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古柏,樹齡在2500年之上
南山古柏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約2公里的慧音山坳。占地約8164平方米。建寺歷史悠久,風(fēng)景優(yōu)美,古樹參天,又有漢柏唐槐的傳說,更有詩人杜甫的游覽題詠,因而,自古被列為秦州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呈中、東、西三院排列,構(gòu)成古典園林建筑格局,蒼松翠柏蔥蘢成蔭,殿宇禪院錯落有致,隋唐以來,始終是天水勝跡所在。該寺宋代稱“妙勝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賜為“護國禪林院”。

南郭寺主體建筑依左中右三院橫列于山坳臺地之上,一字排開。門前有兩株千余年以上樹干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古國槐,恰似兩位將軍拱衛(wèi)在寺門前,成為本寺風(fēng)景線上最大標(biāo)志。正中有三間垂花牌坊式山門,門楣上高懸著趙樸初榜書“南郭寺”三字,兩邊橫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間看樓。進入前院有3間懸山頂天王殿,額檐下榜書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額。院內(nèi)左右各有一間小型牌坊門,為東西禪院。東禪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禪院至今如故。殿內(nèi)正面有大肚佛彌勒,左右列四大天王,后有護法韋馱,穿堂而過,副階橫列四檐柱,橫額園枋粗壯碩大,有元代遺風(fēng)。其上斗拱密布雕梁畫棟,莊典不俗。后院正南是一間單檐懸山頂大雄殿,殿內(nèi)為當(dāng)代雕塑家孫紀(jì)元的仿北魏風(fēng)格的三世佛。東西配殿東供銅鑄地藏,西殿原為鎏金三銅佛,今為玉體觀音。大殿院內(nèi)有一株2600余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兩面伸去,枝干橫斜直壓屋頂,十分壯觀。樹杈中寄生出一小樸葉樹,清人為保護古樹用青磚筑有一圍欄花墻,并以石刻碑支撐樹杈,其頂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內(nèi)西北另有一株衛(wèi)茅樹,能生長在大西北且其樹齡有300年之久,實為奇觀。再加上東北部那株形似盤龍的龍爪槐,此院之中廣集了與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為伴的奇木異樹,故使它揚名中外。
東院在中門東廂看樓以東,有3間二重檐小牌坊門,原門上榜書“湫池宮”,今改懸當(dāng)代書法家沙孟!澳瞎隆,原前院為觀音殿,中有攢尖頂六角靈湫亭,它就是詩圣杜甫抒寫過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僅存其泉供人觀賞,并在南端新辟有清初詩人宋琬集二王書法與杜詩合璧之“二妙軒”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過庭一座,招徠海內(nèi)外墨客騷人前來憑吊膜拜、作詩吟詠的最佳去處而聞名于世。
在此院西側(cè)沿有一座關(guān)帝廟,并附有配殿,亦曾設(shè)小山門直通寺外,再西就與清代創(chuàng)建杜少陵祠相連,少陵祠門內(nèi)榜書忠武將軍周務(wù)學(xué)所寫的“滿腔孤憤”的榜書。正東殿檐額書霍松林的“史詩堂”柱上有晚清謝威鳳的“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fēng)老淚多”(毛選選書)楹聯(lián)。祠內(nèi)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來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樓西亦開一懸山頂垂花柱式小山門,兩側(cè)有八字形照壁,院內(nèi)舊有五間臥佛殿,有釋迦牟尼涅槃像與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驚恐各盡其態(tài),生動異常,令人嘆為觀止,惜毀于五十年代。東西有兩廡配殿,殿前為磚造隋代密檐式七級浮圖。
在南郭寺寺院之西北方200米處,80年代另辟有鄧寶珊將軍紀(jì)念亭一座,主廳面闊七間,單檐懸山卷棚頂,景區(qū)占地12畝,整個建筑古樸典雅,其廳展出有鄧先生的生平事跡及大量的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它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課堂。
寺院后從東到西一片新生的林木成了寺院幽靜深遠的重要屏障,為重新保護寺區(qū)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平衡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杜甫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他的身上有著一生登游名山的詩人天性。當(dāng)他在秦州的生活比較穩(wěn)定且天氣變得晴好之后,就到附近的幾處名勝去觀光。
杜甫蹬著兩只麻鞋在秦州專程去觀看了的地方,從他的秦州詩里看,好像首先是隗囂宮,然后是南山寺。南山寺,即現(xiàn)在的南郭寺。天水電視臺劉晉先生的電視片解說詞《風(fēng)雪南郭寺》,對杜甫的南郭寺之行,有過生動的描繪:“很多年了,南郭寺靜靜地矗立在秦州城外的慧音山麓,忍受著時光緩慢的流逝,仿佛就只是為了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現(xiàn)在,這個叫做杜甫的人來了。
他大約是黃昏時分走進了南郭寺紅色的山門,來聽北流泉的淙淙水聲,來撫摸中庭那棵蒼勁的柏樹。他看到秋花緊挨危石而開,借危石之陽剛,顯示著自己的柔美。危石高高聳立,其狀怪異。夕陽如金,傾灑于草叢中。草叢里有一口廢鐘寂然倒臥。潮潤的山風(fēng)吹來,吹動杜甫的千思萬想,于是杜甫不由得脫口而誦曰:
山頭南郭寺,
水號北流泉。
老樹空庭得,
清渠一邑傳。
秋花危石底,
晚景臥鐘邊。
俯仰悲身世,
溪風(fēng)為颯然。
秦州,是當(dāng)時唐人的西陲。入唐以來,秦州以其隴右要隘之地理位置,成為唐王朝長安以西的第一個重鎮(zhèn),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他們西辭京華,第一站就是秦州。而自稱“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李白,由于祖籍秦州,很可能在杜甫之前也曾來過秦州。據(jù)考,李白曾在南郭寺留有一詩云:
自此風(fēng)塵起,
山高月夜寒。
東泉澄澈底,
西塔頂連天。
佛座燈常燦,
禪房香半燃。
老僧三五眾,
古柏幾千年。
只是,此詩畢竟平平,極有可能是后人托名之偽作。
李白一生四海為家,高掛詩歌的風(fēng)帆于楚漢之間云來鶴往,且大都有詩為證,但他的秦州老家之行——如果他真的來過——卻實在有些悄然。李白給秦州的歷史留下了好大的一片空白與遺憾。
不久,杜甫流寓天水。中國最偉大的兩個大詩人,不知道為什么,竟都與秦州有著難解的奇緣。
南郭寺原建有一杜甫祠堂。祠內(nèi)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杜甫像富態(tài)儒雅,頗見君子之風(fēng),這當(dāng)是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供桌上也有應(yīng)時果鮮,香火不斷。杜甫祠堂門外有一副對聯(lián):“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fēng)老淚多”。它凝煉、生動地概括了杜甫在秦州的凄涼日月及奔赴成都的一路艱難。
近年來,南郭寺增建杜甫塑像,且將宋婉以王羲之字集杜甫秦州詩之作即所謂“二妙軒”刻碑于南郭寺,成為秦州人對杜甫最好的紀(jì)念方式之一。
南郭寺,就是杜甫當(dāng)年在秦州的一處身心的“棲隱處”。

柏抱樸,這株樸樹生長于柏樹之上,樸樹的樹根包住了柏樹的樹根,讓柏樹穩(wěn)定并供給柏樹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