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藥鄉翻新曲
仲夏時節,正是藥材交易淡季。但隴西縣藥材交易市場依舊熙熙攘攘,藥香四溢,天南地北的藥商云集于此,共話“藥財”。
隴西藥材為何有這般活力,又何以受到如此青睞?記者了解到,信息、科技帶來的標準化以及龍頭企業的拉動力,正使隴西藥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生產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這個“千年藥鄉”煥發出獨特的魅力。
目前,隴西黃芪、黨參、甘草、黃芩等8個品種,占到全國總產量的80%左右,成了全國價格的“晴雨表”。藥材產業成為富民興縣頭號產業,去年給農民帶來人均658元的收入。
信息成商品,農民致富有了新橋梁
4月中旬,首陽鎮首陽村村民劉希永終于將去年年底壓在手上的藥材獨活賣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差”,獨活從7元多/公斤漲到34元/公斤,他的3畝獨活收入了8萬元。
提起這,劉希永臉上樂開了花。“沒有田小虎的信息,咱的藥怎能賺這么多錢?”
田小虎是首陽中藥材市場的一個老板。去年年底,有感于信息不靈導致農民盲目種植、銷售,販藥多年的他轉了行,專門經營起了信息。
一開張,劉希永就隔三岔五到田小虎跟前咨詢藥材行情。田小虎當時給他分析道,當歸價格上漲,獨活價格肯定也看好。前些日子,田小虎又提醒他該賣了。
一語千金。劉希永腰包鼓了,田小虎的信息公司也從乏人問津到藥農趨之若鶩。
現在,信息成為隴西藥材市場上最重要的“商品”,充當起了隴西農民致富的新橋梁。種藥、賣藥時,許多農民不再局限于看往年、跟大戶,而是學會盯著信息,“觀風聽雨”,看著市場導向選種藥材,最大限度地化解市場風險,還像商人一樣敢于“壓貨”,與藥商討價還價。
農民的成長,讓一些穿梭在鄉間收藥材的藥商們開始抱怨,如今的生意不好做了。
“以前收藥時,價錢隨他們給。”劉希永說,“可現在有了信息引導,藥商出價時,就得掂量掂量了。”
“這就是信息的作用。農業現代化,首先要農村信息化。沒有暢通的信息渠道,就沒有明確的生產目標,就無法組織有效的生產,也無力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隴西縣縣委書記劉富春如是說。目前,隴西相繼開通了“西部藥都、網上隴西”、“惠森藥業”等24家中藥材專業網站,成立了縣中藥材行業協會、參芪銷售中心、四海貨運等各類信息中介組織32個,為中藥材種植、加工、經銷提供快捷、準確的信息,使隴西藥材期貨市場初現雛形。
標準化生產,傳統種植方式悄然退出
有了信息,可以按市場要求組織藥材生產了,但沒有過硬的產品,一切還是空中樓閣。而生產過硬產品的前提和基礎是標準化生產。
對此,隴西縣菜子鎮蘇家坪村村民有深切感受。正是因為以前對標準化種植不“感冒”,他們曾跌了狠狠一跤。
2005年夏天,蘇家坪村春季才種下的黃芪根莖大面積枯萎,遭受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傻眼的村民請縣農技人員一診斷,是“麻口病”。
可病因呢?2006年,縣中藥材發展局專門在首陽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做了一次試驗。他們在前一年種過黃芪、剛倒茬種過洋芋的地上,又把黃芪種上了。結果,麻口病大面積出現了。
全是沒有合理倒茬惹的禍。如今,隴西縣農民知道了,藥材種植來不得半點馬虎。以前,不少農民沿襲傳統種植習慣,雖精耕細作,卻不講究方法,施肥用藥漫天灑,不僅成本高,且污染重。現在,他們按標準選種、施肥、打藥,依靠科技為藥材“強身健體”。
隴西縣還聯手三九醫藥、奇正集團等大中型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開展
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研究。
目前,黨參、板藍根、柴胡GAP大田實驗正在有序進行,建成了示范基地2萬畝。
科技帶來的標準化生產,讓隴西的田野成了藥材產業的“第一車間”。它不但提高了產量、產值,而且增強了產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目前,“隴西白條黨參”、“隴西黃芪”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記注冊認證。隴西縣中藥材2006年總產達4.5萬噸,種植業總產值3.15億元。
龍頭企業舞,藥材產業鏈條正在拉長
走進隴西縣甘肅效靈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車間里的大型微波提取機正緊張地運轉著,經理張清華說,這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用于中藥材提取的機器。
中藥材提取物可以用于保健品、化妝品和藥物生產,是國內新興的市場。
但以前,國內都是提取藥材混合物。去年,效靈公司投資1500萬元,上馬中藥材萃取細加工項目,成為我省首家可以精細提取中藥材的企業。
僅一個黃芪,現在按提取含量的百分比,能提取出0.3%到80%多。這樣一來,以前一公斤賣10多元的黃芪,如果是初級提取的0.3%,一公斤能賣到120元左右,80%含量的黃芪提取物更是令人咋舌,一公斤要賣到20萬元。
靠著精細提取,效靈公司的產品出口到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去年創匯20萬美元。
更為關鍵的是,這些“高檔貨”的主要原材料卻是以前做中藥材切片時的藥皮、須根這些“下腳料”。隴西縣委書記劉富春算過一筆賬,隴西種植的4萬噸中藥材,在飲片加工中,會產生1.2萬噸的邊腳料。以前,人們把這些當廢料白白扔了。
龍頭企業的帶動可見一斑。除此,隴西縣還開發出了黨參醋、蘆薈花粉膠囊、保健藥膳、藥茶、湯料等食用保健產品,大量出口韓國、日本、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
產業鏈條的延伸,不但規避了藥材大面積種植的風險,提高了藥材利用價值,還推進了農業生產手段和經營方式的現代化,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悄然進軍,并使農民的生產與市場真正對接起來,確保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目前,隴西縣已有46個加工企業和2000個個體加工點。去年,全縣加工轉化各類藥材2.2萬噸,產值2億元,年出口藥材1500噸,創匯300多萬美元。