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考古概況
□郎樹德
大地灣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遺址位于我省秦安縣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南以及馮家灣村西。遺存主要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Ⅱ、Ⅲ級階地及與其相連的緩坡山地。范圍北起河邊階地,南至山頂堡子,東側以馮家灣溝為界,西側為綿延數公里的閻家溝溪流,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其中河邊階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山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
大地灣考古包含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和編寫考古報告三個階段的工作。發掘始于1978年,由于重要發掘層出不窮,探索村落整體面貌需大面積揭露,因此發掘進行了7個年度。雖然田野考古日曬雨淋,工作十分艱辛,但令人驚喜的考古發現也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1984年秋季,因保護大型原始殿堂F901以及整個遺址的需要,發掘暫告結束。1995年,為了搞清仰韶早期聚落的布局以及周圍壕溝的走向等問題,又進行了補充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房址240座、灶址98個、柱基2處、灰坑和窖穴352個、墓葬69座、窯址35座以及溝渠12段。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27件、獸骨17000多件以及數十萬件殘陶片。
第二階段的工作自1985年起陸續展開,主要是陶片的粘對拼和、陶器的修復及資料的核對。1990年成立了報告編寫小組,在做好整理工作的同時,開始著手第三階段的工作。
考古報告是所有考古發現公之于眾、服務于社會的最終表現形式,是構筑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基石。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論文,它是對出土遺物的全面系統的分類、定性和研究。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竭盡全力,力求報告的科學、全面、準確、真實。陶器部分,我們并未停留在一般的公布各類陶器的型式,而是將屬于同一型式,但陶質、紋飾、大小不同的均全面公布;對于石器,每件完整器型的資料,包括尺寸、重量、巖性亦做了詳盡的說明;對于骨器,我們將711件骨角牙蚌器交由蘭州大學叢林玉教授進行比較解剖學鑒定,鑒定結果全文公布,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中對骨器所屬動物、所屬部位研究的先例;我們配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祈國琴教授為首的課題組對大地灣獸骨進行了動物考古學的綜合研究;為了攝取更多的信息,還聘請有關專家對植物、木炭、顏料、玉器進行了多學科的鑒定和考察等。
報告初稿完成后,經領導研究決定,于2001年6月交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先生審閱。2002年4月,審閱最后通過。2006年,大地灣考古報告出版。
甘肅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古文化遺存相當豐富的地區,也是歷年來考古工作開展較多、有重大發現的地區。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匯處,狹長廣闊的地域、復雜多樣的地形和自然環境,造成甘肅史前文化面貌錯綜復雜,文化的交融和變遷頻繁發生。因此,考古學界始終關注著這一地區的每一項考古發現,并且多年來投入較多的研究力量,發掘了數十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尤其在馬家窖、齊家等文化研究上成果顯著。但是,甘肅東部地區的考古工作相對薄弱,仰韶文化僅有零星的發現,距今5000年前的歷史基本上屬于空白。大地灣的發現和研究徹底改變了甘肅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局面,不僅在仰韶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頗為顯赫的成果,而且將甘肅古文化歷史向前擴展到距今8000年前,同時為西北地區考古學區系類型的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廣闊的和彌足珍貴的資料。以大地灣考古為標志,甘肅新石器時代研究從此跨入一個嶄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