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人文天水>>正文
論伏羲文化的演變與內涵
(2018/2/24 23:53:29)  來源:伏羲廟  打印本頁

論伏羲文化的演變與內涵

雍際春 (天水師范學院 隴右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 伏羲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生成于先秦,秦漢魏晉時期得到擴充,至唐宋時期定型。考察其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伏羲與女媧在中國古史系統中,既是創世英雄,又是華夏始祖,而且是華夏文明的奠基者。伏羲及其文化創造活動正反映了中國遠古新石器時代中期漁獵畜牧向農耕過渡的文明肇啟時代。由此而形成的伏羲文化,內涵豐富,滲透于中華文化的許多層面和領域。它既是中華本源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哲學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的寶庫,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伏羲文化 歷史傳承 伏羲時代 創世英雄 華夏始祖 文化內涵

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國家出現之前,都有一段歷時甚久的文明發展史和民族形成史。中國是文明古國,其文明起源和民族形成尤其悠久漫長。因此,蘇秉琦先生明確提出重建中國古史的遠古時代,認為中華民族具有“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1]。所謂中國古史的遠古時代,就是指夏商周上古時代以前的中國早期歷史階段,特別是從新石器時代至上古時代,即中國古史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正是中華文明的萌芽時期。那些神人合一的古圣先王,其事跡與文化創造活動,曲折地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的歷史真貌。在我國古史傳說系統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一位有非凡貢獻的創世英雄。但由于長期以來有關其事跡和歷史傳說虛實混雜,文獻記載零散歧異、撲朔迷離,這就給我們準確把握和科學評價其文化貢獻和歷史地位造成了困難。因此,原始察終,稽古抉幽,對伏羲傳說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的生成和演變作一歷史考察,以還其本來面貌,對于我們重建古史和探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伏羲傳說的歷史傳承
大凡神人不分的神話傳說時代,其傳說人物及其事跡,往往有一個產生、擴充和整理加工以至定型的過程。見于典籍史乘的伏羲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正是如此。縱觀其承傳歷程,可分為生成期、擴展期和定型期三個階段。
(一)先秦時期——伏羲傳說的生成
伏羲傳說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管子》《周易》《左傳》《莊子》《尸子》《荀子》《列子》《戰國策》《國語》《楚辭》《世本》《逸周書》《山海經》等先秦典籍都有關于伏羲的直接或間接記載,但所記事跡概略。
《管子•封禪》曰:“慮犧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莊子•繕性》曰:“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又《大師宗》:“夫道,……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又《田子方》:“伏羲、黃帝不得友。”《左傳•昭公十七年》云:“陳,太皞之墟也。”又云:“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又《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戰國策•趙策二》:“宓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列子•楊朱》:“但伏羲以來三十余萬歲。”又《黃帝》篇:“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尸子•君治》:“宓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又說:“伏犧始畫八卦。”《世本》:“宓犧作琴,八尺二寸,四十五弦。”又云:“伏犧臣芒氏作羅,芒作網。”《楚辭•大招》:“伏羲《駕辯》,楚《勞商》只。”
上述典籍零星記載了當時社會關于伏羲事跡的主體內容。而對伏羲事跡記載最為全面的先秦典籍是《周易•系辭下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綜合先秦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見于史乘的伏羲是一位人首蛇身、以龍紀官、教化民眾的圣君。他又稱太皞,都于陳,他曾教民漁獵,發明網罟,通過仰觀俯察而始畫八卦,立官設部,制琴作樂,對于開創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秦漢魏晉時期——伏羲傳說的擴充
秦漢魏晉時期,一方面,由于讖緯神學的興盛和玄學的勃興,大量緯書多有關于圣君先王的描述;另一方面也隨著中國古史系統的整理和進一步構建,一些史書和子書中也留下了不少伏羲等中華人文初祖的傳說資料。有關伏羲的事跡、身世以及文化貢獻也隨之愈益豐滿,涉及內容和領域亦大為擴展,有關記述也不乏荒誕離奇之說。伏羲傳說由此被納入中國古史系統。這一時期涉及伏羲生平事跡的文獻主要有《史記》《漢書》《后漢書》《禮記》《淮南子》《風俗通義》《論衡》《白虎通義》《潛夫論》《春秋緯》《詩緯》《孝經緯》《易緯》《河圖稽命徵》《古史考》《三五歷紀》《抱樸子》《玄中記》《帝王世紀》《拾遺記》《述異記》《水經注》等文獻。擇其要者,上述典籍關于伏羲事跡的記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伏羲生平
(1)名號:《漢書•律歷志》:“太昊作網罟,以佃獵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風俗通義》:“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羲也。”《拾遺記》:“庖者包也。言包含萬象,以犧牲登薦于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犧,亦謂伏犧,變混沌之質,文宓其教,故曰宓犧。”《帝王世紀》:“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曰庖犧氏,是為犧皇,后世音謬,故謂之伏犧,或謂之慮犧,一號雄皇氏。”《禮記•月令》:“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鄭玄注:“大皞,宓犧氏;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為木官。”
(2)身世與姓氏:《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犧。長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為先。”《河圖稽命徵》:“華胥于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于成紀。”《拾遺記》:“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其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2.伏羲形象
《孝經緯•援神契》:“伏犧大目、山準、日角、衡而連珠。”《春秋緯•元命苞》:“伏犧大目、山準、龍顏。”《春秋緯•合誠圖》:“伏犧龍身牛首、渠肩、大腋、山準、日角、大目、珠衡、駿亮、翁鬣、龍唇、龜齒。”又云:“伏犧長九尺一寸,望之廣,視之專。”《帝系譜》:“伏羲人頭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拾遺記》:“伏羲,長頭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須垂委地。”
3.文化貢獻
這一時期,文獻中關于伏羲的文化貢獻,除了上一階段已有記載的始畫八卦,發明網罟,設官立部,制琴作樂諸項之外,又有“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興焉”。(《尚書•序》)“去巢穴之居”,“絲桑為瑟,灼土為塤”,“規天為圓,矩地取法,視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使鬼神以致群祠,審地勢,以定山岳”,“立禮教以導文,造干戈以飾武”。(《拾遺記》)“鉆木取火”(《河圖挺輔佐》),“始名物蟲鳥獸之名”,(《春秋緯•命歷序》)“嘗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天枉焉”,(《帝王世紀》)“伏羲制杵臼,萬民以濟”,(《新論》)“伏羲立九部而民易理”,(《易緯•坤靈圖》)“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古史考》)“伏犧樂名《立基》。一云《扶來》,亦曰《立本》”。(《孝經緯•鉤命決》)由上可知,伏羲的發明創造和文化貢獻在秦漢魏晉時期經過增益修補和擴充加工,較先秦時期內容更為豐富,范圍也更加廣闊。
(三)唐宋時期——伏羲傳說的定型
唐宋以來,伏羲傳說事跡進一步完善和整合,從而使伏羲三皇之首和人文初祖的地位固定下來。在大量史書和類書等文獻中,都有伏羲事跡的記載,如《晉書》《隋書》《舊唐書》等歷代正史,《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等地理總志,《唐會要》《通志》等政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類書,都有伏羲生平事跡的記載。特別是《獨異記》《錄異記》《補史記•三皇本紀》《路史》《古微書》《繹史》等著作中,記述伏羲事跡尤為詳備,堪稱集大成者。概而言之,唐宋以來典籍中,有關伏羲事跡的記載,主要有三個典型特點,一是以唐代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為標志,伏羲不僅進入正史系統,并且其事跡和文化創造活動更加系統化。二是唐宋以來正史中,對伏羲祭奠等均有明確的規定。三是有關著作對伏羲的文化創造活動等內容進一步擴充。如“伏羲化蠶”,(《路史•后記五》)“聚天下之銅,仰觀俯視,以為棘幣”,“伏羲推策作甲子”,“古者庖羲立周天歷度”,伏羲等“爰興神鼎,制郊禪”,(《路史•后記一》)伏羲“治金成器,教民炮食”。(《繹史》)
綜上所列,伏羲事跡在經歷先秦時期的發軔,秦漢魏晉時期的加工增益,至唐宋時期的整合定型,最終使伏羲成為我國遠古的創世英雄之一和最早的人文始祖。
二、伏羲在中國古史系統中始祖地位的確立
伏羲傳說自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于儒家經典和諸子之書之后,他不僅被納入了我國的古史系統,而且位居首席,是一位集創世神、始祖神和發明神于一身的中華人文初祖。其在中國古史體系的位置,經歷了一個介入、確立和變化的過程。
我們習慣上將夏商周上古時代之前的時代稱為三皇五帝時代,這是中國遠古文明初創的重要階段。有人認為在中國神話傳說系統中,三皇及以前的時代是單體神話時代,而五帝時代是復合神話階段,前者以盤古、伏羲、女媧為代表[2]。實際上,見于記載的盤古傳說在時間上明顯晚于伏羲、女媧,而伏羲、女媧大致屬同一時代。因此,我們可以將單體神話時代,亦即三皇時代看作是中國古史系統的創世時代,伏羲和女媧等就是這一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創世英雄。
三皇五帝之說出現于戰國,形成于秦漢。顧頡剛說:“三皇是戰國末的時勢造成的,至秦而見于政府的文告,至漢而成為國家的宗教。他們是介于神與人之間的人物,自初有此說時直至緯書,此義未嘗改變。自從王莽們廁三皇于經和傳,他們的名稱始確立了。”[3]三皇之說源自“太一說”和“三統說”,至《呂氏春秋》始見“三皇”一名。三皇說中的三皇,其說有四,而伏羲、神農二人為四說所共有,其余一位或為燧人、或為女媧、或為祝融、或為黃帝,說法不一。[4]秦漢時期是中國古史系統的大整理時代,“三皇”之說一經出現,伏羲即占有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優勢地位,而成為中國古史體系的人類始祖。《史記•太史公自序》云:“先人有言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漢書•律歷志》:“伏羲畫八卦,從數起。”在《漢書•古今人表》中被列為“上上圣人”的第一位即是“太昊帝宓羲氏”。被后世奉為正史的《史記》《漢書》,將伏羲納入記載范圍,是伏羲進入中國古史體系并獲得人文始祖至尊地位的標志。魏晉以降,隨著盤古開天辟地等創世神話的出現和流行,伏羲“三皇之首”的地位受到沖擊,三國時吳國人徐整的《三五歷紀》,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已將伏羲列到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之后。至宋代,伏羲則由三皇之首淪為五帝之首。盡管如此,但另一方面,由于伏羲之功德和杰出貢獻已經深入人心,其地位并未因在古史體系序列的后移而動搖。故唐代司馬貞綜合前代史乘緯書之大成,撰《補史記•三皇本紀》,正式為伏羲立傳,標志著伏羲人文始祖地位的最終確立和定型。正因為如此,在唐宋以來國家的祀典中,伏羲作為三皇之一,仍然位居重要地位,伏羲集創世神、始祖神和發明神于一身。
1.創世英雄
1942年出土于長沙東郊王家祖山的楚墓,約為戰國中晚期之交的墓葬[5],該墓出土的帛書甲篇,不僅記載了伏羲、女媧事跡,而且帛書內容為中國迄今所見先秦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最系統、最明確的創世神話,茲據董楚平先生的研究和解釋轉錄如下:
曰故(古)大熊包戲(伏羲),出自□霍(震),居于睢□。厥□侐侐,□□□女。夢夢墨墨,亡章弼弼。□每(晦)水口,風雨是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礎(媧),是生子四,□是襄而戰,是各(格)參化法造(度)。為禹為契,此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騰)傳(轉),山陵丕疏。乃命山川四海,熏(熏、陽)氣百(魄、陰)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溢、厲。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為歲,是惟四時:長曰青干,二曰朱四單,三曰白大木然,四曰□墨干。
千有百歲,日月夋生,九州丕塝(平),山陵備蚯侐。四神乃作,至于覆(天蓋),天旁動,扦蔽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敦(保),奠四極,曰非九天則大蚯侐,則毋敢蔑天靈,帝夋乃為日月之行。
共攻(工)□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雨,辰祎亂作,乃□日月,以傳相□思,又霄又朝,又晝又夕。
上述帛書內容大意是說在天地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后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天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并使三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木然,老四叫墨干。
一千數百年后,帝俊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運行規則。
后來共工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6]。
在這篇我們可以看到的中國先秦唯一完整的創世神話里,它記載了伏羲、女媧、禹、契、帝俊、炎帝、祝融、共工等傳說人物。其中,伏羲、女媧先天地而存在,結為夫婦,生四子而開天辟地、通九州、安山陵、協陰陽、制定日月(自然)運行規則和歷法,是典型的創世神話,說明伏羲、女媧是共同的創世英雄。
2. 民族始祖
與伏羲大約同時的女媧,也是一位創世神,而且她與伏羲兄妹成婚,共同繁衍了人類,因而,他們又被尊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女媧事跡大約與伏羲同時出現,《禮記•曲禮》:“女媧之笙簧。”《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關于女媧創世的神話,《淮南子》記載最詳,她曾“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這位創世神又是始祖神。《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者綆人也。”文獻中伏羲、女媧兄妹成婚主要見于唐代李冗的《獨異志》:“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唐盧仝《與馬異結交》:“女媧本是伏羲婦。”在傳世文獻典籍中,明確記載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的傳說,雖然遲到唐代才出現,但早在漢代甚至戰國時代即已流行,并有確鑿證據。一是現已發現的大量漢代畫像石(磚),多有伏羲、女媧蛇身人首的交尾形象。而且此類形象的畫像石(磚)在我國各地均有大量發現。二是前引戰國楚墓帛書中關于伏羲女媧二神婚配生子的考古學資料。三是早在商代已有伏羲、女媧交尾圖出土,張光直認為:“安陽西北岡殷王大墓出土木雕中有一個交蛇的圖案,似乎是東周楚墓交蛇雕像與漢武梁祠伏羲女媧交尾像的前身。”[7]因此,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始祖神話,并非出自唐代或漢代,而是早在與伏羲、女媧事跡的出現幾乎同時的戰國時期即已存在了。
文獻中又有伏羲“制嫁娶,正姓氏”,“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媒因置婚姻”的記載。結合伏羲出生的感生傳說,伏羲、女蝸兄妹成婚,以及他們制嫁娶,置婚姻,改革婚姻制度的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正是遠古時代由族內婚向族外對偶婚過渡的時代。因而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被我國許多民族尊為始祖,他們是中華民族最早和最具廣泛代表性的始祖。
3. 華夏人文初祖
從伏羲傳說的演變及發明創造可知,其文化創造的內容幾乎包括了遠古時代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有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取火種、造甲歷、制嫁娶、創禮樂、設九部、制九針、立占筮等內容,故有人稱伏羲是“一個非凡的文化英雄,而且是一位無與倫比的科技領袖,科學、文化、藝術、冶金、歷法包括婚姻禮教等,所有的文明都沐浴過他神性的光輝。……我們稱伏羲為科學大神、文化大神、哲學大神、音樂大神、宗教大神”[8]。誠如斯言,伏羲作為創世神和華夏始祖,在人類邁向文明征途中他帶領先民仰觀俯察,認識和征服自然,創立各種名物制度,發明不少生產技術,雖然后世傳說中伏羲發明創造的內容有附加成分存在,但他做為古圣先王中第一位創制英雄,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并取得不少文化創造,則是確信無疑的。因此,伏羲是我國遠古時代文明初創的杰出代表,是華夏民族最早的人文初祖。
三、伏羲文化及其基本內涵
伏羲事跡與傳說起自戰國,秦漢時被納入中國古史體系,至唐代其三皇之首的地位被固定下來。從考古材料、文獻記載和民俗資料綜合開展研究已經取得的成果表明,伏羲時代是中國遠古時代由母系氏族邁向父系氏族社會,由漁獵畜牧向農耕文明進化,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歷史階段。伏羲事跡與文化創造活動的歷史傳說,曲折而隱約地反映了這一歷史階段中華先民進化發展和開創文明的種種信息,是我們據之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素材和基本依據。
自先秦以來,由于其獨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貢獻,伏羲乃至女媧成為中華民族歷代口耳相傳又見諸典籍史乘加以推崇、歌頌、祭奠、信仰、尋根的對象和旗幟。于是,歷代賢哲學人乃至統治階層,遂以伏羲、女媧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為基礎,復經演繹加工和增益擴展,加之民間傳說的推衍流傳,民間信仰崇拜與風俗習尚的浸潤習染,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博大、內涵深奧豐富而蔚為大觀的伏羲文化。作為現代意義或學術意義的伏羲文化,其基本內容及其內涵滲透于中華文化的眾多層面和領域。
第一,中華本源文化。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創世英雄、華夏始祖與人文初祖,伏羲時代正處于中華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的中介點。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及其原生面貌,了解中華民族在遠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生態,伏羲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既是我們探索歷史真相的參照和線索,其本身也構成中華文明生成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考古學關于中華文明起源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正在愈益清楚地將伏羲時代中華文明的原生面貌展示于世人面前。我們從伏羲文化的內容中,當可窺知中華文化的原初形態。
第二,民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呈一體多元格局。伏羲為華夏始祖,無論是傳說時代的不少非凡人物、部族與方國,還是古今屬于祖國版圖的大多數民族,都公認伏羲為其始祖,自認本民族為伏羲氏族的后裔或支系。因此,“龍的傳人”為中華民族所共享,龍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代稱,龍圖騰以及與之相關的龍蛇圖案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東海之濱、西北高原均有大量發現。“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族徽和“胎記”,伏羲文化無疑是中華各民族尋根的歸宿和母體。所以,學術界已有人提出用時代更早、更具廣泛性、民族代表性的“華夏”取代晚起的“炎黃”,或以前后相繼、代表不同時代的人文初祖伏羲、黃帝之簡稱“羲黃”,以代替“炎黃”,稱中華民族為“羲皇子孫”[9]。這種提法較“炎黃”更具科學性和感召力。
第三,哲學文化。伏羲的文化貢獻之一是造書契、畫八卦。八卦成為中華先民理性思維和科學思想的結晶和高度智慧的標志。由八卦而《周易》并由此形成的易學思想與體系,是中華民族解釋世界、認識自然、規范社會人倫的鑰匙與百科全書。八卦與易學體系在哲學層面上既是中華民族認識世界、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解釋系統,也是一個操作系統。因而,這一完整嚴密、富有民族特色和陰陽變異、和合大同的辯證思維理論和邏輯方式體系,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進程。在文化層面上,八卦與易學體系,是長期占據正統文化的儒家學說,與儒學并立而存的道家文化,在民間社會有廣泛基礎的巫術占筮等神秘文化的活水源頭。所以,八卦符號與易學思想,實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與核心。
第四,民間民俗文化。遠古神話的傳承流播,其去向一是哲學化,二是歷史化,三是仙化。與伏羲乃至女媧事跡相關的傳說,與此三途均有關系。于是,伏羲之感生神話、兄妹成婚、洪水故事、葫蘆神話、龍圖騰與龍文化、龍蛇禁忌、八卦符號與各項創造發明,都伴隨伏羲文化的泛化而進入民間文化體系和依附于民俗習尚之中,并在民間文化與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其發展演進中最具持久魅力的“元素”和動力。如以伏羲、女媧故事為例,有人從民間搜集的漢民族230例兄妹婚神話中,發現婚姻對象“兄”或“弟”是伏羲的有62個,“妹”或“姐”為女媧的有42個,其中“兄妹”是伏羲和女媧的有38個。在150多個少數民族同類型神話中,“兄弟”是伏羲的有22個,“兄妹”為伏羲、女媧者有4個[10]。這充分反映了伏羲、女媧兄妹婚神話的廣泛性,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伏羲、女媧事跡在民間文化與民俗文化中的持久性影響。
除了上述諸層面與領域之外,伏羲文化還涉及科技文化、制度文化、藝術文化、宗教文化等內容,茲不贅列。
通過對伏羲傳說的歷史考察,伏羲時代的推論和伏羲文化基本內涵的揭示,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伏羲及伏羲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體,又是中華哲學體系、神秘文化與民間民俗文化之寶庫。伏羲文化亦即龍文化從物質世界到精神領域,從上層文化到民間習尚,幾乎無所不在,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和意識領域。因此,伏羲文化對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獨特魅力與價值;它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和文化意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源泉。在中華文明演進和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伏羲傳說與文化,是凝聚中華各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國民性格,開發民族智慧,推進民族復興的“元素”和動力,具有永不枯竭的親和力、感召力和紐帶作用與規范功能。

作者:雍際春,男,甘肅清水人。天水師范學院隴右文化中心主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與中國文化史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成果。

[1]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三聯書店,1999年,第176頁。
[2] 高有鵬:《論中國神話時代的基本劃分》,《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3] 顧頡剛:《古史辨(第七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1頁。
[4] 顧頡剛:《古史辨(第七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2頁。
[5]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子彈庫戰國木槨墓》,《文物》1974年第2期。
[6] 董楚平:《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楚帛書甲篇解讀兼談中國神話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第226—227頁。
[8] 高有鵬:《論中國神話時代的基本劃分》,《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9] 吳海文:《中原古代文明起源新解——從伏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談起》,《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3期。
[10] 楊利慧:《伏羲、女媧與兄妹婚神話的粘連與復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論伏羲文化的演變與內涵》原文發表于《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相 關 新 聞

·天水伏羲廟明代龍鳳檻窗木雕賞析·伏羲文化研究綜述與考古學研究評析
·從考古窺探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西關街道“健康大講堂”走進伏羲中學(圖)
·天水伏羲廟連續兩天游客接待量過萬(組圖)·天水伏羲琴社召開會員大會 胡寶琴女士當選會長(圖)
·丁酉(2017)年天水伏羲廟秋祭伏羲典禮圓滿落幕(圖)·天水伏羲廟隆重舉行丁酉(2017)年秋祭伏羲典禮(圖)
·天水伏羲廟舉行丁酉(2017)年秋祭伏羲之迎神取圣水儀式·丁酉(2017)年秋祭伏羲氏典禮將于9月8日拉開大幕(圖)

新 聞 推 薦

天水玉泉觀正月初九人如潮,“朝山會”再掀

·“利劍”再出鞘 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全部進駐
·美“史上最重”制裁不合時宜
·楊晶因嚴重違紀受到留黨察看一年、行政撤職處分
·憲法宣誓新誓詞來了!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三中全會將于2月26日至28日召開
·美國宣布設在耶路撒冷的大使館將于5月開館
·大量游客仍滯留海南,瓊州海峽能建跨海大橋嗎?
·俄羅斯希望土耳其與敘利亞直接對話:好好談談
·教育部強調十項嚴禁:嚴禁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
·章丘鐵鍋傳承人:發布不要翻墻進廠聲明系因公眾購買太瘋狂
·山東省委書記的講話,震動怎么這么大?
最 新 圖 片
天水玉泉觀正月初九人如潮,“朝山會”再掀 天水市書畫院第十三屆年展開展(組圖) 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長宮輝調研科技創新工作 天水2018“朝觀”大片火爆來襲,10萬群演“ 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長宮輝到市教育局調研慰 天水市和清水縣被中央文明辦確定為全國文明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天水資訊
·【新春走基層】張家川“上九”社火歌盛世(圖)
·秦安縣政府領導督查重點建設項目進展情況(圖)
·中城街道開展春節后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圖)
·秦州區玉泉觀上九會游園活動有序開展(組圖)
·秦州上九會:這場盛大的年俗文化活動 歷經數百年而未
·天水玉泉觀正月初九人如潮,“朝山會”再掀高潮(圖)
·秦州區元宵燈會將于正月十三開展(圖)
·天水數十位書畫家齊聚秦韻書苑 筆墨聚會迎新春(圖)
·張家川縣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宣講報告
·清水縣各鄉鎮以多種方式慶祝新春佳節(圖)
·清水縣2018年“慶元宵”象棋比賽落下帷幕(圖)
·清水縣隴東鎮上九社火鬧新春(圖)
·劉天波主持召開十五屆縣委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
·清水:黃門“上九”社火慶新春 縱情謳歌新時代(圖)
·【新春走基層】王河鎮舉辦秦腔戲曲票友大賽(圖)
·天水郡街道全力整治節后城鄉環境衛生(圖)
·【秦安年味】秦安縣文化館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專題匯
·秦安縣首屆“黃土魂·赤子情”農民書畫展開展(圖)
·燈火輝煌 流光溢彩武山城(組圖)
·天水市運管局圓滿完成春節期間道路運輸保障任務(圖)
·【實事惠民】天水市三中遷建項目主體封頂(圖)
·天水市書畫院第十三屆年展開展(組圖)
·劉文璽區長督查天水市三中等教育遷建項目進展情況(圖
·一圖讀懂|王銳在七屆市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
·一圖讀懂|天水市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工作報告
 文化歷史
·“年味”淡了嗎?——透視春節習俗的變與不變
·你只知過春節,卻未必懂春節的前世今生(圖)
·春晚有著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 在數字時代重生(圖)
·【網絡中國節】用“新”過年,盤點年俗變遷(圖)
·回憶中的臘八節:喝粥盼過年 其樂融融泡臘八蒜
·過了臘八就是年!教你熬一鍋噴香軟糯的臘八粥
·在紀念錢偉長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錢偉長的故事(圖)
·冬至小知識:別名稱“履長” 各地飲食大不同
·還原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的“中國色彩” (組圖)
·【黨史ABC】為什么黨員之間要互稱“同志”? 
·又到端午節:屈原不姓屈 你知道嗎? (圖)
·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圖)
·原來這些參加過長征的開國元勛也當過老師(組圖)
·故宮6大殿百年首次亮燈 帝后婚房奢華逼人(圖)
 博 客
·紀念杜甫誕辰1306年詩會
·叼條魚兒過大年
·臘月三十的鹽官鎮年集(一)
·牡丹跟集(三)
·牡丹跟集(二)
·牡丹跟集(一)
·李三祥:新年隨想
·天水朋友的民俗收藏
 播 客

·《年味》“快閃”
·甘肅銀行“快閃”
·天水南站“快閃”
·傳承伏羲文化
·天水歡迎你
·羲皇故里·天水
·撐起“天水藍”
·天水在線獲獎
 娛 樂

·《紅海行動》:“中國安全”是世界發展的“金鐘罩”
·新版《紅樓夢》:為何是“曹雪芹著,無名氏續”?
·總導演楊東升解讀2018狗年春晚:篩選標準有兩個
·春晚舞臺國寶“絲路”回歸 王菲那英攜手“回憶殺”
·2018年央視春晚陪伴如約 喜慶團圓中唱響新時代
·春晚“最佳金句”出爐,第一個就教你脫單秘笈!
·狗年央視春晚節目單出爐!你最期待哪個節目?
·2018年央視春晚第四次彩排 三分之一演員為春晚新面孔
·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準備就緒
·4大港姐同框! 50歲陳法蓉顯年輕(圖)

 社 會
·章丘鐵鍋傳承人:發布不要翻墻進廠聲明系因公眾購買太
·不想上班?四招讓你“滿血復活”擺脫假日綜合征
·相見時難別亦難 國人大年初六“話離別”
·重慶警方破獲特大生產銷售假冒茅臺等名牌白酒案
·兵馬俑拇指被盜 中方啟動索賠程序(圖)
·“年夜飯曬穿山甲熊掌”當事人虛構事實被拘五日
·兵馬俑赴美展覽受損被盜 承辦方表示強烈憤慨和譴責
·切記,春節這些“紅包”不能搶!
·中國人最隆重的“飯局”:年夜飯怎么吃?(圖)
·香港雙層巴士車禍死亡人數升至19人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線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郵箱:tsw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