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人文天水>>正文
尹喜
(2022/3/5 12:34:07)  來源:天水通史  打印本頁

尹喜

(傳說一:今天水市東的麥積區伯陽鎮,傳為尹喜故里 天水在線2017/1/26 攝)

(麥積區伯陽鎮的著名古剎——柏林觀 天水在線2018年3月31日

(傳說二:清水縣隴東鎮的尹道寺村,傳為“尹喜故里”  天水在線2019年4月8日攝)

  尹喜(生卒年不詳),字公文,號文始,春秋后期邽縣(今甘肅天水市)人。自幼聰明好學,喜研玄書,尤對《易經》《太公素書》攻讀甚深,更喜天文秘諱。及長出游,涉覽于山水之間,至終南山周至,結草為廬,居住修行。后因以其廬觀天察地之故,稱名“樓觀臺”。

  周王獲知尹喜有道行,召至都城雒邑(今河南洛陽),使任大夫,東宮賓友,后改為函谷關(在今河南省西部)關令。一天,聞當時著名思想家、道學家李耳(老子)騎著青牛至函谷關,尹喜很早就崇拜老子學說,聞其至關,即迎入館舍,以弟子禮相待,并問道于老子。于是,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傳于尹喜。

  尹喜得《道德經》后,辭去關令,專心苦讀,研究其奧妙。終于弄通了老子用“道”來說明宇宙間演變規律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觀點,以及“無為而治”的思想;對老子同情貧苦百姓、抨擊統治者違背天道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的認識深有同感。三年后,著成《關尹子》9篇,宣傳和闡釋老子的思想。

  尹喜去世后,戰國至秦漢間即有崇其道者聚集周至舊宅樓觀臺,弘揚其道。至魏晉時形成了道教樓觀派,尊老子為始祖,尹喜為真人。其后,道教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現今五大宗教中唯一起始于中國本土的宗教。

  今天水市東的麥積區伯陽鎮,傳為尹喜故里,并有老子、尹喜傳道、講經故址以及煉丹灶、老子庵等遺跡。 (《天水通史》)

老子講經臺與天水人尹喜

天水日報劉長清 2005-11-7 )

  天水伯陽鄉渭河北岸的山,人們稱之為天水龍山。山上有道教圣地柏林觀和老子講經臺遺址,伯陽因老子字伯陽而得名。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衷,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交尹喜而去,莫知其所終!

  尹喜,姓尹名喜,字公文,號文始!陡拭C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志》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薄吨袊舜笞值洹份d“尹喜,天水人”!肚刂菪轮尽份d:“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臺,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相傳老子騎青牛云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圣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筑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于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尹喜是天水籍歷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賢名士,聞名中外的《道德經》五千言,是由他承傳推廣于世的。兩千多年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政治、軍事、史學等學術界影響極為深遠,意義非常,尹喜的功德是無量的。

  大型辭書《道藏·尹喜傳》、《水經注》等書中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動在渭河中上游一帶,除了伯陽柏林觀、講經臺等地之外,他們還去過秦州區的老君臺、玉泉觀、崆峒山、敦煌等地。

  老子講經臺遺址位于今麥積區伯陽鎮政府渭河北岸的龍山上,當地人稱“龍嘴子經臺”。尹道寺與老子講經臺相距約數里路,殿宇中祀尹喜圣像。尹道寺建筑規模不大,殿前懸掛古聯一副,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頌《道德》”,對尹喜給予了歷史的精辟頌揚和評定。

尹喜對《老子》成書的貢獻初探

安志宏

(2011年3月)

  摘要:郭沫若先生謂尹喜為環淵(蜎子),楚人,誤矣。環淵是戰國中期與齊宣王同時代的人,距尹喜生活的時代相差百余年矣。環淵與老子晚年沒有一起入隴,與老子一起入隴者是尹喜!独献印分阅艹蓵魇,與尹喜的關系很大!肮攀ベt述而不作”,尹喜記錄、整理、加工老子的言論,匯編成冊,傳抄、保存、傳世,功莫大焉!老子在隴上“飛升”之后,尹喜經“蜀隴道”入蜀,后歸棲于楚地(今湖北十堰市)武當山 ,后世楚地有那么多《老子》的版本出土,與尹喜在楚地傳道不無關系。

  關鍵詞:尹喜;天水人;老子; 貢獻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351(2011)01-0072-05

  郭沫若先生謂尹喜為環淵(蜎子),楚人,誤矣。[1]環淵是戰國中期與齊宣王同時代的人,距尹喜生活的時代相差百余年矣![2] 1530,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是甘肅天水人,非楚人也。環淵與老子晚年沒有一起入隴,與老子一起入隴者是尹喜。尹喜作為道家在先秦時期的代表人物,在道家隊伍中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先秦典籍中記載關尹的有《莊子》、《呂氏春秋》、《列子》等,論述老子的文章也多涉及尹喜。戰國時期,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莊子,在《天下篇》里把老子與尹喜并稱,認為古之道術以老子與關尹子為最,并稱其與老子同為“古之博大真人”[3],在排位上有時甚至將尹喜排在老子之前。以莊子在道家的影響,加上他所處的時代距離老子、尹喜生活的時代最近,應該認為他所了解的情況較為真實可靠。莊子如此尊崇尹喜,究其原因,不外乎尹喜的品德和對道家的創立所做的貢獻。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目前《道德經》的外文譯本已近300種,涉及幾十種文字。而道家能夠傳世的法寶就是《老子》!独献印分阅軌騻魇,尹喜對《老子》成書、傳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郭沫若、童書業和許地山等持類似觀點。[1,4,5]下面就老子與尹喜入隴、老子與尹喜的關系以及尹喜對《老子》一書形成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討,就教與方家。

  一、天水伯陽地名與老子、尹喜的關系

  古人取地名是有一定實指和紀念意義的,竊以為地名是歷史的一種物化活存,它對我們追溯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天水以“伯陽”為代表的相關地名,也是有其實指意義的。伯陽為老子的字,后人取伯陽為地名是為紀念這位文化名人,自然天水這塊土地與老子、尹喜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據筆者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對照,老子由周至樓觀臺經寶雞翻關山(有說過散關沿渭水)入隴,是在隴上人尹喜的引薦下,來到他的家鄉天水伯陽的!端涀ⅰの妓酚涊d:“(渭水)又東經上邽城南……渭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水出刑馬山之伯陽谷,北流,……蓋李耳西入,往經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妓畺|入散關。《抱樸子·神仙傳》:‘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候氣,知真人將有西游者,遇老子,強令之著書,……’有老子廟,……渭水又東過陳倉(今寶雞)西!笨梢姡献咏洸柟热腚]的故事,在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時在民間還盛傳。
  伯陽地處渭河兩岸,距離寶雞不遠,歷史上水患嚴重,尹喜、老子來到這里后,他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當地人民鑿“龍嘴”,修了排洪渠,后人為了記住老子、尹喜的功績,把他們帶領人民修的渠叫“伯陽渠”,至今當地百姓還在傳頌。除此而外,天水與老子、尹喜有關的遺存有:麥積區伯陽龍虎山有伯林觀、尹道寺、尹道寺村(尹喜故里)、講經臺、教化溝、元龍、老君廟、老君山、老子煉丹的遺址——“赤峪丹灶”、牛頭河(老子乘坐的青牛死后埋葬在河谷,故名)、關山、散關、伯陽谷水、伯陽水、伯陽城南之伯陽川、七茅飛升處(伯陽茅谷,為老子、尹喜弟子修道處)、隴山、牛間里、龍嘴、花石崖、七真觀、玉泉觀、玉陽觀、佛公橋、靈源侯高皇爺廟、五陽觀、青龍觀、金龍觀、三清殿、三清宮、云霧山、泰山廟等等。這么多的與尹喜、老子有關的遺存,使得后世秦地道觀林立,道教興盛,知名道士世代相襲,道教代表人物綿延不斷。除老子、尹喜外,還有道家的七真人,全真道士李志堅、董志希,馬宜元、丘處機徒裔梁志通、陳志隱,以及今天全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等。老子、尹喜早期活動過的花石崖,迄今香火不斷,仍是道教圣地。秦之北崆峒山至今為全國道教景觀。天水及周邊地區如此多的與老子、尹喜相關的地名、遺存和民間口傳史,不能說與老子、尹喜不無關系!
  另外,從姓氏、郡望的角度看,尹姓源于甘肅天水,郡望也在天水。至今尹姓在秦地分布很廣;在天水各縣區,城郊周圍的馬跑泉、皂郊都有尹姓居住。臨洮和整個隴上有許多與尹喜、老子有關的口傳史和記載。老子、尹喜在隴上的生活豐富多彩,不僅修道,教化,而且交友(如秦佚等一批隴上朋友)。《太平御覽》記載:“老子入西戎,造樗蒲。樗蒲,五木也。”這是老子為啟迪兒童智力而發明的一種智力玩具,至今隴上還流傳著“圍茅坑”、“下四碼”(也叫“走方”,迄今仍在隴上農村流行)等與老子有關的民間口傳史。這些游戲與老子一貫主張的“行不言之教”的做法是一致的。對此,唐代《藝文類聚》、《五木經》和《唐國史補》等書有類似的記述。
  事實上老子在隴上做了許多實事,僅在隴上老百姓中世代口傳,沒有被先秦時期正規的史書記載,后世史家以一句說不清的“入夷狄莫知所終”一筆代過,造成老子、尹喜后半生空白。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在隴上活動并不是后世人所說的“子將隱矣”的隱居生活。老子、尹喜在隴上不僅傳道、教化,完成《老子》一書的修訂工作,而且為百姓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實事,后世代代口耳相傳,至今念念不忘,可惜未被文字記載。這些鮮活的口傳史、遺存,治史者不能視而不見。鑒于此,我認為,對于道家文化與老子后半生的行蹤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史料文獻與道家典籍的翻檢與搜索上,有必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分析,才能比較正確地掌握古人到底干了什么。后人研究歷史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一不小心就“以今解古”,“以書本解釋書本”,造成得出的結論與事實大相徑庭。對史書記載簡略或不清的歷史事件的研究,要注重地方史研究的成果;采取以口傳史為線索,對照歷史遺存,參及地方史志文獻,進行綜合、溯源性的研究,才會得出較為符合實際的歷史結論。當年司馬遷著《史記》時,也是遍訪民間,搜集民間鮮活的口傳史資料,才寫出栩栩如生的好 文章。

  二、尹喜放棄官職追求道學,體現了為道獻身的精神

  尹喜生卒年代不詳,大體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時之大夫。據秦州(天水)口傳史保留的有關尹喜的歷史遺跡,參及地方志書《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和《天水縣志》等,再對照先秦典籍《莊子》、《呂氏春秋》、《列子》和韓非子《解老》、《喻老》(現存《老子》最早的注本),以及雜書《列仙傳》、《道藏·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等,尹喜故里應在今天水市東面麥積區之伯陽、元龍與清水交界的地域內。傳說其母魯氏對其教育甚嚴,他勤學善問,少時究覽古籍,喜好天文歷法。生活在羲里媧鄉的尹喜,小時候就聽大人講述伏羲、女媧的故事,他對伏羲、女媧對人類做的貢獻很欽佩,長大后對伏羲八卦、易學獨有情獨。他測日影,觀天象,習占星之術,能知古而見未來,他的學識深得時人稱頌,不久便被征召至朝廷,為周王朝效命。
  周昭王二十三年,周王室衰危,朝政不振,天下不穩。尹喜產生了遠離朝廷,重操學術研究舊業的念頭。為了能專心致學,不久,他主動放棄了在朝廷中的大夫之職,委身為函谷關令(相當于邊檢站站長),不求聞達于世,靜心治學、修道。這種選擇,表明了他為道獻身的精神。
  據有關史料記載和天水口傳史綜合分析,尹喜在日常生活中不修俗禮,清虛自守,隱德行仁。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并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尹喜與老子相遇,才有《老子》一書傳世

  尹喜在函谷關關令(一說在散關)的任上,一方面是為了謀生,一方面是為了接近中原的老子。我前些年曾在三門峽(古函谷關)考察,走訪當地一些地方史研究者。老子為今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退隱后,曾在三門峽市境內云游、傳道。老子心藏大智,學識淵博。在中原,老子的為人、學識和見解被人們廣為傳頌。作為周大夫的尹喜,肯定對曾在周王室做過守藏室之史的老子是有所聞的。
  老子云游到函谷關,我想也不是偶然,想必他對尹喜也有耳聞。老子到函谷關遇尹喜,與其說是尹喜設局,毋寧說是精神的共同追求、思想的相投、相同的政治傾向和思想追求把他們聯系到了一起。否則,兩個互不相識的人,怎么會一拍即合呢!
  老子與尹喜函谷關相遇后,可以說后半生是形影不離。他們在關隘暫住后,不久,在周至中南山結草為廬,造樓觀臺,一起觀日、測星、望云、察氣、論道,交談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老子經常把自己的所思和心得講給尹喜[ 今周至樓觀臺,天水麥積區伯陽鄉伯林觀,臨洮岳麓山“飛升”處等與老子有關的遺址,均有講經臺。]。老子守“慈”,持“儉”,“為而不爭”,主張“道法自然”,他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認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道”可以理解為客觀規律,同時“道”又有著“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絕對的本體的意義。這些思想得到尹喜的認同和贊賞。為了使老子的思想被多數人接受并得以傳世,成為尹喜整理《老子》的動機和原委。也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的實情。

  四、“述而不作”為當時流行時尚,《道德經》是老子講述,尹喜記錄、整理、加工的產物

  從《老子》目前的版本看,有郭店簡本、關令尹本、莊子所引本、韓非解老本、項羽妾本、馬王堆帛書本、河上公本、西漢本、王弼注本等。在郭店簡本未出現前,疑古派認為:《老子》作者非老聃,成書年代并不是春秋。帛書和楚簡出現后,大家幾乎一致認為竹簡《老子》為老聃所著。但簡本以后諸本《老子》已經變了形,章序篇次被顛倒混亂,篇名不符,約四分之一的章節不符古意,一百四十句文句被篡改。楚簡《老子》甲乙丙組合起來正是一部完整的、早期的《老子》,但有的學者持相反的看法,認為這三組是《老子》的不同寫本,應稱為甲本、乙本和丙本,依據是文字合計遠不及今本多。學界認為楚簡雖有缺簡,但還不失為比較完整的古抄本,一部分人認為,楚簡是“一種摘抄本”;“是東宮之師節錄而成的臨時教材”;“是儒家的節選改寫本”。這些說法的前提都是《老子》成書之時即五千言,只有如此才能摘抄與改寫。如裘錫圭和王博認為,在郭店《老子》之前已經出現了一個近乎五千言的《老子》傳本。尹振環認為:竹簡《老子》是一部有所缺損但還不妨礙它成為一部獨立的書,其依據是“甲”文字比較完整,“乙”有缺失,“丙”無法斷定等等。總之,各種《老子》版本均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因而出現各種各樣的觀點。
  《老子》一書從文體上研究,有語錄體的特征。有學者提出《老子》是“道家言論集選”,“采自它書精語,薈萃而成”或“學派著作集”,它不具有一氣呵成的特點等等。《老子》一書的這些特點以及各種版本的不足,筆者認為單純從版本對照和地下發掘是找不出原因的。事實上,《老子》一書之所以能成書,不是“強為我著書”,而確切地講是“強為我述書”。根據如下:《禮記》的《曾子問》里面有多處引到老子的話,孔子曾說:“吾聞諸老聃。”《論語》的《述而篇》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老彭當是老子與彭祖。老子將自己多年對人生、自然的一些思考,講述給了他的知己尹喜,尹喜把老子的講述記錄下來,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再加工、潤色整理出最原始的《老子》。據《莊子·天下》記載:老聃、關尹共創道家學說,其說“主之以太一”。北魏時,崔浩首先懷疑通行本《老子》不是老聃所作,南宋葉適認為老聃與通行本《老子》的作者應是二人;近人郭沫若認為《老子》一書是關尹所記老聃語錄;馮友蘭、余光明等認為《老子》非出于一人之手等等。我個人認為,《老子》一書從它成書之日起,就帶有整理、語錄體的特征,這是與該書的出世過程密不可分的。后世的所有版本的《老子》,都源于尹喜整理的(通常說的關令尹本)這個版本,要改變語錄體的特征,幾無可能。另外,后世之所以出現了不同的版本,而且錯訛很多,這與當時的書寫條件、記錄傳承有很大的關系,更與抄寫者的水平有直接的原因,文字通假,文人潤色,后世道家弟子傳承過程中摻入自己的思想等等。當然也與抄錄者的喜好、斷章、節錄、取意有很大的關系。

  五、《老子》非一時一地完成,它是逐步成書而傳世的

  從《老子》傳世本,對照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郭店村出土的竹簡《老子》看,《老子》一書不是一時一地寫成的,它是逐漸成書的。日本女子大學谷中信一認為,《老子》有一個發展過程,并非最早就有一個五千言完整形態的《老子》。臺灣輔仁大學丁原植教授把郭店《老子》的出土與老子活動地域聯系起來研究,通過郭店本、帛書本與今本中某些篇章比較,也得出《老子》這本書很可能不是一人、一時、一地完成的結論。他在臺灣得出這樣的研究結果,是值得我們研究老子的學者重視的。
  從老子與尹喜在函谷關相遇后的行蹤考察,他們在關署小住后,即到了周至,在周至中南山下結廬望氣、觀象、論道,記錄老子關于“道”、“德”的言論,形成了《老子》原始的記錄文稿。隨即尹喜邀請老子經寶雞過散關來到了自己的家鄉天水。前文已述及,天水至今保留大量與老子、尹喜有關的傳說、遺存和方志記載,我想他不是空穴來風,它應該是歷史在地方和民間的保存。伯陽講經臺是當年老子、尹喜講經、論道之遺存,教化溝應該是他們傳道,教化民眾和培養弟子的地方;花石崖應該是他們在隴上最早的修道場所;尹道寺村為尹喜故里;伯林觀是后人紀念老子的地方;尹道寺則是后人紀念尹喜的廟宇等等。從大量遺存分析,他倆在天水的時間不會太短。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們一方面傳道,一方面對老子的思想進行細化,在樓觀臺記錄稿的基礎上,修改、完善形成了《老子》一書。
  再從老子、尹喜從函谷關相遇,一直到隴上的行程分析,能安心著述的地點只有樓觀臺和尹喜的家鄉天水。老子入函谷關經陜西,過散關入隴,其足跡遍布隴原大地。他云游的線路為:天水(包括天水縣、清水、秦安、甘谷、武山以及當時很繁榮的秦人早期活動重點地區禮縣等地)[《莊子·寓言》曰:“陽子居南之沛,老子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薄傲骸睘橹軙r諸侯小國。據《國語·晉》二“夷吾逃于梁”句引《注》“梁,嬴姓之國”句斷,與隴上古秦地指的是一回事。今天水地區,包括歷史上所轄1985年劃歸隴南的西和、禮縣等地,都是秦人早期發祥地。這里除禮縣大堡子秦墓的發掘外,有大量先秦時秦人的遺跡和傳說。如牧馬灘、關山牧場、秦亭遺址;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縣邽縣、冀縣;張川馬家塬遺址、秦安上塬遺址;非子牧馬的傳說等等。];定西(通渭、隴西,此兩縣歷史上屬天水管轄);蘭州(榆中、皋蘭);武威(永登);張掖(高臺);酒泉(居延等)、敦煌;青海門源、永靖(炳靈寺所在地,山崖上有老子洞)、積石山、廣河、臨洮、渭源等[從民俗角度看,每年夏歷3月28日是傳說中的老子忌日,臨洮、廣河等地舉行三天廟會,祭祀老子,這種風俗從歷史上傳到今天。]。第一階段是老子入隴在邑人尹喜的陪同下,先在羲皇故里拜謁伏羲、秦人故里,了解秦風和完成《老子》一書的修改階段,從天水至今保存遺跡、傳說、文字記載綜合分析,這段時間不會太短。第二階段是《老子》一書修改完成后,繼續云游至居延(流沙)。拜訪釋迦牟尼故里的想法未能如愿,返回青海、至臨洮終老東山(今縣城東岳麓山)飛升崖“飛升”,為第三階段。從老子隴上行的粗略路線和三個階段分析,最宜于著述的階段為第一階段,即在天水云游的這段時間。第二階段是老子、尹喜赴西方天竺欲拜訪釋迦牟尼故里趕路階段,他們沒有時間、條件和心境著述。笫三階段老子年老體衰,只宜于講道、傳道,已無精力著述了。

  六、引薦老子到隴上的關鍵人物為尹喜

  老子由中原到隴上的關鍵是尹喜的引薦。隴上是伏羲故里,是伏羲始畫八卦的地方,是易學的發祥地[7],也是秦人崛起之地,秦人重視人才、實踐的各種變法,全國聞名。春秋時秦祖、壤駟赤和石作蜀負笈東游,遠赴山東拜孔子為師,位列七十二賢人之林,被鄉人譽為“孔門三弟子”,可見秦地春秋時文風就盛。秦地文化底蘊,還可從秦人先祖祭祀伏羲得到證明,秦文公十年(前756年),秦德公二年(前677年),兩公分別設祠祭祀伏羲。[8] 封禪書另外,隴上文化淵源還可從大地灣遺址的發掘[大地灣遺址距今萬年以上,發掘出大量聚居村落、原始“宮殿”、灶坑、排水渠等,出土陶器四千余件,石器一千七百余件,骨角器一千六百余件,蚌器和裝飾品三百六十多件;動物骨骼、植物標本、木炭標本、植物種子,地畫、陶器符號等;在曲腹彩陶盆等多件器上,甚至F372房基遺址,發現了類似太極圖的圖案等等。],以及隴上500至600余處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的探明得到印證。筆者認為,尹喜引薦老子到隴上云游,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并不是有偏見的一句“入夷狄”而能夠交代清楚的。前文已述及,老子、尹喜在隴上足跡遍布,不是后人隨意杜撰能夠形成的。
  老子西行到隴,后世有文字記載。《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薄笆А保ɑ蛟唬贺槔献由昂糜,秦為隴上,可見,老子不僅入隴,且終老于隴上。今甘肅臨洮(古狄道)東山有“飛升處”,一般認為是老子逝世的地方﹙一說去世于敦煌三危山,今敦煌附近建有老君堂﹚,今臨洮建有廟、塔,立有碑等!逗鬂h書》記載:延熹七年(164年),襄楷給漢桓帝上書中說:“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薄稘h書·藝文志》記載:老子西行“喜去吏而從之!薄妒酚浖狻芬齽⑾颉读邢蓚鳌罚豪献优c尹喜“俱之游流沙之西”。我想劉向經過認真研究才得出尹喜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的結論。陜西昭陵博物館藏《臨川郡公主墓志銘》記:“真人(老子)播跡于流沙!弊C明老子不僅到隴,而且在志同道合的摯友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河西走廊上的流沙,是否如《后漢書》所言為“浮屠”,或是拜訪西方圣人釋迦牟尼故里呢?不得而知!

  七、后世楚地有那么多《老子》的版本出土,與尹喜在楚地傳道不無關系

  相傳,老子授尹喜《道德經》并約定“后會蜀之青羊肆”。事實上,老子在隴上“飛升”之后,尹喜托疾隱居谷內,后入蜀,歸棲于楚地(今湖北十堰市)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云尹喜所棲之地!蔽洚斏酱箜斨庇小蔼{子峰”,巖壁上有尹喜巖,一名仙巖。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楚地至今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巖“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巖》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從僅有的尹喜資料看,其一生為人低調,不求聞達于世,不修俗禮,隱德行仁,潛心學業,甘愿做配角,一心想讓老子的思想傳世,專心整理《老子》,后半生過著隱居生活,所以,至今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即使如此,離他時代不遠的戰國時的道家重要人物莊子,對他評價是很高的,與老子并稱為“古之博大真人”。 道教教徒代代相傳其功績,至今保留了大量有關尹喜的資料。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并稱尹喜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尹喜被歷代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可見,尹喜在楚地傳播道家思想并不是空穴來風。“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焙笫莱伛R王堆帛書《老子》、郭店村竹簡《老子》的相繼出土等,不能說與尹喜在楚地傳道、講經沒有一點關系!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下列幾點認識:第一,老子由關入隴,其原因有二:一為隴上人尹喜引薦;二是天水為“羲里媧鄉”和“秦人故里”。第二,《老子》一書不是一人、一時、一地寫成的著作,它是老子由關入隴西行的途中,尹喜記錄其言論整理而逐漸成書的!独献印分阅艹蓵魇,與尹喜的關系很大。“古圣賢述而不作”,尹喜記錄、整理、加工老子的言論,匯編成冊,傳抄、保存、傳世,功莫大焉!第三,《老子》簡本、帛本、通行本為一個傳承序列。先秦《老子》傳本經過各種方式傳抄和解釋,在各種地域思想環境中融入了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出現了不同的寫本和輯本。但最初和最基本的《老子》是尹喜本,有人稱其為“活頁本”。第四,老子由關入隴,其創立的道家學說也由中原傳到西北廣大地區,因沿途傳道,擴大了道家學派在西北的影響;戰國時“百家爭鳴”和秦人東擴等,《老子》也傳播到全國。同時,也因道家講道設壇、布道傳道等原因,道家開始由哲學(學術)向宗教轉化,天水歷史上有許多道教場所和道教一直興盛也證明了這點。第五,老子在隴上“飛升”之后,尹喜經“蜀隴道”入蜀,后歸棲于楚地(今湖北十堰市)武當山 ,后世楚地有那么多《老子》的版本出土,與尹喜在楚地傳道不無關系。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十批判書·中國古代社會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王先謙。莊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4]   童書業。先秦七子思想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2:112。
  [5]   許地山。道教史[M]。臺北:臺北久大文化出版,1981:54。
  [6]   老子。道德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安志宏。最早的卜卦起源于何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11-06。
  [8]   司馬遷。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老子尹喜在隴上最早修道的花石崖

(安志宏 2012年4月)

(花石崖 天水在線2014年10月25日攝)

(花石崖 天水在線2014年10月25日攝)

(花石崖 2019年3月20日攝)

(花石崖 2016/11/2 攝 )

  我多次登臨花石崖實地考證,老子、尹喜在天水最早修道的地方應該在花石崖。道家學派創立后,花石崖作為道家在隴上的發祥地,像樓觀臺一樣歷史悠久,即使動亂年代,香火未絕。

  花石崖地處天水麥積區與清水交界處,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支峰南坡,海拔1823米,與秦州八景之一的石門山對峙,距310國道5公里。因山石花紋呈五顏六色,故稱“花石崖”,又因此處懸崖峭壁,清流潺潺,樹木萬紫千紅,又名“萬紫山”!』ㄊ律絼蓦U峻,奇石參天,山如削,老君殿峭壁為門,懸崖生柏,瀑流垂簾,巍巍壯觀;亭臺樓閣,竹木修然,花卉馨然,棧道橫空,谷底溪水潺潺,山間綠樹成蔭,極為幽靜;石碑殘垣,史跡可鑒,名家丹書,聯匾懸殿,人間仙境,巍巍一絕。花石崖水源涵養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各種樹種和藥用植物以及稀有動物,1998年,有長達數丈的蟒蛇出現。花石崖廟宇人文色彩濃厚,是隴上道家名山勝景。

  花石崖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歷史悠久。老子被邑人尹喜引薦隴上時,他倆曾在花石崖最早結草為廬、修道講經,故這里很早就是隴上道家圣地;ㄊ轮車幸浪(紀念尹喜的道觀)、柏林觀(紀念老子的道觀)、教化溝(老子尹喜在隴上傳道的地方)、伯陽鄉、伯陽渠等與老子尹喜有關的遺存。戰國時,有一些學人避亂花石崖山林,在山崖筑庵棲身學道修行。秦漢時,慕老子、尹喜名者多在花石崖山洞棲身向道,也有部分向道者轉向花石崖(渭河)南邊的伯陽南山,如七真人等;唐代道教興盛時,山上始建廟宇,北宋重修二臺玉皇殿,現存明清石窟多處,內有彩塑、壁畫和雍正歲次丙午題匾。花石崖按地勢分為東崖、西崖。東崖峰巒起伏,石崖重疊。所有建筑都依山取勢,逐臺修建。可分為雷音崖、老君殿、玉皇殿、三清殿、大殿院、磨針殿、補天石等幾大部分。從谷底沿山面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約30米,頂闊而平,大約10平米,上建有磨針殿,有鐵梯可到達頂。傳說此石是女媧煉石補天石,遺落于人間的巨石。其上刻有“補天石”三字,今人為景觀增添了傳奇色彩。

  花石崖對岸的“伯陽”地名,是道家文化的物化活存。伯陽為老子的字,后人取伯陽為地名是為紀念老子這位文化名人,自然天水這塊土地與老子、尹喜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據筆者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對照,老子由函谷關經周至樓觀臺到寶雞,翻關山(有說過散關沿渭水)入隴,是在隴上人尹喜的引薦下,來到他的家鄉天水伯陽的!端涀ⅰの妓酚涊d:“(渭水)又東經上邽(今天水)城南……渭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水出刑馬山之伯陽谷,北流……蓋李耳西入,往經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東入散關。《抱樸子·神仙傳》:‘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候氣,知真人將有西游者,遇老子,強令之著書……’有老子廟……渭水又東過陳倉(今寶雞)西。”可見,老子經伯陽谷入隴的故事,在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時在民間盛傳。

  伯陽地處渭河兩岸,與寶雞一衣帶水,歷史上水患嚴重,尹喜、老子來到這里后,他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當地人民鑿“龍嘴”,修了排洪渠,后人為了記住老子、尹喜的功德,把他們帶領人民修的渠叫“伯陽渠”,至今當地百姓還在傳頌。除此而外,天水與老子、尹喜有關的遺存有: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龍虎山有伯林觀、尹道寺、尹道寺村(尹喜故里)、講經臺、教化溝、伯陽谷水、伯陽水、伯陽城南之伯陽川、七茅飛升處(伯陽茅谷,為老子、尹喜后世弟子修道處)、龍嘴、花石崖、元龍,老君廟、老君山、老子煉丹的遺址——“赤峪丹灶”、牛頭河(老子乘坐的青牛死后埋葬在河谷,故名)、關山、散關、隴山、牛間里、七真觀、玉泉觀、玉陽觀、佛公橋、靈源侯高皇爺廟、五陽觀、青龍觀、金龍觀、三清殿、三清宮、云霧山、泰山廟、仙人崖三教殿、顯龍寺等等。這么多與尹喜、老子有關的道家遺存,使得后世秦地道觀林立,道教興盛,知名道士世代相襲,道教代表人物綿延不斷。除老子、尹喜外,還有道家的七真人,全真道士李志堅、董志希,馬宜元、丘處機徒裔梁志通(天水市玉泉觀為其主持修建)、陳志隱(關子鎮玉陽觀的開基者),以及今天全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等。老子、尹喜早期活動過的花石崖,迄今香火不斷,仍是道教圣地。秦之北崆峒山至今為全國道教景觀。天水及周邊地區如此多的與老子、尹喜相關的地名、遺存和民間口傳史,不能說與老子、尹喜不無關系!

  老子、尹喜從函谷關相遇,到陜西周至樓觀臺結草為廬,過寶雞經散關入隴,到尹喜家鄉天水(渭河流域)拜謁伏羲故里、秦人發祥地,講道、論經、教化、修渠、著《老子》等。后欲拜謁釋迦牟尼故里,西至流沙(今甘州、敦煌三危山和附近玉門火車站等地均建有老君庵或道德廟、“老君祠堂”),因年邁,路途遙遠未果,經青海返回到甘肅的另一個文化區域——洮河畔的臨洮,終老其鄉。但有關老子的生平,史書記載閃爍其詞,后半生僅一句“入夷狄不知所終”一筆帶過。事實上,老子的后半生在隴上度過,天水有許多老子的傳說和遺跡,今臨洮有老子逝世的“飛升”處﹙一說去世于敦煌三危山﹚。

  老子之所以到隴上,關鍵是尹喜的引薦。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自幼受伏羲文化的熏陶,究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或稱“關尹”。

  《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志》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中國名人大字典》載“尹喜,天水人”!肚刂菪轮尽份d:“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臺,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相傳老子騎青牛云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圣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過散關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麥積區)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元龍花石崖筑庵、鉆洞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至今,天水保存有講經臺、教化溝(老子、尹喜教化百姓的遺存)等等。老子在天水探尋伏羲遺跡,拜謁秦人故里,登臨白鹿山(今卦臺山)、邽山(今鳳凰山,任法融就是鳳凰山下人),治水修渠,練功修行,講述有關“道”和“德”的理論,把自己所思所想都講給了尹喜。尹喜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老子的講述記錄、整理成《老子》五千言。

  《老子》一書完成后,老子和尹喜二人繼續西行,直至河西流沙,欲去天竺拜謁釋迦牟尼故里,因年邁,路途遙遠,未果。后經青海,返回甘肅臨洮,老子終老于此。劉家峽炳靈寺有老子祠,臨洮有“飛升”遺跡,每年農歷3月28日紀念老子逝世的風俗!逗鬂h書》記載:延熹七年(164年),襄楷給漢桓帝上書中說:“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薄稘h書·藝文志》記載:老子西行“喜去吏而從之。”《史記集解》引劉向《列仙傳》:老子與尹喜“俱之游流沙之西”。我想劉向經過認真研究才得出尹喜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的結論。陜西昭陵博物館藏《臨川郡公主墓志銘》記:“真人(老子)播跡于流沙”(歷史上甘州建有老君庵或道德廟,敦煌三危山附近、玉門火車站均建有“老君祠堂”) 。老子逝世后,尹喜虔心整理、傳播《道德經》五千言,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篇,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博,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與《老子》一樣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也因此尹喜得到道家的尊崇,成為春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對尹喜推崇備至,將老子與尹喜并稱,在《天下篇》里稱其為“古之博大真人”。

  據有關史料記載和天水民間口傳史綜合分析,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像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并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相傳,老子授其道德經并約定“后會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隱居谷內,后入蜀,歸棲于武當山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州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云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巖壁上有尹喜巖,一名仙巖。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巖“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巖》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

  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

  此山仙已是天崖。

  從僅有的尹喜資料看,其一生為人低調,不求聞達于世,不修俗禮,隱德行仁,潛心學業,甘愿做配角,一心想讓老子的思想傳世,專心整理《老子》,后半生過著隱居生活,所以,至今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即使如此,離他時代最近的戰國時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對他評價是很高的,與老子并稱為“古之博大真人”。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稱尹喜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并被歷代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這也是楚地建國后出土多種《老子》版本的謎底。

  近年來,清水人在花石崖景區的山頂上建有佛殿,有兩三個出家人守殿看香火,但花石崖主體為道家圣地的格局至今沒有變化。

天水伯陽:老子西行之路探秘

(蘭州晨報王文元 2014-8-16 刊發)

  柏林觀內的老子塑像,左邊站立者為尹喜

  伯陽鎮邊的渭水峽谷

  尹道寺的山門

  興復寺內

  柏林觀內奉清宮

  尹道寺的石碑

  柏林觀內老子研究會

  興復寺對面的古戲臺

  柏林觀內的《老子八十一化圖》(局部)

  千年小鎮以“老子”命名,尹喜故里隱藏在大山深處。

  天水伯陽,據說老子西行曾在此地停留。老子西行究竟去了哪里?

  渭水之濱,伯陽小鎮孑然而立,這個名字來自老子

  當站在高高的伯陽山上時,突如其來的欣喜,就籠罩了每一個人。山谷里,渭水繞了個大彎,不緊不慢地流淌著,水邊的川里,高高矮矮的房屋,隨意散布,山間綠樹成林,公路上車來車往。山下不遠處就是伯陽小鎮了。

  小鎮在天水以東,渭水之濱,通往寶雞的牛背公路之側。據說,老子西行曾在這里停留,我們此行的目的是尋找隱藏在這里的老子西行之謎。盤旋下山,順公路往前,漸漸地路邊的人多了,騎車的、步行的,匆匆往一個方向而去。拐過一個大彎后,公路邊出現了一個石牌坊,匾額寫著“伯陽鎮”。西北小鎮的地名大多簡單,或以姓氏為名,有張家莊、李家莊之類;或以職業命名,有油坊莊、裴家店之類;或以當地特點為名,有高崖、馬跑泉之類。伯陽鎮究竟因何而得名呢?

  向右,從牌坊下穿過。這天,不逢集,小鎮有些冷清。雖是中午時分,但行人稀少,車輛寥寥。給我們帶路的郭彥龍說,先去找馮金生,他喜歡攝影,在鎮上開了家伯陽照相館。馮金生熟識小鎮周圍山山水水,了解這里的山水道路;最為難得的是,他酷愛地方文史,這些年寫了不少和伯陽有關的文字。找他,想請他談談伯陽鎮的有關情況。

  小鎮的街道不規則,似乎是個巨大的“Z”,牌坊所在的位置就是“Z”下面的收筆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公路改道了。原先公路在小鎮南側,如今公路移到了小鎮的北側。沿著小街慢慢往前,來到了“Z”的上橫,這是一條老街,似乎也有些偏僻。先前,小郭和馮金生約定在一座教堂門口會面。等我們到時,他已經在那里等候多時了。

  按照我們的計劃,要先趕往附近的柏林觀。據說那里是老子西行停留的地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唐朝時李唐王朝追認為李姓始祖,其著作《道德經》影響中國數千年。傳說,老子晚年騎青牛西行,入流沙,不知所蹤。

  馮金生熱情好客,邀我們到他家,歇息片刻再上山,盛情難卻,只得應允。過一座小橋,沿著水渠而行,濃蔭蔽日,很是清涼。這就是復興村了。這個村子也是伯陽鎮所在地,舊時又叫做馮家莊,因為最早本村的居民絕大部分姓馮,故有此名。后來,才改為現在的名字。果然,在村口附近我們看到了一座馮氏祠堂。

  這是一個整潔的小院落,茶早已泡好,桃子也擺好了。天水有句俗語,元龍椒,伯陽桃,下曲葡萄,馬跑泉蔬菜。伯陽桃說的就是伯陽鎮一帶盛產的桃子,當地有一種齊桃,曾上貢朝廷,此桃個大味美,汁液豐盈。不過,這時已經過了吃桃子的時節。好在,他家還藏著點,特地拿出來讓我們嘗鮮,冰鎮的桃子,入口即化,冰涼甜爽,果然不凡。

  “伯陽鎮的名字就出自老子!瘪T金生說。這個消息讓我們很興奮,看來是不虛此行了。人們都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其實,老子還有一字伯陽,也有人說老子謚伯陽!段倪x·應璩〈與滿公琰書〉》:“西有伯陽之館,北有曠野之望。”李善注:“伯陽,即老子也。”

  不管怎么說,伯陽鎮的名字和老子有了關聯,這有什么秘密呢?

  柏林觀,坐落在龍頭之地,老子曾在此眺望河谷

  復興村口,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寺廟——興復寺,最為難得的是寺內有數株粗大的柏樹,這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寺規模不大,只有前后兩個院落。這天正好是農歷的七月十五,但廟里的香客寥寥無幾,有些寂寞。然而,從寺院內粗壯的柏樹來看,以前興復寺的規模很大。據說,以前興復寺在現址的西邊,一處叫廟山的山坡上,后來山體滑坡,將寺院推移到了現在的位置。廟前有戲樓,正對廟門。戲樓是磚木建筑,上下兩層?上,四壁土坯脫落,屋頂瓦片松散,但結構基本穩定。戲臺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康熙年間重修,有梁記為證,老壁畫帶有明代畫風,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顯然這是個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在興復寺短暫停留后,我們便直奔柏林觀。柏林觀顧名思義是一處被柏樹所包圍的道觀。傳說,老子曾在此修道,是否真有其事呢?

  柏林觀在伯陽鎮對面的山上,地處渭河之北,路雖不遠,但比較難走。去年,渭河發大水將伯陽鎮的渭河橋沖垮,新橋正在施工中,要繞一段路,走修寶蘭客運專線所架設的便橋!叭舨皇怯羞@個便橋,就把人害死了,桃子、蔬菜只能眼睜睜看著爛在地里了!碑數卮迕裾f。

  出了鎮子,順著公路向東走了三四公里,拐入了河道中,順著砂石路走上一陣,有一座鋼管搭起來的便橋。雖是便橋但卻極其堅固,不時能看見重載卡車從橋上經過。過橋,穿過工地的砂石場,有一小村,名叫興仁村。穿過幾條小巷,出村,到山腳下,柏林觀便在眼前了。馮金生去找看道觀的老人。我們便順著僅能容一人通行的山道,慢慢向上爬。山路極陡,而且蚊蟲甚多,有時甚至要閉上眼睛,用胳膊護著頭而行,即便如此也能感覺到蛾子撲面而來。

  走走歇歇,視野也逐漸開闊。二十多分鐘后,總算爬到了山頂。渭河在伯陽鎮一帶拐了好幾個彎,最大一個“S”形大彎,就在我們面前了。山在河谷兩側,或虎視,或龍盤。柏林觀所在山勢,基本呈一條線,好似一個巨龍,將頭伸到河谷中喝水。觀所在的位置恰好在龍的額頭上,民間俗稱龍嘴子。而對面山如同一個簸箕,構成了臥虎姿勢,兩條延伸到河谷中的山梁,就是老虎爪子,似乎是龍猛地到河谷中喝水,老虎被嚇了一跳,將虎頭縮了回去。

  此時,馮金生和興仁村的尹裕德也到了山頂。今年80歲的尹裕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為柏林觀的興建奔走,熟知這座道觀的一切。他說,這里的尹氏多是尹喜的后裔。

  據說,柏林觀建于唐朝初年。唐貞觀五年,在李唐追認祖宗熱潮中,興建了道觀。當時,山上已經是柏樹森森,故取名為柏林觀。興盛時,柏林觀內有老君殿、玉皇殿、三官殿、祖師殿、圣母殿、救苦殿、孤魂殿、財神殿、藥王殿等九座大殿;实蹫榇藢iT下旨給道觀萬斤鐵鐘一口,圍繞道觀修建了城墻,還興建了戲臺、鐘樓、鼓樓、城門、山門等建筑?梢,那時柏林觀不僅是一座道觀,更是一座城堡。沿渭水河谷,走牛背公路,是通往關中的要道。人們推測,修建城墻時,估計到了晚唐時期,吐蕃人襲擾隴山,威逼關中,唐王朝不得不依托隴山防守,保障關中安全。

  山門早已不見蹤影了,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土墻留下門的形狀。但這并沒降低尹裕德對道觀的熱情,他一邊走一邊講,這里曾是什么殿,那里曾有什么殿。如今柏林觀內,最完整的殿堂是三官殿、玉皇閣、奉清宮等宮殿。而在極盛時,這里“八柏三石九座殿”,觀內有八株參天古柏,三塊形狀奇特的石頭,其中一塊石頭像老子,還有一塊石頭,正中有一個小孔,吹之若喇叭。民國九年,甘肅大地震波及天水,觀內殿堂多倒塌,從此一蹶不振。后來,道觀再遭浩劫,如今尚留四方清代石碑,還有三塊清早期的木質牌匾,其中一塊上書“通天教主”四字,為康熙五十九年所寫。我們卻看不出和老子有多少關系。

  面對我們的疑惑,尹裕德不慌不忙,帶著我們來到了奉清宮。奉清宮也叫老君殿,是供奉著老子的地方。那塊“通天教主”的康熙木匾就在此。進門是三座塑像,兩邊則是兩座站立的塑像。正中自然是老子的塑像,蓮臺兩邊站立的塑像則是尹喜和徐甲的塑像。徐甲就是老子牽牛的道童,后來被老子收為徒弟。民間傳說,在柏林觀一帶,老子與尹喜治水修渠,傳道講經,教化了一方百姓,改變了一地風俗。伯陽柏林觀就是當年歷史的見證之一。

  這個地方為何會有這樣一段傳說呢?老子為何會來到這里呢?

  尹道寺,一座古寺,一段師徒傳奇

  作為歷史文化名人老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即便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老子列傳》也是傳說多,而寫實少。關于老子最后的去向,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說法則是老子騎青牛準備西出函谷關,入于流沙之說。就在老子路過函谷關的前一天晚上,函谷關關令尹喜,看到有一團紫氣從東方而來,大為驚奇,這是圣人的標志。成語紫氣東來就出于此處。果然,第二天,一老者,騎一頭青牛,在一小童的陪伴下,慢慢入關。

  尹喜攔住一敘,才知老者是老子。尹喜大喜,司馬遷的原文是: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后來尹喜拜老子為師,《道德經》五千言就是通過尹喜傳出來的。

  那么這個尹喜和柏林觀有什么關系呢?尹裕德說,尹喜的故里就在柏林觀附近的尹道寺里。史載,尹喜是先秦時上邽縣(今天水市清水一帶人),尹喜的母親姓魯。尹喜喜歡墳、索、素、易之類的書,這些書是古代研究星象山川的書籍,故而他善于天文地理,才會望氣術,看紫氣而識老子。他曾在終南山周至,修建茅廬,精思至道,大體位置在今周至樓觀臺一帶,樓觀就是尹喜觀看星宿的高樓。后來,周王聞之,拜為大夫,后任函谷關令。《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志》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有人說關尹是周代官職名,先秦的典籍中多記載為關尹或關尹子,他并不叫尹喜。尹喜是漢代人們附會出來的說法。司馬遷其實寫的是“關尹喜曰”,喜在這里是個動詞,是喜歡的意思。既然尹喜的故里就在附近,那我們就過去看個究竟吧!

  從原路下山,穿過興仁村往北,不遠處是一個小溝。尹裕德給我們帶路,先順著小溝而行,走了七八分鐘后,拐到了山路上,路通往尹道寺。尹道寺既是寺名,也是村名。雖然距離柏林觀只有十公里,但卻屬于清水縣隴東鄉。起初,山路尚寬,水泥路行走也便捷。過了山坡村后,路就成了一條狹窄的鄉間便道,山上植被保存得非常好,茂密的林梢將大山覆蓋得嚴嚴實實,看不到多少黃土。車擦著林梢而過,枝條打得車啪啪作響。到了山的最高點,山下的渭水河谷一目了然,河谷在大山之間蜿蜒而行,現代化的鐵路線如一道筆直的墨線,穿山越溝,筆直而去。果然是居高望遠的好地方。

  尹道寺是小村,村口有一座很顯眼的學校,粉刷一新的圍墻,現代化的教學樓,時尚的乒乓球案子,唯一不舒服的是籃球場的架子,用了幾十年的老古董,帶著農村小學的質樸。尹道寺和學校只有一路之隔。通往尹道寺的小路口被人用兩根木頭攔住,走了幾步后,就看見一尺多高的蒿草所包圍的尹道寺。其實,最初的尹道寺在一處更為偏僻的山坳,那里還有煉丹爐遺跡。山門無鎖,一把鎖子掛在門上,我們等來了寺廟廟祝。推開山門,寺院非常小,二進院落內就是供奉尹喜的殿堂。門口一副對聯:“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边@說的就是尹喜的功績。

  伯陽一帶的民間傳說,尹喜接到老子后,伴隨老子一路西行,先到了樓觀臺,在此抄錄完了《道德經》。然后,翻越關山,順著清水隴東鄉的教化溝過牛間里,最后抵達尹喜的故里——尹道寺。一天,老子師徒看到南面渭水河谷中氣象不凡,有龍虎之態,便順著溪流而下,來到渭水之濱的興仁村一帶,后來他們選準了柏林觀的龍嘴子,在此結廬而居,講經說法,開鑿水渠,后來人們為了紀念老子,就把開鑿的渠道取名伯陽渠。

  至今,柏林觀附近還有老子庵、講經臺遺址,伯陽又名伯陽渠,現在有些老人依然這么稱呼。柏林觀內曾有一株八人無法合抱的柏樹,民間傳說,這樹就是老子親手所植。

  老子西行,撲朔迷離的歷史謎團

  我們返回興仁村。雖然找到了尹喜故里,但關于老子西行,依舊是撲朔迷離。有人查閱大量資料后認為,老子西行不僅在渭河中上游一帶活動,還在尹喜的陪同下一路西行,入于流沙。

  這些年關于老子的研究逐漸轉向梳理老子西行之路。幾年前,在我省舉行的“老子國際文化論壇”上,有專家認為我省臨洮縣鳳臺是老子逝世之地。人們舉例,在臨洮不僅民間傳說,也有古遺址。當地,自三國時起每年的3月28日都會祭拜老子,千百年來這個傳統一直未斷。明代楊繼盛曾貶為臨洮典史,他寫道:“此臺相傳為老子飛升之所。”人們推測老子繼續西行后,在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澤一帶,講經傳道,訪伏羲、大禹等人的遺跡達17年之久,最后隱居并逝世(飛升)于古隴西邑東山鳳臺(今臨洮岳麓山公園超然臺)!肚f子·養生主》曾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笨梢姡献邮窃谇氐厝ナ赖摹8拭C省社科聯原副主席、著名老子研究專家王鳳顯曾考證:老子歸葬于敦煌三危山。他發現三危山上有漢磚,從而做出了這樣的推斷。王鳳顯認為,三危山老君堂為漢代所建,其主要目的是祭祀老子,唐代被改為老君堂。同時,三危山中還流傳著關于老子青牛踩出泉水的民間故事,結合老子“沒于流沙”、“老子猶堪絕大漠”等記述,他推斷“老子歸葬于敦煌三危山”。人們認為,老子“歿于流沙”,實際上指的是我省河西走廊黑河下游。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老子西行到了印度。

  伯陽鎮周圍老子傳說和尹喜故里遺跡證實,這個小鎮或許是老子西行之路上的中繼站。它將函谷關、樓觀臺、教化溝、尹道寺、伯陽鎮、臨洮、張掖、敦煌穿成了一條線,勾畫出老子西行的脈絡。這個脈絡,雖然仍舊撲朔迷離,雖然依舊是口口相傳,但它也正在逐漸清晰起來。

  尹裕德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幾年前,幾位福州人,帶著族譜,千辛萬苦找到了這里尋根問祖。他們姓尹,族譜記載,祖先是“甘肅秦州府尋馬山下人”。尋馬山,即龍山的龍尾部分。當地傳說,有一貴人的馬在此丟失,人們尋馬而得名。那些福州人想不到,在這里果然有座尋馬山。后來,廣州尹姓人也來此尋根。

  數千年來,傳統文化就在口口相傳中生生不息,在尋尋覓覓中扎根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中。

  文/圖本報首席記者王文元

相 關 新 聞

·尹喜故里石刻落成(圖)·山西公安廳交管局長被帶走 或涉申維辰金道銘案
·華章九篇 尹喜經文誦道德·安志宏:尹喜對《老子》成書的貢獻初探

新 聞 推 薦

天水市政務服務中心舉行憲法宣誓活動(圖)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
·鏡觀·非遺|春節,成功入選!
·特寫|與世界共享“春節快樂”
·地標美食“圈粉”:給本地人幸福 給外地人驚喜
·國際觀察|戒嚴風波后 尹錫悅何去何從
·新華述評丨經濟增速怎么看——當前中國經濟問答之一
·韓國多個在野黨發起針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動議案
·作家瓊瑤去世
·最高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李鉞鋒決定逮捕
·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就菲船只故意沖撞中國海警船發表談
·新聞分析丨緊急戒嚴風波凸顯韓國政治對立
最 新 圖 片
天水市政務服務中心舉行憲法宣誓活動(圖) 來自全國以工代賑甘肅天水現場會的一線報道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11月黨建工作動態(圖) 天水2024年冬季“溫泉+”自駕游線路推薦(一 天水市組織參加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 天水伏羲廟景區參加隴東南及毗鄰地區重點景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天水資訊
·秦州區召開“12·4”國家憲法日座談會(圖)
·秦州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駐區市人大代表開展集中視察活
·康泰來督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天水市舉行2024年度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圖)
·天水市發布首個市級地方標準(圖)
·麥積區召開數字政府與政務服務能力提升工作推進會
·張家川縣:“選賢任能” 激發干事動力(圖)
·孫忠平主持召開甘谷縣委常委會會議
·【法律明白人】茍維紅:真情調解化糾紛法潤民心促和
·張興軍調研甘谷縣東西部協作工作(圖)
·張家川縣劉堡鎮:發展“牛產業” 走上致富路(圖)
·孫忠平主持召開中共甘谷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文明實踐在秦安】蓮花鎮:志愿服務遍地開花文明實
·天水市婦幼保健院醫療美容科正式啟動運行(圖)
·麥積區開展2024年“12·4”國家憲法日暨憲法宣傳周集
·麥積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送法進軍營”活動(圖)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舉辦2024年“世界艾滋病日”宣
·麥積區人民法院舉辦憲法宣傳“公眾開放日”活動(圖)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舉辦2024年全國交通安全日宣教
·清水公安踐行“浦江經驗”答好“平安考卷”(圖)
·3A級旅游景區——清水湯浴溫泉村(圖)
·【錨定現代化改革再深化】清水:筑牢基層醫療網底托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聯合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檢察院舉
·【錨定現代化改革再深化】清水縣:互助幸福院托起幸
·清水縣特色宣傳活動掀起普法熱潮(圖)
 文化歷史
·聽非遺講故事|清明時節話清明
·龍年說龍丨“神秘龍”:神州大地藏龍有幾多?
·2023年十大語文差錯公布!
·冬至的小知識:為何被稱為“亞歲”?為啥吃餃子?
·節令之美·冬至丨冬至,如約而至
·漫話節氣丨為何“冬至大如年”?
·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紀錄片《何以中國》將播 講述中華文明發展歷程
·節令之美·小雪丨22日22時03分小雪:等待冬雪落肩頭
·節令之美·寒露丨8日21時16分寒露:蘭衰花始白,荷破
·甲午海戰沉艦來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啟動
·節令之美·處暑|未覺夏已盡,時至入新秋
·這個節,在中華文化星河中分外耀眼
·節令之美丨出伏了,還要熱多久?
·節令之美·大暑丨大暑三伏天,細嗅荷花香
 博 客
·《我和我的祖國》
·《歌唱祖國》
·伏羲廣場《萬疆》
·鎬天空降伏羲廣場
·打鐵花震撼上演(二)
·打鐵花震撼上演(一)
·天水美好生活商品展
·《好客天水歡迎你》
 播 客

·《我和我的祖國》
·《歌唱祖國》
·伏羲廣場《萬疆》
·鎬天空降伏羲廣場
·打鐵花震撼上演(二)
·打鐵花震撼上演(一)
·天水美好生活商品展
·《好客天水歡迎你》
 娛 樂

·2024春節檔新片預售強勁開局
·國慶檔新片總票房破10億元
·第十八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開幕(圖)
·北京電影節:展現文化多元與包容的魅力
·權威快報丨我國2023年春節檔電影票房達67.58億元
·張藝謀等主創獨家“揭秘”:從《滿江紅》到“滿堂紅
·破40億元!中國電影春節檔整裝再出發
·票房口碑雙豐收 “春節檔”電影市場開門紅
·春節檔電影總票房破20億!6部已上映新片票房全部破億
·兔年春晚:中國年輕人喜愛的“文化年夜飯”

 社 會
·記者來信:換一種思路治理城市“小廣告”
·首都機場警方對多起“不理性追星”行為依法處罰
·河南葉縣冷藏車違規乘人致8人窒息遇難
·當心!這些兒童玩具藏“狠活兒”
·“新中式”服裝為啥受追捧
·彩禮新規施行,多地判出“第一案”!
·這些博流量的直播行為涉嫌違法,小心得不償失!
·“紅通人員”王國慶騙取貸款案一審開庭
·“重慶姐弟墜亡案”被告人被執行死刑
·罪犯吳謝宇被執行死刑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線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郵箱:tswjy@126.com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