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古老秦亭記事
常 生 榮
這次到天水之行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到了張家川。張家川秦亭,就是秦人發源的地方。張家川是個回民聚集區。我對張家川的了解,還是在北京牛街。北京牛街有3萬多張家川人,在那里打工和經營生意。我在禮縣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發現秦人的祖先,從犬丘移居到了張家川一帶。又從張家川遷回到了犬丘。再從犬丘遷到關中一帶。

秦亭是一個地名,又是秦人被最早封邑的地方,類似于秦國最早的都城。秦亭就在張家川,在縣城西南瓦泉村一帶,依山傍水,地勢開闊。其方位在后川河中游的東川河,與北川河二源交匯處的“秦川”上。所謂秦亭遺址,現在留存的是一堵墻的痕跡。在這個鎮子的中間有一塊空地,空地旁邊有一堵墻,這個墻高有四米,與旁邊的田地連在一起。有明顯的夯土層,這就是秦亭。
這里遺存了大量秦人早期的遺址、墓葬、秦文物。瓦泉村沙塄子,有一大型夯土臺遺址,長350米,寬200米,夯土層厚10厘米。在這些夯土層下,也許有大型秦墓,或“秦亭”故城遺址。秦人在秦地長期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古遺址和遺存于地下的文物,正是這種財富的物化表現,也是秦人在秦地活動發展的歷程。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天水市轄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地處六盤山南延地段、隴山西麓。早就聽說張家川與秦國有關系,張家川與秦人的發源有關系,這次實地考察收獲順豐。張家川博物館的解說員是這樣闡述的。這里竟然是秦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的秦地,在鏗鏘開疆拓土的進程中頑強、勇敢、頂天立地民族,秦的發源地。秦人發源于斯,成長于斯、壯大于斯。
其實,從秦人發展壯大,再到統一華夏的過程,經歷了800多年的磨煉,僅關山(隴山)一帶就有秦非子、秦候、秦公伯、秦仲、秦莊公、秦襄公、秦文公等,秦人先祖為之整整拼死力保、苦心經營了300多年。公元前762年秦文公,才舉族東遷關中。西部的“汧渭之會”。這個過程也是秦人奮斗的一部史,連年征戰的鮮血,殷紅了關山山水。
西周時期,汧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現在隴山,那里就是當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周孝王時代,生活在天水、禮縣一帶的秦人先祖,大駱小兒子非子,因擅長養馬,被周天子召到今寶雞市陳倉區,汧渭之會的地方,為周王室養馬,并因此立功受封。
周王室將非子封于秦,邑于秦亭,即張家川縣城南的瓦泉鎮一帶,實際上是早期秦國的都城。從此,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新的部族,秦族由此誕生。汧渭只會是個地名,還從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亭做過秦人從天水東遷后,48年的都邑。《史記·秦本記》說:“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但長期以來,汧渭之會的確切地點,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熱點。

非子是一個有才華的政治家,他在建立國都的同時,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共同參與管理。這些人才約有上百名。據說,其中杰出的有3人。一位名叫孝伯,是個文官,主持部族政務與外事;一位名叫子平,是個武將,負責軍事;還有一位女官,名叫女英,大約管理后勤。曾有民歌說:“非王有孝伯,蠻趙大有序;子平有神勇,人皆不可匹;有官名女英,蠻氏添人丁”。
非子非常重視軍隊建設,完善了地方武裝體系。其武裝體系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常備主戰部隊,由精壯勇猛之士組成。部隊定期訓練,平時則藏兵于民。這支部隊由馬隊組成,官兵長于騎馬射箭,訓練有素、是一支快速反應部隊,非子稱之為“馬軍”。一部分是秦亭保衛部隊,由身手不凡、可資信賴的子弟組成。他們常備不懈,晝夜巡視值更,衛護著秦亭尤其是秦川宮的安全,非子稱之為“亭衛隊”。一部分為民兵。統稱為“秦軍”。這樣的秦軍經過幾百年的錘煉,成為赳赳老秦的戰無不勝的軍隊,成了真正的氣吞萬里如虎的虎狼之師。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文化源頭與隴山隴水有著緊密的關系。“秦”的稱號來源于甘肅。從西周中期非子之父大駱的時代開始,秦人已經以犬丘為地點,為周“保西垂”。周孝王時,非子為周養馬有功,被封為附庸,“邑之秦”,這就是秦人得名為“秦”的開始。
《史記·秦本紀》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柏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水經注·渭水》載:“(東亭水)又逕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東北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歷三泉,合成一水,而歷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自是矣。”根據文獻記載可知,秦的地名來源于秦水,不是因為有了非子才有了“秦”,而是因為非子得到了秦地,才號為“秦”。西犬丘在甘肅禮縣,而秦亭則在張家川。所以,“秦”的稱號應起源于甘肅天水地區。是由于秦水秦谷而得名。秦水穿山越谷,到了清水,匯入清水河,繼而流入渭河。

早期秦文化發源于甘肅境內。考古考察發現和文獻記載,秦人至遲在商代末年,已經活動于甘肅東部。非子“邑之秦”,這個“秦”就在張家川,也正是后人所講的“秦亭”。根據史料,秦人自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文公東獵并在關中擇都營邑之前,十三代秦人世以犬丘、秦為居地,主要活動于甘肅天水一帶。這期間嬴秦在非子、秦侯、公伯、秦仲、莊公、襄公、文公的經營下,逐漸強大,并向西北地域拓展,也向東發展,并形成了獨特的早期秦文化。可以說,早期秦文化發源、發展于甘肅境內。
在早期秦人的發展歷史中,秦亭是重要的立足點,是秦人向西擴張、向北拓疆、向東發展的根據地,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嬴秦的根源在甘肅,所以盡管秦文公遷都關中,他去世后還是要回歸西邑,與其父襄公同葬一處。可見他們崇尚尋蹤問祖的文化傳承。
如果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秦人興起的或統一國家的歷史進行概括,我們會發現秦作為后起之秀,在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過程中,它是伴隨著學習創新和創造的實踐,包括幾次偉大的變法革新。而這種重大的實踐,是以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和軍事發展并進的。
秦人善于學習和借鑒,早期秦文化包容了殷商文化、周文化、西戎文化和西來文化,兼有農業文明和畜牧文明。從考古資料可知,具有鮮明殷商文化特征的早期秦文化中,包含了許多戎文化的因素,如以鴟鸮為標識的金箔飾片、青銅短劍等。而墓葬中蜷曲特甚的屈都是秦、戎共有的文化現象。在與西戎的對抗和密切交往中,秦的文化逐漸多元化。西戎的生活習俗、軍事風格,都對早期秦人有著深刻影響。秦仲在位 23 年,后死于伐戎之役。這種生與死的較量中,西戎文化對秦文化的影響是劇烈的,因此,史籍中常說秦人“與戎狄同俗”。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揚長避短,去粗取精,必然逐步成為強者。
由于善于學習,善于包容,善于兼收并蓄,秦文化最終形成了不同于東方六國,形成獨特的包容多元的秦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性是早期秦文化鮮明,且一以貫之的特色,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傳承的特征之一。秦文化在早期秦文化的基礎上形成,而“漢承秦制”,漢文化又深受秦文化影響,早期秦文化在華夏文明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尋找到秦國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大一統的大秦帝國的一個重要文化原因。

秦人在自己弱小的時候,能夠放下身段,善于兼收并蓄。秦文化還兼容了周文化,秦的禮樂文化、嫡長子繼承制都受到了周文化的熏陶,從已出土的青銅器和葬俗文化上看,秦人也融合了周人的做法。秦與西方文明也存在大規模交流,秦人的冶鐵技術、黃金的大量使用,以及秦的石刻、設立伏祠,都是與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現。冶煉技術的發展,為強大的戰車和騎兵部隊,提供了軍事裝備保障。
以上都是秦人從弱到強的歷史原因,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秦人尚武精神。他們在一塊貧瘠的地方,經過幾百年的奮斗,打出了一片天地,而特別善于養馬,馬則是當時軍事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組成戰車或騎兵部隊,馬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秦人善于養馬,善于馴馬,造就了一支強大的戰車部隊和騎兵部隊,為秦朝的統一奠定了雄厚的軍事基礎。
我們在瓦泉鎮尋找秦遺址,以至于找了幾遍都難以找到。一次路過鎮子中有一塊空地,有一堵墻,和博物館的照片相似,我認為那就是秦亭。但隨行的都認為不是。我們又走過了很遠的地方,不得己返回頭了。到了那個空地的地方一看,與博物館的圖片作比較,果然就是秦亭的遺址。他只是一堵墻而已,不論它如何簡陋,也不論它怎樣不起眼,它卻隱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反正我們是到了大秦最早發跡的地方。看來對秦亭的考古發掘,對秦亭的研究,還有相當艱巨的任務。
作者簡歷:
常生榮,籍貫白銀市(靖遠縣)現為平川區,1969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曾任原解放軍總政治部群工辦主任、原解放軍總裝備部通保部政委、全國雙擁辦公室主任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