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感悟李廣難封
常 生 榮

(“漢代飛將拜謁處”——李廣墓)
多次到天水,而且在天水先后待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對天水的印象主要是,這里是個古戰場,是一個武備之風濃厚的地方。李廣是一個著名的西漢將軍,他的故鄉就在這里,在天水流傳著他的很多故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在天水解讀此語另有一番趣味。
天水必須要說到李廣,李廣是西漢時的著名將領,他的故居在天水,叫飛將巷。是一個小院子,有幾間房子,看來也很樸素。李廣一輩子在塞外作戰,由于沒有很硬的后臺關系,所以老是得不到封賞,歷史上有李廣難封馮唐易老之說。司馬遷寫的李廣列傳充滿了感情。因為司馬遷就是為李廣的后人李陵做辯護,才受到了宮刑的。司馬遷對李廣幾代人的遭遇,充滿無限同情,都融入了他寫的李廣列傳里頭。有人甚至認為貫穿到整個史記當中。

(“漢代飛將拜謁處”——李廣墓)
李廣墓也在天水,這座李廣墓是衣冠冢墓,墓地有高達6米的碑塔一座,塔前有祭亭三間,均為三十年代初建造。墓前豎立清乾隆乙未年間重建“漢將軍李廣墓”,和蔣介石題“漢將軍李廣之墓”兩塊石碑。墓地祭亭門前有兩匹漢代石雕駿馬,造型粗獷,風格古樸,但現已磨損殘缺,略具形式了,石馬坪也因此而得名。作為軍人我對李廣很崇拜,多次到李廣墓拜謁。

(“漢代飛將拜謁處”——李廣墓 )
史記記載:“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于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后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我們知道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李廣的記載是充滿深情的,充滿同情的,從而形成了李廣難封的歷史名句。李廣用飽滿的筆墨,雖然無數次征戰,但總是不受祿。用事實敘述了李廣的為人,和李廣帶兵作戰的很多高貴品質或指揮藝術。主要是身先士卒,有水士兵不盡飲,自不飲。吃飯待士兵吃完了之后,他才能吃。對漠北之戰,司馬遷對李廣沒有被衛青重用,深感遺憾。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載了李廣作戰的勇敢和機智果敢,在被匈奴俘虜之后,再馬上逃脫逃回營地。
當然李廣也有人性的缺陷,人性的缺陷,比如說對灞橋亭尉曹無傷,就顯得小氣了,心胸狹小了一些。他和朋友到藍田去打獵完了,回到灞橋。亭尉曹無傷我是什么人了。李廣回答,故李將軍。曹無傷說現將軍也不許過,不要說故將軍。沒有讓他過,他在這里歇了一晚上,他始終記著這一點。后來朝廷讓他重新戍邊,他要到雁門關作戰。皇帝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請求灞橋的曹無傷一同前往,曹無傷上到了他的營帳,立斬。司馬遷記述這個事例,不知是表揚呢,還是批評呢。
比如在衛青讓他沒有達到作戰目的,他非常氣憤地自殺在衛青面前,這些都體現了他的人性的剛烈和無奈。實際上這些弱點,恰恰體現了隴人的耿直不阿。從氣節上看,是沒可挑剔的。退一萬步講,何不留得青山在哪。
同樣他的兒子李敢,聽說父親李廣已經死了,面對面對打了衛青,而引起霍去病的怨恨,射殺了李廣的兒子 。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9的三年之中,西漢王朝連續損失了三員大將,分別是公元前119年飛將軍李廣自盡,公元前118年李廣之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殺、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可以說霍去病在射殺李敢,不到一年之后他也就去世了。這也算是他為射殺李敢付出的代價。說起霍去病射殺李敢,還得從李廣自盡之事說起,李廣出身于隴西成紀李氏家族,李廣也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后代,李廣家族世代傳習騎射技藝,因此李廣是出自名門望族的將門之后。他的剛正不阿,淵源在于他的家族,也淵源于武輩之彪悍之氣,也源于隴上人的耿直和彪悍。我們隴人的過于耿直,會在事業的道路上吃不少苦頭的。

在漢文帝時期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當時以世家子弟身份從軍抵御匈奴,在這次大戰中李廣因精通騎射在戰場上射殺了不少匈奴人,因此被封為中郎,也獲得了漢文帝的賞識。后來漢文帝帶李廣去狩獵,李廣表現十分勇猛,輕而易舉格殺猛獸,漢文帝看后感嘆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文帝也是說說好話而已,他是當今皇帝,還要漢高祖給李廣封官嗎。
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司馬遷,為什么傾注充沛的感情,來寫李廣列傳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他為什么為李陵辯護。正是有他給李陵的辯護,才遭到了漢武帝的懲罰。報任安書是用血和淚寫成的,從一個側面記錄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思路,以及他的思想感情,以至于他受到宮刑的悲傷經歷。司馬遷就是為李陵鳴不平的。
李廣在征討匈奴的戰場上,沒有得沒立功,是由于衛青不用他,實際上是漢武帝不用他,認為他老了。對李廣的稱贊和頌揚,是司馬遷李廣列傳的主旨。最后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作結論。他在報任安書中,他飽含血淚闡述了為李陵辯解的想法,其中對李廣難封的遭遇,實際上是傾訴司馬遷自己的思想感情。終究寫成了“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第1部紀傳體歷史《史記》。史記是我國第1部紀傳體歷史,開創了我國撰史的先河,《史記》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宋代名將楊業,兵敗撞死在李陵碑,這出戲把李陵作為一個負面形象來描寫的。李陵是不是真投降匈奴,不得而知,不過匈奴對他不錯,還封了他的官。后來隨著匈奴西遷。據說現在在吉爾吉斯斯坦,就有李陵的后代存在。
有學者認為司馬遷對漢武帝本紀,必然作了真實的描述,對漢武帝的功過是非,肯定是實事求是的作者寫作。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世人公認,特別是多年的對匈奴作戰,他的文韜武略也是刻在歷史上的。不過人無完人,漢武帝在治國方面也有失誤,但他晚年由于誣蠱案錯殺了不少人,數十年窮兵黷武,也給國家帶來了重大的經濟負擔。在他的輪臺詔中,也叫罪己詔,對自已的錯誤作了自我批評。
以至于有的學者認為,實際上的漢武帝本紀,是司馬相如寫的泰山封禪祭文,并不是司馬遷寫的漢武本紀。想來司馬遷在寫漢武本紀時,實事求是地寫了漢武帝的功過是非。這是漢武帝早就看到的,所以在漢武帝走進人生盡頭的時候,想到的是司馬相如。司馬相如的文采無可厚非,但這個人善于吹捧,善于拍馬溜須。
作者簡介:
常生榮,籍貫白銀市(靖遠縣)現為平川區,1969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曾任原解放軍總政治部群工辦主任、原解放軍總裝備部通保部政委、全國雙擁辦公室主任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