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今年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城鄉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張家川”活動,努力將張家川打造成“生態特色鮮明、民族風情濃郁、城市形象靚麗、村容村貌整潔”的隴上民族特色城。張家川縣的255個行政村都堅持“產業富村、基礎強村、文明興村、民主理村”的發展理念,農村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富民產業齊頭并進,基層民主和諧推進,一個個美麗鄉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和代表。從即日起,張家川縣新聞中心開設“尋找最美鄉村”專欄,報道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和事例、舉措和成績,展現田園風光背后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尋找最美鄉村之三
【美麗鄉村】蔬菜大棚鼓起農民錢袋子
——川王鄉鐵洼村設施蔬菜大棚建設側記

11月13日,迎著初冬的霧靄,筆者來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鐵洼村蔬菜產業示范園區,排列整齊的高標準蔬菜大棚,成為這里一道亮麗風景線。
走進蔬菜大棚,一股熱浪迎面撲來,會讓人全然忘記這是在冬天。馬爾吉正在棚內忙活。“這些航天3號和航天5號辣椒是我今年最后一棚即將出售的辣椒!彼χf道,“這是個冬暖棚,不怕辣椒受凍,一直壓到現在出售,就是希望能賣個好價錢。”
“我們普通棚的辣椒入冬之前已經每公斤1.5元批發了,爾吉的這棚辣椒批發價每公斤2.3元不成問題!币晃徊宿r附聲說道。

(“鐵洼紅”商標注冊申請受理通知書)
陪同采訪的鐵洼村書記海耀福就拿馬爾吉的情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育有11個普通蔬菜大棚和一個冬暖棚,每個普通棚占地0.4畝,每個大棚按標準栽2400株辣椒,每株平均產1.5公斤青椒,按今年的批發價每公斤1.5元來算,他這一個棚能凈賺近5000元,他家的11個普通棚就能賺近6萬元,加上這一個冬暖棚,除過成本每年純收入7、8萬元沒有一點問題。
“現在村民種植蔬菜大棚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規模也有了,但是產量還不高,主要原因是菜農缺技術、少經驗,為此我們鄉上每年都組織菜農輪流出去參觀考察學習!
“去外面學習你認為有效果嗎?”
“那效果可大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去年在山東濰坊、壽光等地考察學習是我這輩子走的最遠的地方,也是我平生觸動最大的一次,人家的蔬菜種植規模、技術、理念等真是沒辦法描述……”這位健談的老人聊起外出學習意猶未盡。

(村民馬爾吉出售辣椒的賬單)
川王鄉黨委書記畢維俊說,川王鄉發展蔬菜產業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一是交通便利,二是光照充足,三是水源豐富。2010年,政府鼓勵鐵洼村村支書海耀福和幾名群眾一起,流轉了本村23畝川地,試種了42座蔬菜大棚,當年就取得了非?捎^的經濟效益,帶動了村民的積極性。2012年鐵洼、小河、馮家、海灣四村蔬菜大棚已經發展至共1072座。今年年初在縣農業局經作戰技術人員的全力指導和手把手的培訓下,又新建標準鋼架蔬菜塑料大棚(無立柱)625座,現在總占地面積約1500畝,其中可灌溉面積約900畝。

“現在這么大的規模,銷售情況怎么樣,會不會滯銷?”這是一直縈繞在記者心頭的一個問題。
“這幾年的銷售情況一直較好,其中一大部分銷往外地,每年銷往天水、平涼、寶雞等地的各類蔬菜就占總份額的30﹪,今年還一次性打包銷往東莞40多噸各類蔬菜,一部分會銷往建明味業公司,剩下的一小部分附近的幾個鄉鎮居民生活用菜就‘消化’了! 海耀福說,“現在我們也正在籌建農產品購銷專業合作社,也向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商標局已經提交了注冊了‘鐵洼紅’這個蔬菜商標品牌的所有資料,正在等待批發。”說著拿出了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商標局給鐵洼村“注冊申請受理通知書”的回復函。
當談到未來的發展時,村支書海耀福自信地說:“剛剛閉幕的十八界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細細讀來,我感覺國家近年來對農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是只增不減。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勤勞吃苦、用心種植,相信這些設施蔬菜大棚一定會使我們村民的致富門越來越寬,日子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