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投資1.8億元,對全縣大部分校舍進行了改造,完成新建和改擴建工程17.7萬平方米。建成了縣一中新校區、職教中心等一批標準化學校,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兩基”攻堅工作順利通過國家和省市驗收,高中階段升學率、高考錄取率進一步提高。全力推進“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完成了新一輪教育布局調整,優化和整合了教育內部資源。積極推行以校長聘任制、教師聘用制和教師績效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積極開展張家川“花兒”、付川小曲、張家川口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尤其是集中必要的財力建成標準化行政廣場、民族藝術劇院、民族博物館等文化體育基礎設施,特別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在天水秦州劇院的成功上演,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進一步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等科技推廣活動,農村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市前列。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發展,三級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健全,全縣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步提高。投資5138萬元,完成了張家川縣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標準化擴建和中醫院整體搬遷,對15個鄉鎮衛生院實施改擴建,全縣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認真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政策,城鄉群眾社會保障覆蓋面穩步擴大,積極推進全民創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內。緊緊圍繞民族工作主題,以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廣泛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不斷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為主線,積極開展創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深入開展人口和計劃生育專項治理活動,實現了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