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游同谷杜甫草堂
常 生 榮
癸卯春日,隴上都有春雪,我們經禮縣西和,到了成縣。這里就是古代所稱的同谷,杜甫的同谷七歌就是在這里寫的。為什么叫同谷呢?是由于一江三河,匯于一個谷地,所以叫同谷。杜甫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寫了22首詩。
從禮縣我們經過西河到了成縣,沿途看到了杜甫寫的秦州雜詩的很多地名,比如說鐵堂峓,鹽井,法鏡寺等。

成縣杜甫草堂,坐落在雞峰山下,西漢水從山谷流出。這里山清水秀,山勢嶙峋,樹木蒼翠,修竹茂盛,是一個修養身心的絕好的地方。周圍沒有任何人家居住,只有杜老先生的草堂在那里。可見杜甫選擇住的地方是很講究的。據說他在天水選草堂的地址選了很多天都不滿意,最 后只能放棄。不過盡管山色優美,杜甫一家還是過著凄楚的生活。

在杜甫草堂的大門口寫有詩圣祠。有一副對聯: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千秋詩圣獨追雅頌風騷。在第2道門牌樓上寫著。杜甫草堂,對聯云,祠堂留后世,詩史壯千秋。另一幅是,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綠流經幽青郊草木四時新,蒼茫高躅聳屹寒堂耀古今。在杜甫的廟堂也有一副對聯。天地尚留詩稿在,江山以籍草堂傳。另一幅是,唐室江青整及老臣忠,本谷秦州遠時紫行客夢。
杜甫從秦州到了成縣,一路上顛沛流離,生活還是很困難,這在他寫的詩里可以窺見一斑,他是從這里再推輾轉到成都的。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杜甫寫的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他在這一代生活的真實場景。也記錄下了同谷古代的景象。

杜甫在同谷留下的最著名的詩,是同谷七歌。這組詩是,杜甫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一月所作。這一年杜甫四十八歲。七月,他自華州棄官流寓秦州,十月,轉赴同谷,在那里住了約一個月,這是他生活最為困窘的時期。一家人因饑餓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來充腸。在饑寒交迫的日子里,詩人以七古體裁,寫了這七首詩。

在內容上,從自身做客的窘困說起,緊接著寫全家因饑餓而病倒的慘況,又寫懷念兄弟,再寫懷念寡妹。后又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東又回到同谷。又由一身一家,說到國家大局。最后集中地抒發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在結構上,七首相同,首二句點出主題,中四句敘事,末二句感嘆。
從藝術上說,組詩末首是較為精彩的篇章。此詩開頭使用了九字句:“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濃縮《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發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報國之抱負,卻始終未得施展。如今年將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轉徙流離,幾乎 “餓死填溝壑”,怎不叫他悲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嚴武幕府,曾再次發出這種嘆窮嗟老的感慨: “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句詩人追敘了困居長安時的感受,全詩陡然出現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長安,然而進取無門,度過了慘淡的十年。他接觸過各種類型的達官貴人,發現長安城中憑借父兄余蔭,隨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為多: “長安卿相多少年。”這不能不使詩人發出憤激之詞:“富貴應須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勸人的口吻,卻深蘊著對出現“少年”“卿相”這種腐敗政治的憤慨。這和他早年所寫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顯然同屬憤激之言。
又回到現實,映現出詩人和“山中儒生”對話的鏡頭:“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詩人身處異常窘困的境地,當然感嘆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談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憂國憂民的“懷抱”無法實現,自然引起無限傷感。
最后以“嗚呼七歌兮悄終曲”,詩人默默地收起筆,停止了他那悲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緒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視皇天白日速”,擱筆望天,只見白日在飛速地奔跑。這時,一種遲暮之感,一種凄涼沉郁、哀壯激烈之情,在詩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學習張衡《四愁詩》、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聯章的寫法,在內容上較多地汲取了鮑照《擬行路難》的藝術經驗,然而又“神明變化,不襲形貌”。此詩作為組詩的末篇,集中地抒發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長短句錯綜使用,悲傷憤激的情感,猶如潮水般沖擊著讀者的心弦。
同谷縣七歌,是杜甫的組詩作品,作于杜甫處于窮愁絕境之時。這組抒情詩展示了詩人,當下復雜不平的心態。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詩歌藝術表現手法并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動人的傳達。同谷七歌,無論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還是就其與杜甫前、后期思想的關系而言,都在杜甫詩集中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謂“一歲四行役”,說的便是這一年。這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這七首詩所寫的,真是到了“慘絕人寰”的境地。他采用七古這一體裁,描繪流離顛沛的生涯,抒發老病窮愁的感喟,大有“長歌可以當哭”的意味。
杜甫在同谷寫的詩大約22首,住了40多天。給同谷也就是現在的成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少人到成縣,就是為了參觀杜甫的草堂。我當然也是慕名而來。我寫了一首詩。成縣杜甫草堂。杜公潦倒南向行,拋棄富貴若浮云。數水匯集妙同谷,詩圣遠來麗古城。七歌凄美說經歷,一曲浩氣寫人生。重諳詩圣悲欣路,不用捻須詩自成。杜甫在成縣住了40多天,寫詩22首,最著名的是同谷七。因數水匯集于一谷,所以稱同谷。
作者簡歷:
常生榮,籍貫白銀市(靖遠縣)現為平川區,1969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曾任原解放軍總政治部群工辦主任、原解放軍總裝備部通保部政委、全國雙擁辦公室主任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