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 何止“八卦”揚名
(燕都融媒體特約撰稿 王閩九 文/圖)

如果不是為湊齊我國“四大石窟”的旅游打卡,我不認識天水。如果不是設法在旅游攻略中旁逸斜出,去看看麥積山,我或許會嫌天水太偏遠。如果不是那個豎著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的火車站廣場,不僅有紅艷艷的花牛蘋果雕塑,還有密集的旅游指路牌,我不會驚覺天水的博大精深。

▲唐代的伏羲女媧圖/燕都融媒體資料圖
女諜·伏羲·女媧
在斗膽攀登麥積山石窟時,我總覺得在如此高聳的懸崖峭壁上開鑿石窟太詭譎。不料,天水還有更詭譎的往事。據說,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一位女間諜,就出生在天水郡。芳名“女艾”,或稱“汝艾”“女歧”。通常認為她是夏朝的女將軍。她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她促成了夏朝的“少康中興”,名垂千古。中國第一部編年史《左傳》和屈原的《天問》都提及這位神不知鬼不覺的女特工。
這位女艾死后,竟然成了各支艾氏宗族一致公認的得姓始祖。艾氏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自得姓至今已將近4000年了。
不過,這還不是中國古姓中資歷最深的。資歷最深的古姓,就潛伏在甘肅天水的遠古時代,或者說,神話時代。中國資歷最深的古姓,就是——“風”!這個看似稀松平常的字,與八卦祖師伏羲密切相關。
《周易》《左傳》《莊子》《國語》《管子》等先秦典籍都證實了伏羲的存在。在史前文明中的“三皇五帝”時代,伏羲屬于三皇之一。他的父親即是被后世奉為“火祖”的人工取火發明者燧人氏,姓風!伏羲出生于天水。天水境內至今仍留存著以風姓命名的風谷、風臺、風塋等。傳說伏羲之妹女媧就生于風臺,長于風谷,葬于風塋。
最出名的當數天水的伏羲廟。它可謂中國目前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明代建筑群,而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人習慣稱它為“人宗廟”。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實為罕見。伏羲祭典早已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登上木梯探泥佛。
大地灣·秦人福地·三國古戰場
甘肅省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就在天水“大地灣”。竟然還是我國重大史前考古發現之一。我慶幸自己有緣一睹天水——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如果說,西安演繹中國1000年前的精彩,那么,大地灣展示華夏文明8000年前的古老。
在旅游發燒友眼里,天水似乎是大西北的一處偏僻之地。在地理學家眼里,天水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位置得天獨厚。在學者眼里,天水盛行先秦文化。“秦州”“秦城”“秦安”“秦亭”——秦始皇祖先生存繁衍、發展壯大的秦人福地。
天水的歲月,可不是躲在僻遠處靜默著。中國歷史檔案里,天水驚雷陣陣。天水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甘谷縣享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明擺著,天水是中國縣制初始地。提到甘谷縣,當地人肯定要自豪地說,姜維故里在此!天水的故事里不僅有諸葛亮智收姜維的歷史傳說,而且還涵蓋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等如煙往事。

▲麥積山石窟的凌空棧道。
石窟·絲路古道·新歐亞大陸橋
甘肅省七處世界文化遺產里,就有一處歸屬天水。不消說,非麥積山石窟莫屬!它狀若農家麥垛,孤峰聳立,不同凡響。它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我“打卡”過的其它石窟,沒有一個如此驚險,竟然開鑿于懸崖峭壁上,洞窟之間全靠凌空棧道連接通達,令人望而生畏。難怪麥積山石窟除了躲不過的地質災害,安然避開了戰爭風險,逃過敦煌莫高窟遭遇的劫掠與野蠻切割等人為災難。但這不是它感動千年的唯一原因。它的魅力還在于石窟泥塑藝術精彩絕倫。由于麥積山石質結構松散,不適合精雕細鏤,所以石窟內外多為泥塑和繪畫。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說:“敦煌如果是一個歷代壁畫的大畫館,麥積山則是我國歷代雕塑的一座雕塑館。”我最喜歡徘徊在麥積山石窟最高處的第4窟。這里的窟頂有罕見的“薄肉塑”:壁畫彩繪與淺浮雕珠聯璧合。這是麥積山石窟的一大特色,有別于另外三大石窟。

▲天水的風味小吃。
麥積山石窟開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迄今已有1600余年。“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盡管唐代天水大地震,震毀了麥積山石窟崖面中間部分,剩下的東崖和西崖兩部分,還是積累了歷朝歷代至少7800余尊雕塑,大的高達十五六米,小的僅二十多厘米。無數泥塑的嘴角漾著東方的微笑,尤以133窟北魏小沙彌的微笑著稱。
天水的人文風景呈現著動態的美,驚艷著古今中外。至晚在漢代,這里就有著名的絲綢之路。它被視為古代商貿之路上的“絲路明珠”。如今,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