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六十一
追尋張家川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二)
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必定有她深厚的底蘊;一段滄桑歲月,必將有她印證的痕跡。2013年,正是古阿陽——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縣60周年。伴著昔日后川河水洶涌不息的記憶,追隨巋然屹立的亙古關山,既是關隴古道之要沖,又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塞要道,座落于中國甘肅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隴山西麓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熱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民族文化。作為 “秦人”的起源和發祥地之一,至今彰顯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文化魅力,成為諸多學者、文人追尋探索現代文明和歷史文化發展的“索引”。
同治年間的反清斗爭
清代,民族矛盾尖銳、激烈,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至1874年),陜甘兩省回族群眾,不堪忍受清廷的侮辱與壓迫,先后興兵反清。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陜西鳳翔縣的回族群眾在崔偉、鐵正國等人領導下,首先發動了反清斗爭,清廷為了防止各縣回族互相串聯擴大事態,強迫陜西隴縣固關回民軍分兩路入甘,切斷了與鳳翔回民軍的聯系。固關回民軍1000余人(除婦幼老弱者外,有精壯青年300余人),于是年閏八月,棄家攜眷離境,行至關山溝,探知清廷調派秦州知州趙桂芳在關山頂洪家灘設哨防守,于是繞道秦家塬進入甘肅清水縣大麻子(今張家川縣平安鄉大麻村)。趙桂芳探知后率300余兵退守恭門鎮堵截。閏八月二十五日,鳳翔回民軍首領鐵正國被迫離開鳳翔,率領步騎100余人,至甘肅省兩當縣,由大渠莊取道利橋,北至張家川,與秦安縣龍山鎮(現屬張家川縣)、蓮花城回民軍聯合起來,合攻龍山鎮南北山頭民團據守的堡寨。固關回民軍于夏歷九月十五日夜襲趙桂芳營,進駐張家川城東上磨一帶,等待大局變化。趙軍大敗,退回清水縣守城,九月,回民軍首領李承恩率領數千人聯合鐵正國進攻據守龍山鎮的清軍,沒有攻下。十月,復攻不克。是月,清廷副將李玉珍、參將范銘率領清兵500名前往張家川增援,行至張巴梁遭回民軍伏擊潰敗,被擊斃l1人,軍械多失,范銘敗回清水守城。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秦安縣隴城鎮之梁家堡、陳家堡、高莊堡(現屬張家川縣大陽鄉、龍山鎮)的團首率領各堡寨的民團圍攻張家川城,被回民軍奮力擊退,民團傷亡100余人;龍山鎮民團團長鄭發成率團丁與回民軍大戰于大鼎山,任延考率團丁與回民軍大戰于斜頭山(今梁山),均被擊敗,鄭發成、任延考被擊斃。五月十六日,龍山鎮被回民軍攻陷,團總巨海全家傷亡,團丁戰死177人,民團頭子王直方自刎。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清軍副帥、固原提督雷正綰派遣記名提督曹克忠統帶清兵至馬鹿坡(今馬鹿鄉)追擊回民軍,張家川和秦安縣隴城鎮的數千名回民軍在馬鹿坡合攻清軍營。因清軍人多兵眾,在轎西山頂(今馬鹿鄉寶坪村西南)分隊迎戰,回民軍傷亡500余人,遂敗退張家川城,清軍繼續進逼。此間,張家川城外的回族群眾及進駐上磨一帶的固關回族群眾,全部集結于張家川城內,在城周圍挖壕倒水,栽排柵欄,防御清軍攻城。清軍圍攻張家川城四月不克,致使城內回民因饑寒、疾病猝死200余人。這時回民軍統帥李朝順佯裝出城迎戰清軍,實則向清軍獻破城計。因事先沒有和清軍取得聯系,出城后被清軍前鋒擊斃。城內回民軍又推舉衙役出身的李家山人李得倉為大帥,組編回民軍為中、前、左、右、后五個營,誓死與清軍斗爭。七月,雷正綰親督曹克忠、陶茂林二軍攻張家川城。經過多次激烈廝殺,于八月初二破城,清軍肆行屠殺,血流街巷,回民軍被殺害六七百人,拒不投降被活埋的將士17人,死傷群眾六七千人,投井自溺、縱火焚斃者難以數計,被俘的231名義軍戰士也被全部殺害。突圍出去的回民軍西奔龍山鎮,緊閉城門固守,清軍跟蹤追擊。雷正綰鑒于該鎮城堅壕闊,進攻非易,于是就在各隘口暫住,調兵更番圍攻。龍山回民軍見清軍兵眾,自知難敵,遂于八月初四日連夜西撤蓮花城,清軍又追至蓮花城楊家店子,被回民軍打敗。十一月,回民軍經過休整,反攻獲勝,便西撤通渭榜羅鎮,至隴西鷂子川駐扎半年后,于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重新返回張家川,進襲馬鹿鎮的清軍。嗣后李得倉率部離開張家川,轉戰于會寧、海原、固原、同心一帶,與陜西回民軍赫明堂、孫老五聯合起來,以梗塞隴東糧路為宗旨,并陸續會合鹽官、隴西和穆生華殘部中之蓮花城、甘谷等地回民軍和回族群眾,隊伍擴大、兵力增多,戰斗力得到恢復。同治五年(1866年),李得倉將原來的五個營和穆生華殘部三個營編為八個營,號稱“南八營”,繼續與清軍作戰。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回民軍攻克靜寧縣城,不久轉回固原肖河城。在陜甘總督左宗棠調集大批清軍進逼的危機形勢下,李得倉于次年五月率所部向清軍投降。張家川回族人民的反清斗爭至此結束。六月,清廷指派甘涼道張瑞珍、提督王得勝負責清點安撫,清點實有9.62萬余人,安置到張家川的回族群眾3.1萬余人。八月督辦甘肅軍務的穆圖善向清廷稟報:“安置‘南八營’之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