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走進天水>>正文 |
追溯天水過年習俗 |
(2006-1-23 11:47:23)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 辛軒 打印本頁 |
|
|
春節一詞最早見《后漢書·揚震傳》:“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心焦”,是對立春節氣的簡稱,作為節日則又稱為上日、元日、朔日、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三朔、三朝等。 天水自古民風純樸,過年習俗特色濃郁,從臘月八吃迷心飯開始,殺豬、宰羊、磨豆腐、煮酒(自釀甜酒),辦年貨、掃房、搞衛生、二十三送灶,接著蒸饃做菜制新衣。三十日上午趕搶集,下午家家戶戶貼春聯、貼窗花、掛年畫、貼門神、裝飾庭堂。接紙、續香、守歲、迎喜神、拜年、粘五福、朝觀、倒燈、朝人宗廟、游百病,五花八門,風格獨具。穿插其中的文化活動如高臺、高蹺、馬秧歌、黑社火、跑旱船,舞獅子等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但是,這些年來,其中的一些習俗卻正在瀕臨消亡的困境。
臘月八 過臘八節最早源于秦惠文王(公元前326年)創設的“臘祭”,天水俗諺:“臘月八,啪沓沓。有米飯的吃米飯,沒米飯的掐娃娃”。其中包含著天水獨具的習俗。是日,天水習俗有三項: 1、迷心飯:迷心飯為米飯或撒飯,傳言吃了它就可以迷(糊)住心,不再考慮任何事情,而一門心思地辦年過年了。迷心飯亦即風靡全國的吃臘八粥。吃臘八粥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釋迦牟尼當年苦修時,瘦如枯柴,某牧女盛了一碗乳粥給他喝,他因此恢復了精力,并得道成佛。后世佛徒因了這個故事,便稱臘八為“成道節”。宋吳自牧《夢梁錄》云:“自冬至后戍日,數至第三戍,便是臘日,謂之君王臘。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一說朱元璋幼年貧困,在饑腸轆轆時,與伙伴們拼湊了一些大米、粟米、紅棗熬粥,后來當了皇帝便命御廚在臘八日為他熬這種粥喝,民間便稱此為臘八粥。至今天水鄉下吃臘八粥時,還要舀出一碗,置在正屋供桌下,直到正月初一早上迎來喜神后,給牲畜拌草。 2、掐娃娃: 在過去,人們生活困難,吃不上臘八粥,就“掐娃娃”,此俗今已無存。但是,它是不是秦漢大蠟大儺驅鬼的孑遺呢?《玄中記》云:“顓頊氏三子俱亡,處人宮室,善驚小兒。”《后漢書·禮儀志》注引《漢舊儀》亦云:“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小兒”。大儺是一種很盛大的節日驅邪活動,應是公眾性活動,作為家庭,可能就是“掐娃娃”。 3、打臘疙瘩:天水鄉下在臘月八這一天清晨,人們早早起床,奔向山泉處挖冰塊,俗稱挖臘疙瘩。相傳在挖來的臘疙瘩上就可以預測來年莊稼的豐歉。如果冰塊上凍結成的圖像像小麥、預示來年小麥豐收;像玉米,預示玉米豐收,像哪種作物預示哪種作物來年必然大豐收,在安排新春的農事時便多播種此種作物。臘疙瘩一部分放置在正堂里供桌下,一部分埋在廁所的干灰里。此俗源起極為古老,它緣于冬季祭水神和汲新水淋浴祓禊的儀式。 臘月二十三
1、殺獻灶雞:這一天,天水習俗必得殺雞獻灶,這跟全國各地一樣。如《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二載:“舊歷臘月二十三日,俗謂小年節。是晚各村各戶,無不祀灶神者,名曰祭灶。主祭之人,必為家長。禮拜時身后跪一幼童,雙手抱一雄雞,名曰灶馬。家長叩頭畢,向灶神禱祝數語。祝畢,一手握雄雞之頸,將雞頭向草料內推三次,一手將涼水向雞頭傾灑。雞若驚戰,便謂灶神將馬接受”。 2、烙灶餅:灶神又稱為本家司命,天水直呼為灶爺,屬于五祀之一。祭灶節當日晚飯后,女主人要烙灶餅十二張,寓一年十二月。若逢閏年,則為十三張。灶餅薄厚若韭葉,大若碗口。烙好后先疊置灶頭,之后點蠟焚香,磕頭祭祀。接下來將每張掰出一點,拋于廚房頂上,意味恭獻灶君受用,剩余分給孩子們食用。 3、獻灶糖:天水祭灶習俗中獻灶糖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把灶神的嘴涂甜,黏住灶神的嘴,讓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天水俗諺:“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爺上青天;臘月二十四,打發灶爺上柳樹。”天水習俗中祭灶神時間一般為臘月二十三,但因這天過于忙亂,沒有顧上,就可以是二十四。而臘月二十四祭灶其實古已有之。例如宋范成大《祭灶詞》云: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