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已經是我們第二年種了。試種結果顯示,種植中藥材的收益是種糧的好多倍呢。”家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棉鄉上蔣村一組的蔣文孝停下手中的活兒對記者說,今年他種植的2畝黨參除去投入費用,純收入近5000元。
“我活了大半輩子只知道種莊稼,種植中藥材以前在我們這山大溝深的地方連想都沒敢想過。”一旁一位70多歲的老漢指著今年剛收獲了黨參樂呵呵的說。

鄉上的干部張志博說,幾年前,由于對中藥材市場不熟悉,種植技術不成熟,農民擔心銷路難,因此種植中藥材的農戶不多而且較為零散。2010年,鄉上中藥材種植總面積也就幾十畝。鄉上立足氣溫適宜、晝夜溫差大等環境因素實際,精心規劃,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一方面深入農村進行宣傳發動,通過算帳、比對,激發群眾中藥材種植積極性。另一方面組織有意愿的種植戶到中藥材產業發展較好的村上,看種植、訪收益、問行情。通過一傳十,十傳百,使中藥材種植在全鄉迅速推動開來。緊接著,縣農業部門規劃產業布局,培訓種植技術,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組建專業合作社,幫助帶動更多的農民發展好中藥材產業,使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

“我是第一次種,剛開始還挺擔心,但我們這里的合作社免費提供技術,并提供低息貸款幫助,還負責聯系藥材銷路,這就讓人放心多了。今年種了3畝多,明年準備擴大,增加獨活、板藍根等新品種。”喜灣村民高生寶信心滿滿的說。
“現在附近很多農民種植戶都說,種植中藥材投資小、產量穩、見效快,銷路還不愁,還能幫助我們走上致富路。”張棉鄉喜灣村支部書記高興的說。
由于縣鄉村三級高度重視,措施得力,使當地中藥材發展已初見規模。加之試點的示范引領、典型戶的致富帶動,讓這里一直沿習傳統的農民看到了種植中藥材增收的希望。真真是中藥材種植開辟了這里農民的致富路。
據悉,張棉鄉在合作社帶動下預計明年中藥材種植面積可由今年的1600多畝擴展到25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