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都涌動“雙擁”潮
本報記者劉興元 今年春季造林時節,駐金昌某部千余名指戰員開赴市郊戈壁荒灘,開溝挖坑,揮汗播綠,為第二故鄉做貢獻;“五一”前夕,由市上建立的天水路“雙擁示范一條街”在歡快的鑼鼓聲中剪彩,94家個體工商戶承諾,對軍人、優撫對象及家屬實行商品價格最低優惠;金川區街道社區的“擁軍優屬好媽媽服務隊”走進軍營,為子弟兵扭秧歌,送鞋墊,洗衣服……如今,在鎳動金昌,時時閃現著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場景;處處涌動著激蕩人心的“雙擁”熱潮。
2004年初,金昌市奪得了全國雙擁模范城“四連冠”。面對成績,軍地雙方不驕不躁,再接再厲,朝著建設高標準雙擁模范城的目標奮力沖刺。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健全完善了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制度、黨委議軍會議制度、軍地聯席會議制度、軍事日制度、領導干部聯系駐軍制度、雙擁成員單位分工負責制度等14項制度。每逢“八一”、“春節”等重大節日和部隊執行重大任務時,市上“四大班子”領導都要深入軍營或現場慰問,解決難題。近兩年,市、縣(區)兩級財政共投入430萬元,分別用于駐金部隊的訓練場地和營房建設與維修。先后為駐地某部架設和維修了5公里長的照明線路,修建了3公里長的營區道路,幫助新建了坦克庫和車炮庫;撥出?100多萬元,支持武警金昌支隊正規化建設和消防支隊高標準消防指揮中心建設;無償劃撥300畝荒灘,幫助部隊修建了一流的坦克實彈射擊靶場。金川公司等駐地企業先后支援資金、物資和設備450多萬元,用于民兵訓練、基地建設,并培訓兩用人才150人。市上相繼出臺了有關征兵、優撫、安置、醫療保險等13項地方性政策規定,為解決官兵實際問題提供了保障。2004年以來,全市共平職安置軍轉干部31人,為28名隨軍家屬辦理了招工、轉正、晉級手續,在行政事業單位安置了正團職干部隨軍家屬6名,安置退役士兵355人。全市義務兵家屬優待面、優待金兌現、老復員軍人定補、“三屬”定補、退伍士兵安置等五項指標連續多年保持100%。市上出臺政策,及時提高了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標準提高到了3200元,比2003年提高了1000元;在鄉老復員軍人的年定補標準提高到了1980元,比2003年提高了760元,高于省定標準240元。市上出臺的包括城鄉低保、醫療救助等在內的12項社會救助制度,都對重點優撫對象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傾斜照顧。特別是市財政對退休在市屬特困企業未參加醫療保險的重點優撫對象,每人每年列支醫療費2000-3000元,解決了他們看病難問題。
駐金各部隊積極為地方“三個文明”
建設做貢獻,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在市區北部綠色長廊、國道312線“百里生態工程”、金川區防風固沙示范基地、金水湖景區等重點工程建設中,駐金部隊、武警官兵和民兵積極承擔植樹綠化任務,出動兵力6000多人次,車輛1000多臺次,挖溝換土5.5萬多立方米,植樹15萬株,營造了“雙擁林”、“國防林”和“軍民共建林”。近年來,金昌軍分區先后支援希望小學5所,捐款6.6萬元,支援水泥30噸、桌椅30套以及文化器材、教學用具和計算機等。今年4月,軍分區又為永昌縣六壩鄉五壩村希望小學捐款4萬元。駐金部隊多次參加地方的搶險救災,轉移、搶救和安置災民,運送救災物資,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受到社會各界贊譽。近年來,在金昌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駐金部隊共出動兵力5000多人次、車輛500多臺次,參加市上基礎設施和凈化、美化工程建設,清理垃圾1000余噸,清除街頭小廣告1.8萬余條,清掃街道100多次,并開展義務巡診、健康咨詢等服務活動,接待群眾1萬多人次。駐金部隊官兵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傳播文明新風,維護市容市貌,義務開展軍訓,普及國防知識,開展興學助教和扶貧濟困等活動,為金昌市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