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描繪轉型新藍圖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白銀)論壇側記
金風送爽,收獲希望。昔日的“銅城”,引來人們關注的目光。9月19日,由省人民政府主辦,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等協辦,省發改委、白銀市人民政府承辦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白銀)論壇暨產學研項目對接會,在白銀市開幕。
記者了解到,此次論壇是繼2005年7月第七屆中國礦業城市發展(白銀)論壇之后,白銀市舉辦的又一次全國性大型論壇。國內一些知名專家學者參加這次論壇,從理論層面探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將對白銀市及全省資源型城市全面推進轉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出席會議的國務院東北辦副主任宋曉梧今年初曾來白銀專題調研了資源枯竭城市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白銀面臨著傳統產業衰退、環境污染嚴重、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等許多自身難以解決的經濟社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白銀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科學轉型的理念,以經濟轉型為根本帶動社會、生態、文化全面轉型,思路清晰,初見成效。白銀在經濟轉型方面培育八大支柱產業,建立五大產業基地;在社會轉型方面著力解決就業、就醫、就學、收入等民生問題;在生態轉型方面抓好環境治理、城鄉安全飲水等舉措,帶動了社會、生態、文化全面轉型,思路清晰,初見成效。“希望白銀市以這次論壇為契機,認真學習其他城市的轉型經驗,聽取國家相關部委領導、專家學者及其他轉型城市代表對于白銀城市轉型方案提出的意見建議,走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轉型路子來。”宋曉梧說。
“對于白銀來說,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爭取有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但前提是要充分認識自身的條件和優勢,為爭取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做好準備。”與會的國土資源部規劃司處長竇淑荷告訴記者。她說,白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從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深部找礦和周邊地區礦產資源的勘查,建立資源型城市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管理機制,爭取最大限度地延長礦山企業的生命力,促進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實行并完善“誰復墾、誰受益”的鼓勵政策,加快歷史遺留的礦山廢棄地復墾和生產礦山土地復墾,力爭達到礦山土地復墾不欠新賬;三是鼓勵采用新技術、工藝和設備,進行尾礦資源化,提高尾礦綜合利用率,對尾礦產品進行傾斜性政策扶持;四是要制定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中長期規劃。
宜將凱歌化青史,風勁帆懸啟新程。論壇會上,與會人員實地感受白銀城市轉型的緊迫性,探尋轉型的方向和目標。在政策層面,他們深度解讀國家政策和相關背景,挖掘政策的“含金量”;在理論層面,他們深入探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尋找城市轉型的“妙計”和“良方”,給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毫無疑問,這次論壇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搭建了一個廣闊平臺,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吹來了一股強勁的東風。從這個美麗的金秋出發,大家期待著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