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本名臬,是我國的傳統作物之一。甘肅是全國大麻主要產區之一。在新石器晚期,先民們已能用大麻纖維織成布,作為服飾。在3000多年前的《詩經》時代,人們已能用麻織出漂黨的“褧衣”,作為外套,披在身上。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當年度隴時,留下了“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詩句。證明唐朝時麻鞋已普遍為隴原人所采用。所謂“革皮之良,莫貴于麻”,道出了大麻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麻繩
天水地區各縣歷來就有種植大麻的習慣,用大麻纖維編織麻鞋,更是天水人民千百年保持不變的風俗習慣,尤以清水和甘谷最負盛名。自近代以來,清水大麻享譽甘、陜、川等地,成為清水縣最著名的特產之一。清水大麻全身無節,纖維長,有韌性,彈性好,綿軟。若織成布,具有保溫、吸水慢,散發快,透氣性好,不易起皺等優點。清水的麻繩入水后,腐朽緩慢,解放前蘭州的黃河橋多用其扎捆橋身。麻類加工是清水手工業生產的主要部分。麻鞋有粗細之分,粗者用麻擰成辮,盤成底,用麻繩左右穿緊,在底周邊上栽上較粗的精制麻繩,做成鞋幫子,一一串起來,再做上鼻梁,用木頭做的楦頭把鞋鼓起來,樣子就好看了。細麻鞋底子結實,幫子細密,鼻梁精制,還用白布包個周邊,看起來舒服。麻鞋的編制隨時代的審美也不斷改進,除傳統的樣式外,還有單邊麻鞋與無鼻梁麻鞋。單邊即鼻梁高,周邊繩套稀少而集中;無鼻梁麻鞋即在栽鼻梁的地方用細繩子網起來代替鼻梁,形成圓口鞋式,穿在腳上既舒服,又美觀。
抗美援朝戰爭中,清水人民為支援前方,募捐了許多麻鞋,助志愿軍捷足渡過鴨綠江,支援了朝鮮人民。因而清水麻鞋聞名四方,亦走俏四方。
清水大麻及麻鞋久負盛名,天水民謠云:“秦安褐子清水麻,天水出的白娃娃”。凡到過清水的名人、學者,對清水麻鞋多有贊譽。

麻鞋
天水市轄的縣區均產麻鞋,其中甘谷麻鞋以其歷史悠久且做工精湛而獨樹一幟。傳統甘谷麻鞋制成后,須在鞋底滲入厚厚一層稀牛糞以堅其質,風干后硬似牛皮,非常適宜在崎嶇的山路上長途跋涉,日行百里,足無不適。在肩挑畜馱運載物資的古代,甘谷人走南闖北,穿的就是麻鞋。20世紀20年代于右任靖國軍兵敗岐山,因東南受阻,繞道隴南赴粵去見孫中山,途經天水一帶,穿上麻鞋,寫下了“老農自矜產麻好,并謂麻鞋制做巧。聞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輕足赴蜀道”的《麻鞋歌》。1929年,吉鴻昌將軍駐防隴南,在天水舉辦國術比賽,給參賽者除發一套服裝外,還專門發了麻鞋,供比賽穿用。在抗日、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甘谷人民給前方捐贈了許多麻鞋,讓將士們輕足打擊侵略者。
甘谷麻鞋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同時又是一種精巧的民間手工藝品,有著深刻的文化意蘊。腳尖頂端是紅色麻穗的“慈母思親”,寓意姜維隨諸葛亮遠征,母心思兒當歸;“單鞭救主”源自尉遲敬德以一支鋼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還有“虎目圓睜”等等。端午時節,有定婚女子贈男子工藝麻鞋表示愛情的習俗。

麻鞋
大青麻分皮麻型和線麻型兩種。皮麻型纖維修長,皮厚且膠質大,做粗繩拉力強,耐水性好;線麻型纖維細柔,皮薄膠質少,做細繩耐磨性好。大青麻又屬弱堿性物品,而我們人類腳上的細菌及腳汗為酸性物質,因此它是一種保健品,中和去腳氣。麻鞋涼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氣治腳氣的作用;穿麻鞋還可以按摩腳底穴位,又具有疏經活絡,益壽延年的保健作用。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環保產品,其抗霉抑菌、屏蔽輻射、消散音波防靜電保護身心健康的理療效果。
大青麻纖維這種獨特的性能,順應了當今世界返樸歸真、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充分利用、挖掘當地獨特資源,在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開發研制出的麻鞋、麻編工藝制品等產品,經過大力推廣和宣傳,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尤其是國外消費者更是對此喜愛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