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臺祭龍祖 盛典天下聞
——參加“卦臺山民間祭祀伏羲大典”紀實
本文作者 牛跟道

卦臺山山門
七月的天水,群山歡呼,渭水蕩漾,瓜果飄香,鶯歌燕舞;七月的天水以嶄新的容貌、嬌美的身姿和奔放的激情迎來了又一次舉世聞名的民間祭祀伏羲大典的活動。
生于成紀(天水)的太昊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九五之尊,歷被華夏民族尊崇為“人宗”、“龍祖”。其創八卦、造書契、教田獵、結繩事、定歷度、織網罟、興嫁娶、制琴瑟之偉功把中華民族從當初的蒙昧狀態帶入了文明社會。正因為如此,在每次伏羲祭典活動中,全省、全國、全世界的華人華僑、專家學者都要云集天水,對這位功德無量的圣祖進行頂禮謁拜,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進行潛心研究,而今年的祭典活動從規格到規模,從內容到形式,從現象到效果都有勝于往年。
丙戊年七月二日,天水民間祭祀伏羲大典的活動將要在卦臺山隆重舉行。當日清晨,我冒著傾盆大雨與天水市政府的王建玉同車前往地處天水市麥積區境內的卦臺圣地。

遠眺卦臺山
雨繼續下著,汽車在同往的車流中緩速前行,我一面走,一面擔心著:如此大雨,大典如何在露臺舉行,況自己也無打傘。但驚人的是,當車駛出“卦臺山隧道”時,天色漸晴,路無濕跡,這咫尺于一洞兩口間的陰陽之變,使所有前往謁拜者無不感到羲皇圣靈的幽現。前往參祭的車輛密密麻麻,難能其數,也難能近泊山腳,還算前行的我,也只能泊車于離目的地較遠的田間狹道中。我下車仰望被巍巍群山環抱、被泱泱渭水滋潤、被茲方沃土拱起的卦臺山,身披著遍體蒼翠聳立于天地之間。卦臺山高1360米,它摔開四面群山的牽引,獨自拔地而起。它似筍生而茁壯,似仙座而安祥,似尖垛而獨立,似龍首而突揚。它引渭水,接新陽,控三陽,導兩山,處勢優越,獨占風流。她的莊嚴使世人驚訝;她的神秘使世人神往;她的高大使世人崇敬。人海之中的我,跬步拾級而上,站在山徑兩旁身著舞裝的校孩手舞足蹈、敲鑼打鼓迎接著八方來人;密插于遍山的獵獵旗幡和繁星般撒布于山空的彩球把神臺裝典得絢麗多姿、光彩奪目。

俯瞰卦臺山下(三陽川)
我躍上臺巔,環垣俯望,卦臺山腳下的滾滾渭河湍流而下,奔騰不息;兩岸無際之田園郁郁蔥蔥,風光宜人;無數村舍棋布平川,錯落有致;鐵路、公路縱橫交錯,車輛穿梭,歡快馳騁。平視周山,各自巍峨,互比崢嶸。環拱卦臺的龍馬山,白鹿山等數十座山峰,還有龍馬洞、分心石共同繪制了以卦臺山為中心的奇特風景。仰視高空,祥云朵朵,雁鵲陣陣。這天、這地、這山、這水在雨霽之后,在既清晰又朦朧中用自己寬闊的胸懷擁抱著卦臺之山。此時此刻,羲皇龍祖當年雄座卦臺,仰視天象,俯究地法,演繹八卦的偉大形象在我的腦海中不時閃現。

瞰畢臺周,我越壕進入寺院。但見院內蒼柏搖撼,古槐參天,芳草萋萋,香煙繚繞。坐落在院北的伏羲大殿(先天殿)雄偉矗立,面闊檐陡,脊威柱堅,柱、壁之上龍圖栩栩,盤桓相顧。恭望殿內,手握圓形八卦,身披鱗片樹葉的伏羲塑像眉須濃厚,目光炯炯,一個平易、自然、樸實、善良、智慧的“人宗”之形象如生般耀人眼前。再望檐下,由霍松林先生撰書的一幅“納皮興嫁娶,結網教畎漁,渭河猶奏立基歌;設象契神明,布爻成變化,隴坂長留畫褂臺”的對聯,把伏羲浩浩之功德,卦臺奇奇之奧顏彰顯于世。分立于院內東西的朝房和并立于院門兩旁的鐘鼓樓遙相呼應,把卦臺名寺裝扮得如此輝煌與和諧。
從山腳到山坡,從山坡到山門湍水般的人潮繼續向山寺急涌,我躋身人潮踮足顧望,只見人首蕩漾,波瀾壯闊。這里有棄鏈停收的田舍農民;有步履維艱的翁叟童幼;有衣冠楚楚的工人干部;有文質彬彬的學者專家;有海外天涯的善男善女;有神州八方的參祭人士;有遍布各處的新聞記者。在這人的海洋中,我突然與就職天水日報社的高級編輯劉建寬同學欣遇,他忘記了來卦臺山采訪的重任,陪我觀碑看匾,讀句賞文,他把飽藏于腦海的卦臺山的過去與現在一一講給我聽,使我了解了這卦臺山中以前聞所未聞的傳奇與故事。

主祭人宣讀《祝文》
上午十時,祭祀活動在伏羲大殿高檐下的闊廊中進行,廊中恭立著數十名頭戴黑色禮帽,身著藍色儀服,胸佩祭祀證牌的主祭人和陪祭人,廊下的院內院外,密集著無數虔誠的參祭者。在喊儀人粗曠豪放、鏗鏘有力的一聲“民間祭祀伏羲大典現在開始”聲中,驚天震地的24響禮炮拉開了祭典的帷幕。之后,奏樂、擊鼓鳴鐘、燃燭、上香、化表、跪拜、獻祝文、獻匙箸、獻酒、獻羹粥、獻肴、獻茶、獻糕點、獻時果、讀祝文、焚祝文等24項儀程在主祭人和陪祭人的頻頻大禮下,在院內幾千雙眼睛的專心凝望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才進行完畢。在整個祭典過程中,千把嗩吶齊奏,萬面鑼鼓共鳴,悠悠鐘聲懸天,繚繚香煙盤空。參祭的人群時而靜若幽谷,時而鼎沸如潮;無數名中外記者和攝影愛好者用無數個鏡頭記錄了在此間發生的無數個輝煌、壯觀的一瞬。

記者聚焦
伏羲祭典結束后,又舉行了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先生向卦臺山贈匾揭牌的儀式。出生天水的任法融道長親筆書寫的“混沌始判”的匾牌既使卦臺山門楹生輝,又對伏羲“一畫開天”的壯舉予以昭示。

祭典活動結束了,然而人們還陶醉在活動當中,不想離開卦臺山。山腳下由民間組織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又將參加祭典活動的人群吸引在寬闊的廣場之中,他們精湛的藝術表演給沉浸在祭典中不愿離去的人們以無比歡樂。
故鄉天水祭祀伏羲的活動始于春秋時期,經過數前年的積淀,造就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后的伏羲祭祀文化。“太昊伏羲祭典”已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既是故鄉天水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天水是龍的故鄉,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我們要高舉龍旗,把祭祀龍祖的文化發揚光大,把“一畫開天”的龍文化發揚光大,用光大的歷史文化去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牛跟道2006.7.2日晚于天水

本文作者在卦臺山上山山道留影

同行友人王建玉與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