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新農村
中共民樂縣委副書記 李仲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具體體現。根據民樂縣實際情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著力突出四個“新”字。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推動農民增收實現新跨越。要實現農民的長期致富必須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一是調優結構促增收。重點發展雙低油菜、啤酒大麥、蒜菜薯類、中藥材、優質飼草和林果等6大特色優勢農產品。二是延伸鏈條促增收。依托6大特色農產品基地,鞏固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規模,逐步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解決大宗農產品的銷售轉化問題。三是發展草畜促增收。加大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實施百萬頭只牛羊、百萬頭雜優仔豬、百萬只優質生態雞畜禽“三百”工程,擴大生產規模,加大畜種改良力度,加強疫病防治,打出品牌,提高效益。四是培訓農民促增收。繼續深入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程,建立農民培訓的長效機制。五是勞務輸出促增收。按照“縣級抓培訓,鄉鎮抓基地,村組抓服務、部門抓保障”的總體思路,把勞務輸出作為實現農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的一條便捷路子常抓不懈。
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著力塑造農村精神文明新風尚。一是加強農民的常規教育。倡導文明新風,摒棄黃、賭、毒、邪教等不良社會風氣,規范農民言行,形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扶貧濟困、團結友好、共同發展的良好社會風尚。二是加強黨的政策教育。當前要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重點,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讓廣大農民明確各項政策的重大意義、支持的方向、發展的措施,使廣大農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盡快發家致富。三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教育。圍繞發展農村主導產業,切實加大農民適用技術培訓教育,著力提高農民的勞動技能,增加生產科技含量,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四是加強《憲法》、《民法》、《信訪條例》等各項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讓農民懂法守法,依法解決各類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加快發展生產,促進農村和諧。
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傾力打造農村建設新面貌。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硬件建設,加之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垃圾污染嚴重。這些問題亟待解決。當前,圍繞“村容整潔”的要求,應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調查研究,摸清底子。認真調查農民居住情況、人口情況、區域情況,吃透村情,科學分析今后一個時期農民的居住動態,合理確定搬遷村、重點村和中心村的布局。二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堅持“政府引導、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將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設施一并列入村居建設規劃,真正達到“規劃科學、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目標。三是試點先行,逐步推開。選擇幾個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和區位優勢明顯的鎮、村作為重點,在資金、政策和領導力量上傾斜。使之成為功能完善、產業興旺、環境優美、輻射力強的區域中心鎮,充分發揮它們在全縣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一是抓好班子建設。班子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火車頭。因此,要以帶領群眾致富為目標,健全完善村“兩委會”及各類村組組織,真正把能致富、會致富、愿帶大家共同致富的農村能人選進班子,充分發揮他們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切實加強班子建設和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富有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和群眾信得過的好隊伍。二是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堅持村委會成員依法選舉產生制度,以及村民會議制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重大事項實行民主決策制度。同時,在村黨組織和村委會之間建立起融洽關系,并充分發揮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民主理財小組的作用,使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規范。三是暢通社情民意渠道。建立和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建立健全罷免卸任機制,切實保障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不斷增強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能力,全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系中共民樂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