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產生內聚力并賴以延續的DNA”“文化是歷史的靈魂,歷史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對史料的認定要有新觀念。把文字記載的史料,考古發掘的史料,以及保存在民間的傳說史料,三者綜合使用,相互補充佐證”。這是近5年來,為探尋伏羲和伏羲文化的歷史真實,我一再提出的觀點,也是本文的基點。
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的輝煌史,其一脈傳承的民族基因是什么文化?我的答案是明確的。凝聚中華民族的肇始文明,就是8000年前誕生于古成紀(今天水市周邊的廣大地域)的伏羲文化。
世界古史界一直通用的,確定古文明產生的條件是:文字的出現、青銅器的出現、城廓的出現等。這是以西方早期考古成果而量身裁定的條件,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參考而不必照搬。我們必須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確立古文明的新條件。
中國的上古文明是以農業生產與發展為基礎的文明。因此,成熟農業的出現,應當是確立中國古文明的充要條件。
2004年4月《科學通報》發表的“甘肅大地灣遺址距今6萬年來的考古記錄與旱作農業起源”論文指出:“第五層炭屑的AMS14G測年結果接近于距今8000年,與此前報道的大地灣一期的測年結果基本一致。炭化黍遺存和狗的骨骼同位素顯示,黍可能在此時已被馴化……人類經濟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黍或粟遺存大量出現,說明植物資源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不斷加強,農業經濟日漸成為人類經常生活中的主體……人骨和動物骨骼同位素研究表明,大量的農作物和少量馴養動物是人類食譜的主要內容,從側面說明農作物產量可能大大增加,較成熟的農業經濟已經基本建立”。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成果。
從這些工具、藝術以及計量方法的運用中,我們不難想到8000年前的先民,在認識與思維方面必然會有非凡的發展,這些思想與文化通過實物記事的方式傳承了下來。先民們用結繩組成代碼,用多色的石子排出方陣與圖案,來記述和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對天人相互依存關系的認知;對天的敬畏與崇拜活動的規矩與范式;記述對四時節氣和氣候變化規律的認知與農耕中的應用;記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形態及社會的組織與管理等等。由于記錄這些思想文化的結繩等實物載體,不可能像骨骼、石器、陶器在地下能保存至今而被考古再現。可以認定,在黍被馴化并形成成熟農業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必然會有上述文化同步產生與發展,并通過口口相傳鮮活在民間。
8000年前在古成紀地域誕生了伏羲。伏羲的偉大在于他在總結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發明了以刻畫符號組成示意文字,并以刻畫的圖與形,取代了實物記事,引導先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文明時代,伏羲與他所建立的伏羲氏部落的歷代先賢們,在繼承實物記事的基礎上創造了以“先天易學”為核心的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產生的經濟基礎是8000年前在大地灣已經出現的成熟的農業經濟。這就是大地灣一期文化與伏羲文化在時間與空間上都相重合的歷史必然。這是中華大地上現已發掘出的7000多個新石器遺址中的唯一。伏羲運用最早的農業文明成果,創始“易與天地準”的伏羲文化。之后,伏羲和伏羲氏部落的族人,從古成紀出發沿渭河、黃河歷經千百年的艱辛跋涉到達黃淮平原。把已經成熟的農業文明與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以文化的魅力與天下的大多數部落相融合。以 “龍師”命名的方式組成多個部落聯盟。散布于中華大地的多元文明漸次歸于伏羲文化,大家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就此形成,大約在6500年前后,伏羲氏族在古宛丘(今河南淮陽)建起城邦。伏羲被后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000多年前,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通過對蚩尤等部落的戰爭征服,最后在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建了以黃帝為中心的部落“國”,并把四周的氏族部落稱之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占據中心地域的黃帝部落自然就是中國,華夏氏族由此誕生。
這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呢?我引用著名人類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一段話說明: “中華文化的傳統里一直推崇《易經》這部經典著作,而《易經》主要是講陰陽相合而成統一的太極,太極就是我們近世所說的宇宙。二合為一是個基本公式,‘天人合一’就是這個宇宙觀的一種說法。中華文化總的來說是反對分立而主張統一的,大一統的概念就是這‘天人合一’的一種表述,我們一向反對 ‘天人對立’,反對無止境地用功利主義態度片面地改造自然來適應人的需要,而主張人盡可能地適應自然”。伏羲始創“先天易學”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樸素辯證思維,是傳承了8000年之久的東方哲學的根源,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基因。
“關于中華民族的起源,過去長期存在多元論和一元論,本土說和外來說的爭論,自到上世紀50年代,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我們才有條件對中華民族的早期歷史,作出比較科學的認識……考古學上有關新石器時代的豐富資料,更有力地表明中華大地上,當時已出現地方性的多種文化……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華大地已經存在了分別聚居在不同地區的許多集團”。費孝通的這段文字對8000年前,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多元文化的存在,作了充分的說明,對“一體”未作說明。大地灣成熟農業經濟的建立與古成紀伏羲文明的創立,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重合,確立了伏羲文化的“一體”地位。
(周宜興 作者為原全國政協常委、甘肅省政協副主席,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