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南郭寺
常 生 榮
40多年前,我每年探親來這里,曾幾次探訪南郭寺。離開天水已經40多年了,中間曾經來過兩次,都是來去匆匆,最多也就是一兩天,沒有更多的時間深入解讀天水。這次攜夫人來這里治病,待了10多天,利用這個時間,我再一次深入地解讀天水,了解天水的過去,現在或將來。

天水是一個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代秦州人概括了天水的十景,包括仙人送燈,諸葛軍壘,南郭古柏。玉泉仙洞,麥積煙雨,仙人送燈,凈土松濤,石門夜月,伏羲八卦臺,玉泉仙洞,天水瀛池,東柯草堂。后面兩景已經消失了,我們現在都說秦州八景。諸葛軍壘在岷山廠內,過去我在這個廠子參觀曾經見過,是一個巨大的土堆。
天水秦州區的溫部長,湯副部長等,對老干部特別熱情,安排得非常好。小楊還制定了一個接待計劃,安排了3~5天的行程。看了這個安排,從內心過意不去,因為退休了的人,就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更愿意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生活,體驗老百姓的真實感情。實在不愿意打攪在職工作人員,他們都很忙,工作學習的任務很重。不過有人幫忙,對深入地了解天水是有好處的。我們自己人生地不熟,有些深層次情況,是了解不得,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一個好事。

南郭寺的導游和講解員小范,把寺廟的來龍去脈,特別是南郭寺存在的古柏,叫春秋之柏,因為2800多年了,講得活靈活現。后來我在研究這些古跡的時候,遇到問題都及時請教她。小范是有問必答,我說她真是活字典,她也說她也是查到的。

和有的地方相比,天水由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研究,是一個重要課題。市里建了一個古城博物館,建了一個工業博物館,可見對歷史文化的高度重視。南國寺與幾十年前相比,雖然變化不大,但是也有很多新的設想。尤其是伏羲廟,周圍的建設比過去要宏大得多了。 顯現了伏羲一畫開天的歷史偉業。這不僅是天水的文化,更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內涵。
南郭寺寺廟的年齡無可考證,有的說是北魏,有的說是隋代,可以肯定的是,肯定在東漢以后。而這里的幾棵柏樹植于公元前600多年,距今2700年。那應當是秦國封國不久的。周莊50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冀戎,置邽縣即天水,冀州區即甘谷。這是天水置縣之始。
南山古柏(春秋古柏)、本氏衛矛、龍爪槐,F在的人們對這些古樹,賦予了很多現代人的解釋,在我看來這些樹仍然茂盛,就說明了一切,因為它們閱歷了千年中國華夏歷史,見證了中國的榮辱興衰,這就足夠了。它的古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鐫刻著中華傳統的文明,不需要在樹上再賦予其他的東西。
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寓居秦州,到過南郭寺。南郭寺幾十年前,我來過多次。那時我在北京工作,妻子在天水工作,每年都要來探親。時間比較充裕,我走遍了天水的大街小巷,看遍了天水的文化古跡。這一次參觀南郭寺,感覺保持了原來的模樣,不像一些地方大修大建。恰恰是這種質樸,才反映了對古代文化遺址的熱忱和保護。

杜甫到過秦州也就是現在的天水。人們對他從長安到泰州的路線有各種說法,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從隴縣過來過了清水,過了張家川,到了天水。有人考證這條路線是按照他詩文反映的地點而確定的。杜甫到了天水,在天水也不是住在一個地方,住在多個地方。有地說在這里住了多少時間,有地說在那里住一段時間。比較可信的是東柯谷(今麥積區街子鄉柳家河村)杜佐之家。
現在由于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各地都在增加一些文化名人或文化遺址。在我看來杜甫到過天水,這是必然的,至于他在天水的某個地方住了多長時間,這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這里寫了120多首詩,叫秦州雜詩。杜甫是中國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它是以描述現實,反映民生之苦為主,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的千古名句。三吏,三別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狀態。杜甫一生寫了詩詩1400首,在四川寫了800多首,而在秦州就寫了120多首。四川由于有杜甫草堂,而使杜甫在四川的名聲大噪。杜甫在秦州到底住在哪里?沒有一個地方,如果也有一個草堂,也許秦州的杜甫痕跡就更加明顯,流傳更為廣泛一些。據說杜甫曾在天水也想造一個草堂,他在一些山里遍尋佳地,都沒有結果。

杜甫尋找修草堂的地方,叫西枝坡。就是北道甘泉鎮的西枝坡。杜甫在詩中提到了這個地方。如果當年杜甫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被修了一個草堂,那么這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就更加深厚了。
南郭寺修建的年代有各種說法,據說最近研究的成果是產生于北朝。不過南郭寺里面的幾個古柏年代久遠了,叫春秋古柏,肯定是先有古柏,然后有寺廟。門口還有幾個古槐樹,也1300多年了。南郭寺的知名,恐怕與杜甫在這里住過,有很大的關系。在南郭寺修了一個杜甫的廟,里頭供養著杜甫的塑像,還有一種尊甫的石雕像,在外面的園子里。我們參觀的時候,正在下雪,杜甫身上有白雪覆蓋著,看起來古樸滄桑,而又自然高潔。也很能反映杜甫在這里生活的凄苦,和精神生活的充實。
我覺得可以稱道的是,天水還成立了一個杜甫研究會,經常研究杜甫在這里的情況,形成了很多研究論文。還把杜甫在這里寫的詩,秦州雜詩刻成了碑文,用的是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應為二妙。二妙碑原來叫二絕碑。我認為稱二圣碑更為確切,二王是書圣,杜甫是詩圣。相對于李白是詩仙。
我要感謝南郭寺的解說員小范,她不僅講解得好,后來我寫文章寫一些資料,她都不厭其煩地發給我,使我很是感動。是我印象最深的事,她在介紹南郭寺
作者簡歷:
常生榮,籍貫白銀市(靖遠縣)現為平川區,1969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曾任原解放軍總政治部群工辦主任、原解放軍總裝備部通保部政委、全國雙擁辦公室主任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