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聚焦脫貧攻堅,加快小康進程的關鍵之年。近日,中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召開十二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對過去一年的工作進行全面回顧總結,深入分析當前發展形勢,研究“十三五”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安排部署全縣今年和今后一段時期重點工作,進一步動員全縣上下統一思想,強化舉措,聚焦總目標,打贏攻堅戰,奮力為“十三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深入學習貫徹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縣新聞中心開設《全委會解讀》專題報道,通過開展不同視角的解讀報道,引導各級干部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會議精神實質,激勵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的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堅定信心、鼓足干勁,為加快推進富民強縣進程奠定堅實基礎。
精準聚焦“一號工程”脫貧攻堅
中共張家川縣委十二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聚焦脫貧攻堅,加快小康進程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于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十三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按照中央、省、市委的總體安排部署,今年全縣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省市一系列會議精神,堅持“跟黨走、奔小康、強團結、重適應”的總要求,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注重短板補齊,更加注重調整結構,更加注重普惠民生,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注重改革創新,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堅持“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抓脫貧、奔小康”的工作主線,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聯動開發、精準脫貧攻堅和社會事業均衡發展,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解讀今年全縣工作的總體要求,“脫貧”、“小康”成為了核心關鍵詞。筆者發現,與2015年相比,今年全縣的工作主線有了新變化:在“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的基礎上,新增了“抓脫貧、奔小康”,可見縣委、縣政府對脫貧攻堅的更加重視。
去年以來,張家川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緊緊圍繞全縣7.71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大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全縣各級干部以減貧增收為核心,堅持把心思放在扶貧脫貧上、重點盯在扶貧脫貧上、資源用在扶貧脫貧上,做到了精力高度集中、力量聚焦集中,精準扶貧各項工作扎實穩步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縣精準扶貧示范村建設全面啟動,255個行政村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實現全覆蓋,70個貧困村幼兒園建設實現全覆蓋,精準扶貧專項貸款任務全面完成,大數據平臺信息建設日趨完善。特別是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解決貧困群眾貸款難、吃水難、出行難等‘十大難題’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頭戲,積極爭取項目,全力落實措施,實現了安全飲水、梯田建設、建制村水泥路、農田道路、自然村通動力電、標準化村衛生室、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行政村幼兒園、扶貧互助協會、勞動力培訓等10個全覆蓋,為加快全縣扶貧攻堅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縣委書記劉長江在全委(擴大)會議的報告中提出:“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以全縣‘369’扶貧攻堅計劃為抓手,創新方式,強化舉措,推動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更加突顯了其艱巨性、重要性和緊迫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縣委、縣政府大打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堅強信心和決心。
如何打贏新一年的精準脫貧攻堅戰,全委(擴大)會議報告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精準發力,突出產業帶動”。
總體要求
聚焦精準發力,切實提高脫貧實效。著眼助農增收,培育發展富民產業。改善基礎條件,著力補齊小康短板。
具體要求
按照“一個提升、十個全覆蓋、四個攻堅”的總要求,緊密對接省市委“1+18”方案,積極爭取項目支持,推動扶貧政策向貧困片帶聚集、扶貧資金向貧困村貧困戶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堅決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確保完成今年減貧2.46萬人的任務。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完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深入研究“853”掛圖作業實施意見,認真對照縣情實際,歸納梳理臺賬資料,堅決做到“平臺8個準”、“村村5張圖”、“戶戶3本賬”,確保實現扶貧對象動態精準管理。創新投入方式,整合涉農資金,強化財政金融支持,研究制定扶貧幫扶資金落實計劃,為推進扶貧攻堅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大力推行“3581”幫扶模式,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參與精準扶貧,切實形成扶貧攻堅強大合力。加強督促檢查力度,以選優汰劣的工作魄力傳導工作壓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縱深開展。
強化政策引導扶持,加強技能培訓,注重品牌效應,積極引導餐飲服務業實行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標準化服務、連鎖式發展,力爭年內新發展清真餐館經營店2800家,賓館800家,年創收達10億元以上,使清真餐飲服務業成為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招牌產業;以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和發展現代畜牧業為主線,以現代畜牧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和東部基礎母畜繁育示范區建設為重點,以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為依托,新建和改擴建標準化養殖場(小區)16個、養殖專業村5個,發展規模養殖戶800戶,力爭把我縣打造成國家特色牛肉產業大縣;緊緊圍繞“3142”發展目標,引導縣內現有皮毛生產企業改造升級,不斷壯大皮毛販運加工隊伍,帶動提升皮毛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深入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完善現代電子商貿流通體系,不斷拓展群眾就業渠道,有效增加經濟收入。
圍繞農村全面實現“十個全覆蓋”目標,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全面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認真實施好土地開發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全面完成2.17萬畝梯田建設任務,進一步提高全縣梯田化程度。扎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并網擴容工程建設,解決好1.02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確保115個貧困村實現飲水安全化全覆蓋。鞏固擴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成果,扎實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天保工程和“三北”防護林等重點項目,完成人工造林育林2.3萬畝,綠化主干道公路28公里,著力提高溝壑梁峁林帶化覆蓋率。加快實施財政專項扶貧項目、世行項目和12鄉鎮49村整村推進項目,全力抓好產業開發、科技扶貧、勞務培訓等工作,不斷提高扶貧工作成效,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以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為重點,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大力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大力營造干凈整潔的農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