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廟明代龍鳳檻窗木雕賞析
朱姝民 (天水市博物館)
【摘 要】本文在簡述中國木雕發(fā)展的基礎上,以天水伏羲廟太極殿龍鳳檻窗為視角,通過對其雕刻題材、工藝、寓意等的分析,以點帶面,對當時的天水木雕進行簡單解讀,以期引起大家的研究興趣。
【關鍵詞】伏羲廟 木雕 龍鳳檻窗
一、中國木雕發(fā)展簡述
中國的木雕藝術作為一種民間工藝,可謂是源遠流長。20世紀70年代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雕魚,是我國木雕工藝品最早的實物之一[1];大約同時期,沈陽新樂遺址也出土了一件獨特的抽象化鳥形木雕制品[2]。說明早在新石器時期,木雕藝術已經(jīng)出現(xiàn)。商周時期,木雕納入國家管理范圍,裝飾方法已發(fā)展到施漆、鑲嵌和雕花等多種。春秋戰(zhàn)國的木雕工藝已有體系,分為建筑裝飾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禮祭等不同的木雕行業(yè),盛行漆繪木雕;秦漢時期,木雕工藝趨于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致完美,出現(xiàn)施彩木雕。漢代墓葬出土了很多動物木雕,另外也有車、馬、船等器物;晉代以后出現(xiàn)木偶,蜚聲中外的福建漳州布袋木偶即是“源于晉、興于宋、盛于明”。隋代至五代時,受佛教開窟造像盛行之風影響,木雕的佛、菩薩、羅漢等寺院造像亦頗有成就。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工藝特點。兩宋時期木雕作品較為多見,這時的木雕已采用組織細密的木材為載體進行制作,有利于木雕作品的傳世。元明時由于海外貿(mào)易的急速發(fā)展,木材種類有所增加,許多由海外進口的硬質木材,使木雕工藝得到長足發(fā)展。明清期間是中國木雕藝術發(fā)展的一個輝煌時期,涌現(xiàn)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藝人及其作品,是古代木雕藝術的一個高峰,明清花板、窗花等木雕掛件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精華;木雕作品題材,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當時社會歡迎。
二、天水伏羲廟龍鳳檻窗題材、工藝及文化涵義
。ㄒ唬┨焖藦R龍鳳檻窗背景文化
伏羲在傳說及典籍中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歷代尊奉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對伏羲的祭祀,大約起始于宋金時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秦州三陽川蝸牛堡(今卦臺山)始創(chuàng)伏羲廟,始立廟祀,應該是天水祭祀伏羲的開始。明憲宗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為祭祀伏羲而在秦州(即天水)創(chuàng)建伏羲廟[3]。明正德五年(1510年),卦臺山和秦州伏羲廟恢復春秋官祭,祭祀中心由卦臺山移至秦州。嘉靖二年(1523年),秦州伏羲廟祭祀活動逐漸正規(guī)化、制度化,伏羲廟成為全國性的規(guī)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
伏羲廟歷經(jīng)多次修繕。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且遵循對稱建造。太極殿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宮后寢”慣例而建。太極殿裝飾不及先天殿華麗,但其盡間對稱的龍鳳檻窗木雕,鮮明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較之伏羲廟內其他處的木雕工藝,雕刻最精美、最能反映其時天水木雕工藝。這對龍鳳檻窗“木雕不見木”,堪稱木雕花窗中的極品,是明代木雕中天水雕刻技法傳世至今的佳作,距今已有約500年的歷史。

圖一 天水伏羲廟鏤雕團龍檻窗

圖二 天水伏羲廟鏤雕團風檻窗
(二)龍鳳檻窗雕刻工藝
伏羲廟鏤雕龍鳳檻窗是由多塊油松木板經(jīng)過加工處理后,相互拼接而形成整體正方形,用透雕技法在方框內圈雕圓形,在圓框內雕刻出飾以祥云的騰龍和舞鳳。以龍紋設于圓內,構成圓形的適合紋樣,稱為“團龍”,“團鳳”同理。團龍、團鳳是對龍、鳳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紋飾源于唐代,在明清時期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多用于皇家建筑,堪稱這段時期的一大特色。團龍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有攘除災難,帶來吉祥的寓意。團鳳圖案不僅裝飾趣味濃厚,而且也適合鳳紋的表現(xiàn)。(見圖一、圖二)
團龍裝飾檻窗內,龍口大張,朝向鳳的方向,身長若蛇盤曲成S形,身上魚鱗樣紋飾雕刻細膩,前額及雙目凸出,角為鹿角形象,龍須對稱飄散成相背的S形,四只鷹形爪趾屈張有力,龍尾上揚散開,雕刻樣式似鳳翅,龍身及空白處雕以祥云紋銜接;鳳體處于圓框內中心位置,空白處以云紋填補,立鳳回首,與龍遙相呼應,鳳嘴微張,單足獨立,鳳翎呈波浪狀,靈動有力,雙翅伸展,與常見不同,其背雕為龜背,尾羽彎曲下垂,細節(jié)刻畫精美。方框內四角分別雕飾四只展翅飛翔的蝙蝠,兩翼長而靈動,四蝠兩兩相對稱。木雕施以彩繪,從現(xiàn)存色彩看,主要以藍色、紅色、原木黃色為主,根據(jù)研究彩繪應為礦物染料,故歷久而色彩依然鮮艷。
這對團龍團鳳檻窗是明代建筑中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在簡單中求豐富,統(tǒng)一中求變化。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雕刻技法,圓轉處線條流暢似水,方折處線條硬朗如墻。長線婀娜多姿,短線整潔有力。近看圓框內“龍”、“鳳”又分別完整的顯現(xiàn)出“龍飛”、“鳳舞”的畫面,左右呼應,線條流暢。檻窗四角四只浮雕蝙蝠構圖完美,造型抽象,靈動自然。同時在雕刻技法上盡量留空,兼顧了殿內通風采光,使其藝術性和功能作用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檻窗整體上看龍、鳳、蝠、祥云等都是分別獨立成型,但細看每個圖案之間又是自然銜接的。
。ㄈ堷P檻窗題材選取與傳統(tǒng)文化
根據(jù)《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闭f伏羲以“龍”命官,是龍圖騰的創(chuàng)立者,故而伏羲又被稱為“龍祖”。在太極殿檻窗上雕團龍紋飾,緊扣伏羲文化及伏羲廟整體文化氛圍。對于團龍、團鳳檻窗中龍、鳳的涵義,我們一般的解釋為——反映龍、鳳呈祥的文化現(xiàn)象,同時暗合陰陽相合的寓意。不過,在早先的記載中,包括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鳳的解釋是象征祥瑞的神鳥,且與后世所常連用的“鳳凰”一詞有區(qū)別,都為神鳥,但通常鳳為雄者。因此,單純以龍鳳——陰陽這種對應關系來解釋龍鳳檻窗的文化涵義,恐不能夠盡然。
伏羲廟龍鳳檻窗中,團鳳檻窗最值得稱道與研究的地方在于鳳外形塑造時背上雕成的龜殼,這在象征性寓意圖案中并不多見,現(xiàn)在對其的一般解釋依然遵循傳統(tǒng)文化中“龜”的寓意——長壽。晉代郭璞所注《爾雅•釋鳥》中,有對鳳外形特征的描述,云:“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鼻宕斡癫米墩f文解字注》有對鳳外形更詳細的記載:“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像也。麐前鹿后。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崐崘。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這說明,這種“龜背鳳”的造型在建筑中出現(xiàn)并非偶然,并且出現(xiàn)時間并不晚,在早期典籍中可以找到依據(jù)。通過“龍紋龜背”的鳳鳥圖案既歌頌伏羲開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豐功偉績,又體現(xiàn)了對古文化一脈相承的傳承。
總的來說,“龍鳳”二者均為集眾動物大成之美者,成為統(tǒng)一之美,被視作神、力、美的象征。抽象化、藝術化的蝙蝠取諧音,蝠即福,寓義“四季來!。龍、鳳、蝠、祥云等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常見的被賦予美好愿景的題材。團龍團鳳檻窗圖案是集藝術性與功能性完美統(tǒng)一的天水明代木雕精品,不僅作為檻窗使用,還由于伏羲廟是一座專門建造用來祭祀伏羲的宗廟,而與其創(chuàng)立背景結合承載了許多文化寓意。
【注釋】
[1] 河姆渡遺址考古隊:《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fā)掘的主要收獲》,《文物》1980年第5期。
[2] 沈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等:《沈陽新樂遺址第二次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85年第2期。
[3] 明《新修太昊宮門坊記》碑。
朱姝民(女,甘肅武威人,文博館員。) 《天水伏羲廟明代龍鳳檻窗木雕賞析》原文發(fā)表于《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